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板胡调音技巧
佚名 网络豫剧板胡俗称“瓢”,它是豫剧“文场”(管弦乐)之首,过去叫它“当家弦子”、“头把弦”,现在也称“主奏乐器”或“主弦”。在解放前后很长一个时期中,豫剧伴奏都没有定腔定谱,整个文场音乐的起伏,都全靠板胡来带领。托腔、保调的重任也靠它来完成,甚至一些效果音响也由板胡承担。在业余的豫剧演唱活动中,往往一把瓢就代表文场的全部乐器了(至今也还是如此)。随着豫剧音乐的发展,乐器逐渐增多了,但板胡仍然是主弦。
豫剧板胡作为地方戏曲-河南豫剧伴奏的主要乐器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极强的地域性,同时在伴奏乐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试想如果一个豫剧伴奏乐队板胡琴师演奏效果不好,不管是技术问题还是乐器问题,尽管演员演唱的很好也难以达到完美的整体效果。因此对于专业琴师来说拥有一把可心的板胡十分重要,可起到增色的效果。同样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有一把顺手的板胡也十分重要,本来技术基础就不太好,乐器再不好,演奏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时间久了难免会失去信心,可能再也不想学了,因此对于初学者乐器同样很重要。
豫剧板胡的调试相当于钢琴或其它乐器的调音,如果想调到最佳状态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本人为业余爱好者,因喜欢豫剧板胡的音色,尤其是传统的豫剧板胡音色,曾经对不同口径的瓢进行过尝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为了相互交流、积极参与,本人愿谈点调试过程中的个人体会,谨供参考,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可共同商榷,以便共同提高。
当你买到一把新的豫剧板胡,首先要看琴杆质量如何,最好是小叶檀、檀木、老红木或其它红木类,如果琴杆好说明有可能调理出高质量的板胡来。有一个好的琴杆后,就可以选择琴筒了,琴筒俗称瓢,是椰子壳做成的,通常买琴时带的琴桶是可以使用的,但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调在最佳状态,制琴师往往给出你修理的余地,更明确的说往往琴桶的面板较厚,其音量一般不大,因此需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效果如音色、音量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琴桶面板的薄厚,其面板的材料为泡桐,最好是兰考产的泡筒,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较为湿润、土质条件适合优质泡桐的生长,因此适用于豫剧板胡的制作,如果你买的琴其琴筒面板是兰考的板,就可以适当的将其磨薄,如用中粗砂纸一边磨一边试音,如果你认为板不好,可以换块板,板的厚度一般选择在3-4毫米为宜,板材可选择做风箱用的泡桐木,因为经多年老化,其质地已不再那么硬,或者说密度不那么高了,因此板适当厚一点也没关系,音量还是能够出得来的,切记板不能太薄,板太薄音质发康,太厚也不好,太厚音质发尖,听起来不柔和。
关于瓢的大小每个人根据爱好不同,可有不同选择,一般10厘米到11厘米之间为好,通常10.5厘米为宜,生长期长、薄厚适中或偏厚的椰壳为佳,因为琴筒为共鸣箱,其口径越大低频成分突出些,反之口经越小高频成分突出些,例如晋剧伴奏用的琴筒口径较小,低频成分被抑制,高频成分被突出,听起来风格独特,适用于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伴奏,但不适于豫剧伴奏,因豫剧目前较多女声定调在降E,就是说其音高不是很高,一般女同志都能唱得上去,因此豫剧板胡要想很好的和唱腔配合,不能用太小的琴筒,否则声音太尖,听起来不舒服,不能很好地的和唱腔揉和在一起,或者说不和谐,太大也不好,其声音发暗,或者说不够明亮,很难出效果。
以上谈到琴筒大小和琴筒面板的薄厚是调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即琴筒面板的薄厚非常重要,豫剧板胡的音色和它关系很大,但是别的部件也很重要,如果一把板胡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听起来悦耳动听,其它因素绝不能忽略,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它部件。
