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国人心中是什么?
佚名 网络京剧是什么?您会说京剧是皮黄,是国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我亲眼看到,在远离中国千山万水的悉尼,一位京剧荀派旦角演员孙毓敏的到来,竟然惊动了当地数百名华侨。当皮黄声起,这些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炎黄子孙,脸上立刻呈现出激动的神情,很多人流下了热泪。有的找孙毓敏签字,并送上自己的名片;有的对孙毓敏说,我原来也在北京住过,那时我的家离您家很近呢……其实,这些人在祖国居住的时候未必喜欢京剧,也未必认识孙毓敏,但是在异国他乡听到京剧的声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觉得特别亲切。
孙毓敏
当孙毓敏来到墨尔本演出时,京剧大师荀慧生的孙子荀迎率领当地华侨、票友浩浩荡荡前来迎接。更有意思的是中国驻墨尔本的总领事也来唱戏,原来她还是中国外交部业余京剧俱乐部的当家青衣呢!她在北京经常演唱的是张派的《状元媒》,可是在墨尔本,她唱的是梅派的《西施》,难度大了很多,水平也提高不少。通过京剧,她与当地华侨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她说:“这里的许多华侨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他们有事情,总爱到领事馆找我,就说请找那位会唱京戏的领事。‘会唱京戏的领事’几乎成了我的另一个头衔。”您说,这京剧像不像联系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像不像潜伏在中国人头脑中的一根神经?只要连起这根神经,就会感到我们同是中国人,相逢何必问名姓。
有个京剧演员在美国办起了京剧学院,很多华侨都带着孩子来学习京剧,学院办得非常红火。但是学生家长说,学习京剧不为演唱,只为让孩子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京剧里面融汇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情感。办学院的人还说,她所以要在美国办学,是因为她遇到一位老华侨。老人告诉她,有一次他迷路了,在高耸的洋楼中寻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突然,他听到从路边的一个窗口中传出了拉京胡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老华侨的眼泪夺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实他没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归宿,他找到了亲人,因为只有这个声音才是最纯正的乡音。
京剧在国人心中意味着什么?
京剧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是不是太夸张了呢?我们再来讲下面一个故事。
那是1993年,海峡两岸同胞在暌违多年后,北京京剧院作为大陆第一个艺术团体登陆宝岛台湾。政治、地理的差异,四十多年的隔绝,见面之后该是多么陌生和仇视!但是京剧就像溶剂,很快就融化了这四十多年的隔绝,融化了政治和地理的差异,使人们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找到了最理想的契合点。作为国民党“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陈立夫,见到年轻的老旦演员王树芳,主动打招呼说:“王小姐,我认识你,因为我最爱看你的戏,你的演出音像资料我家都有,我今年94岁了,可我是你的戏迷呀!”张学良将军请北京来的琴师给他操琴,他唱了一段老戏《战太平》,不用对腔,不用看曲谱,竟然也是一拍即合。蒋纬国先生宴请北京京剧团的“名门之后”,其中有梅兰芳、谭富英、马连良等人的后人。蒋纬国说,他从欧洲留学回来后,父亲见他喜爱西洋古典音乐,就多次对他说,中国人首先要喜欢京剧,不喜欢京剧就不是中国人。
《战太平》剧照
北京京剧院的演出引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最后临时增加了一场两岸京剧演员联袂演出的《四郎探母》,由于四十多年的隔绝,许多演员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对方,但是他们在舞台上却合作得非常默契而和谐,唱到杨四郎见母一场,台上是假哭,台下却是真哭,顿时哭声一片。演出结束后谢幕,观众却提出不要关闭大幕,要让大陆的演出永远不落幕,永远唱下去。由此可见,京剧确实是联系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凭借着京剧,中国人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找到自己的同胞。
《四郎探母》剧照
据95岁高龄的著名生理学家刘曾复先生说,七十多年前,他在清华上学时,听说谭派亲传弟子余叔岩要在长安戏院演出《打棍出箱》。他非常想去看戏,可是那天偏偏是他最喜欢的德文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才决定坚持上课。可是等他走到教室,却发现学校的通知上写着“德文教授因病请假”,他赶紧扭头赶到长安戏院看戏。在迈进长安戏院的大门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他非常尊敬的德文教授。原来,老师比他更戏迷。
大家都知道著名科学家、有“当代毕升”之称的王选教授。他通过多次艰苦实验,终于把印刷业从“铅与火”变成“光与电”,有效地推动了印刷业的重大革命,并获得了我国最高的科学发明大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选教授在少年时期就与哥哥姐姐一起学唱过京剧《二进宫》,青年时期因为过于劳累,大病缠身,无药可医,后来通过聆听京剧老唱片调理精神,才逐渐得以好转。从此他大量收集京剧资料,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当他收集到非常重要、又非常稀有的资料时,会约请京剧界的许多朋友来欣赏。有的专业人士看了还想看,他就一遍一遍地放给大家看,有时会连放七遍,而依然乐此不疲。有的老演员年纪大了,他就带着资料亲自送上门去,让大家一睹为快。他说,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元勋们当中有不少戏迷,当年他们离开实验室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北京的大戏院门口,等到一张退票,看上梅兰芳或马连良主演的拿手戏。他也能历数当年北京上演的上百出精彩剧目,而且津津有味。他甚至对中国京剧院首席青衣杜近芳说,凡是杜近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过的剧目他几乎都看过。在王选教授逝世前不久,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是他还是与京剧界的有关人士详细地谈起京剧的现状和京剧资料的收集情况。两个月后,他就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据说,在病床上他就是靠聆听京剧的唱腔来减轻痛苦的,京剧显然已经成为这位中国科学家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