京剧舞台背后的“衣箱师傅”们
佚名 网络“舞美”是舞台美术设计的缩写,从事“舞美”工作的人被同行亲切的称作“舞美师傅”。现代舞台美术已经发展成高科技的代名词,绚烂的全息影像、扑朔迷离的舞台灯光、成组升降的LED大屏幕……给当代人饱满又热烈的视听感受。而传统的京剧舞台美术,依然遵循着深厚的传统京剧文化,默默的坚守、传承着。在京剧行当,大家不喜欢“舞美”这种叫法,“衣箱师傅”这一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传统京剧舞台美术,“老话儿”叫舞台队,根据其内容又有各自的名称,如: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旗包箱、梳头桌、彩匣子、检场、水锅等。总之,这是一支组织合理、分工严密、训练有素、技术性很强的演出服务集体。在灯光恢宏、观众叫好的舞台上, 永远不会有“衣箱师傅”的身影,他们是无名的幕后工作者。
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宝罗曾经说过:“我唱了一辈子戏,接触到的衣箱师傅太多了,不管他们技艺多高,服务再好,这些师傅的工资都是不高的,想养家糊口也不是那么容易,只能顾好个人生活;这些师傅工作再好,最多只能听到一声“师傅辛苦了。”
对这些无名英雄来说,他们永远得不到掌声,谢幕的时候没有他们,也不会有人给他们献花,一辈子只为“演员和角儿”服务,默默的工作着,直至今日。
北京京剧院舞美队队长张立沛——现代“衣箱师傅”,在演出前2个多小时已经开始了工作。
后台的演员在“勒头”。用布带子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来塑造角色的“型”、“性”。图为“衣箱师傅”正在协助演员造型。
“衣箱师傅”发现一个灯坏了,马上合力进行更换。
以前的“衣箱”已经演变成今日的铝合金大箱子,要几人合力才能抬得动。
主演更换服装。“衣箱师傅”们各司其职,有的拉起头发,有的更换裙子,有的“趁空儿”给演员降温,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开场前张立沛在舞台上确认各个道具的摆放位置,用白色胶条在地上贴好,确保在紧急换场中道具能准确摆放到位。
演出开场前,张立沛站在观众的方向观察道具摆放的位置。
换场时“衣箱师傅”们各司其职,挪动道具、布景,紧张而有条不紊。
现代“衣箱师傅”们在讨论道具老化的问题。
上场前演员练习基本功,身手利落让人叹为观止。
演艺界有句老话,叫“早扮三光,晚扮三慌。”演员们都早早来到后台开始化妆。图为演员正在拍底色。
正在画彩妆的演员向记者展示勒头后脸部的造型变化。
这样的一个头饰凝聚了众多“衣箱师傅”的辛勤工作。
彩妆之后饰演丫鬟的京剧演员在“贴片子”,京剧旦角的化妆很复杂,“贴片子”是其中之一。作为“片子”的假发要提前经过“衣箱师傅”的处理,才能在演员的脸上服帖。
还未开场,勒头后的“丑角”正在对着镜子练习表情。
演出时间即将到来,演员们做最后的准备。
一位演员站在幕布侧面等待上场。
演出时间即将到来,演员正在酝酿情绪。
主角即将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