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戏曲的南北差异有多大?
佚名 网络南戏形成稍早于大家比较熟悉的「元杂剧」,在地域上,与之南北相异,曲风、表演形式各具特色。至今在昆曲与其他许多剧种中,还能够见到不少源于南戏的剧目,一些流传甚广故事在今天历经新时代的诠释和演绎,仍然具有打动人的魅力。
与南戏相比,北杂剧在曲律方面更加规范,而剧作语言的文学性也较高,与南戏更贴近于民间的风格有所不同。元代杂剧篇幅总体不长(四折居多),而剧作者的文采都相当了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南戏与北杂剧。
南戏
/ 南戏 / 又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等,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地区兴起的唱南曲的地方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 主要剧目 /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传的仅19种。
『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是两出最早的戏文剧目(均无剧本传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是现今仅存的三种未经明人改写的宋元戏文剧本,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唯一的南宋戏文剧本。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元末高则诚所写的『琵琶记』,是明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南曲戏文剧本,被称为「曲祖」和「南曲之宗」。
『琵琶记』从『赵贞女蔡二郎』改写而来
/ 艺术形式 /
篇幅较长,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场连一场,直到剧终。
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于通押一韵。
凡登场的各门角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演出中严肃的正剧场面和轻松的戏剧场面交替出现。
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拜月亭记』是「爱情戏」
/ 音乐特点 / 南戏的曲调,是一种与唐代的曲子一脉相承、与宋词乐调联系紧密的民间曲子。以单曲为其结构及使用单位;一曲可由多人分别接唱,时有「合」,即众人齐唱;其句数、句式及用韵均无定则。
/ 单曲连用 / 唱词前标注曲牌名的地方写有【前腔】或【同前】字样,表示此段唱词曲牌与前段相同。在南戏中,这种用一支曲调连续演唱数段唱词,即所谓「单曲连用」现象十分普遍。
例
『琵琶记』唱词
(生抚琴唱)【懒画眉】强对南熏奏虞弦,又见指下余音不似前,那些个流水共高山。呀!怎的只见满眼风波恶,似离别当年怀水仙。(白略)
(生又抚琴唱)【前腔】顿觉余音转愁烦,还似别雁孤鸿和断猿,又如别凤乍离鸾。呀!怎的只见杀声在弦中见,敢只是螳螂来捕蝉。(白略)
(生唱)【前腔】日暖蓝田生玉烟,似望帝春心托杜鹃,好姻缘还似恶姻缘。只怕知音少,争得鸾胶续断弦。
/ 换头 / 受宋词乐调的影响,南戏唱腔中的单曲连用,常常并不是一支曲调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所变化,这就是「换头」。从唱词看,标记为「前腔」的唱词的第一句字数与其前一段唱词的第一句的字数不同。
『杀狗记』是一出「家庭剧」
/ 演唱特点 / 南戏在演唱形式方面的最大特点,简单地说就是有「唱」有「合」,脚色在剧中既有独唱、二人对唱,也有同在场上的多个脚色的合唱。
例
『张协状元』对唱唱段
(生唱)【酷相思】父母家乡知几里,怎知道儿狼狈!
(旦接)早听得君家长吁气,亦带累奴垂泪。
南戏中随时可见的「合唱」最能体现其演唱形式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看,这种「合唱」一般都出现在唱段的结尾,一般都是前「唱」后「合」。
例
『张协状元』唱+合唱段
(生唱)【狮子序】张协恨时未至,居家出路,长是不利。
(旦)不在疏狂惟在自守己,看造物如何。
(生)张协只仗托诗书。
(旦)奴家惟凭针指。
(合)逆来顺受,须有通时。
在一般情况下,南戏中的「合唱」都是由当时正在场上表演的演员同唱,但也有少数「合唱」从剧本看可能是一种幕后伴唱。
『荆钗记』「近俗而动人」
北杂剧
/ 北杂剧 / 即「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以「北曲」演唱,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200-1300年前后)——这一时期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名作如林,是北杂剧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 元曲四大家 / 指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1234前~约1300)
/ 四大悲剧 / 指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
/ 四大爱情剧 / 指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及郑光祖的『迷青琐倩女离魂』。
西厢记
/ 艺术形式 /
/ 四折一楔子 / 北杂剧的剧本结构形式,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或两个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也有少数放在折与折之间),合为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有一本分五六折,甚至写成多本的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窦娥冤』剧本中的「楔子」
北杂剧的剧本结构是以其音乐结构为基础的,每折为一个「套数」,即一套曲子(四折即四大套曲子),每套曲子通常由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曲词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北杂剧所用「套数」共九个:
仙吕【点绛唇】
双调【新水令】
中吕【粉蝶儿】
正宫【端正好】
南吕【一枝花】
越调【斗鹌鹑】
商调【集贤宾】
黄钟【醉花阴】
大石【六国朝】
其中使用比较多的主要是前五套。一般第一折唱「仙吕」,第四折唱「双调」,「中吕」和「南吕」分别用于第二折和第三折。(【点绛唇】等为每一套曲子的首曲曲牌。)
京剧舞台上的『赵氏孤儿』
/ 角色分类 /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主唱;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主唱;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梆子戏舞台上的『窦娥冤』
/ 演唱形式 / 与南戏中各种角色均可演唱,更常出现对唱、轮唱、合唱等形式不同,北杂剧一般只由一个主角演唱,其他角色只可念白。由正末主唱的剧本又叫「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昆曲舞台上的『墙头马上』
/ 戏剧语言 / 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北杂剧剧本中的「科」通常表示:
人物一般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
人物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
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
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
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越剧舞台上的『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