大家知道,板胡有琴杆、琴筒、琴拓、琴轴、琴弦、码子、千斤、弓子等组成,这些部件无一不影响琴的音色。豫剧板胡是地道的民族乐器,它的基本原理可简单的理解为机械振动,即弦与弓毛磨差产生振动并通过码子传导到琴筒,琴筒相当于音箱,将声音能量聚在一起,等效于把声音信号进行选频、放大,具有选频能力的部件一定象滤波器一样,会有谐振的功能和一定的频带宽度,后面的调音还会提到,此处不理解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将高频和低频成分进行了抑制,将豫剧需要的频率成分提取出来并加以放大,声音效果也就是目前的豫剧板胡音色。
以上谈到音色,什么音色?音色即声音的色彩,它可以用明亮、欢快、暗淡、凄惨、悲痛等词来形容。那么什么是豫剧板胡的音色,本人认为最能结合豫剧韵味色彩的板胡声音为豫剧板胡的音色。我们定义好豫剧板胡的音色以后便可以以此为努力方向进行调音,就是说根据自己向往的音色进行调试板胡,上面已经提到打磨琴筒面板的厚度是一种好的调音措施,但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结合使用的琴弦进行,如果你喜欢声音亮丽一些,可用细一点的琴弦,此时琴筒的面板不宜太薄,出来的声音会亮一些,但音量一般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厚实,但演奏起来轻巧、自如,尤其是滑音、揉弦等表现起来较自如。如果你喜欢声音厚实些,可用粗绳豫剧板胡弦,例如星海牌粗绳板胡弦,此弦演奏出来的声音厚实,如果琴筒大小适中,琴筒面板薄厚适中,演奏出来的效果具有传统味道,但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才能较好控制乐器,因为调到降E调后,琴弦绷得很紧,基本功不好演奏起来比较费劲,建议初学者重视基本功练习,开始阶段可以先练力度,待手上有劲以后再练其它技巧。
本人在使用粗绳琴弦调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声音很好,有的声音不好,如何调好每一个音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因此这里谈点个人体会供参考,豫剧板胡定弦为4度弦,以降E为例,外弦空弦为“6”,外弦一指为“1”,二指为“2”,依次类推。内弦空弦为低音“3”,一指为低音“5”,。一般情况下要求“2”和低音“5”亮些为好,因这两个音用的很多,但往往这两个音好时外弦“3”音不太好,或“1”音音量不够大,此时可以将千斤往上打一点,使琴弦绷得紧一点,如果高音“3”还不好,可以用细砂纸将外弦打磨细一点再试,如果外弦“1”音量小,说明琴筒面板较厚,可适当将板磨薄一点再试,如果低音“5”好,往往“4”也较好,此时内弦“6”也应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内弦“7”都不太好,因用的较少,可不必太强求。
调试过程中千斤的位置以自己的把位来定,但不可太靠下了,由于音高一定千斤太靠下弦拉的不紧,此时声音效果出不来,因此调音时的原则是,只要你的把位感到不别扭,千斤应适当放高些,千斤的材质以硬木为好。
另一个重要部件是琴码,琴码最好是用豫剧琴码,因其底面、高度、软硬度适合豫剧板胡,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做适当调整,如果瓢比较小,琴码的底面应该小一点,否则压音,此时可以用砂纸磨一下使底面小一些,反之亦然。在调试过程中可适当上下挪动琴码的位置,太靠上声音发尖,虽然拉起来比较舒服,但板胡的音色出不来,听起来别扭,码子太靠下往往外弦“3”不亮,因此可以反复调整,直到满意。总的原则是内外弦的每个音都要照顾到,从原理上讲也是谐振原理,就是通常说的共鸣,当弓毛和琴弦磨差产生振动再经过码子传导到共鸣箱,共鸣箱有一定的带宽,就是说不一定对每一个音都会出现很好的效果,例如当外弦“2”很好时,右手拉,左手按弦,此时即可出现非常明亮的效果,或者说共鸣的效果,内弦“5”也一样,当你调到这种状态时就差不多了,此时需要细调了,就是说这两个音可以适当的好,不能是最好,目的就是要照顾到其它的音,或者说要得到一个合适的音的范围。此时应该挪动码子、挪动千斤,将外弦其它音都照顾到,调整方法前面已进行过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有的爱好者买了新琴自己不敢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不要紧,目前的琴桶是用椰壳和面板粘连起来的,用乳胶也可以,但不能碰水,否者极易开裂。本人认为用乳胶有一定好处,如一次粘不好可用水泡开再粘第二次,因乳胶溶于水,所以就非常灵活了。
关于琴弦的使用每个人因喜好不同认识也不尽相同,最好用不同的琴弦多试试,另外可请专业琴师多听听,让他们多提意见,不可自以为是,要让大家都认为好才是把好琴。
豫剧板胡的产生,必须先提到豫剧的产生。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原豫剧班子级成只有三五人。一人唱,顶好几个角色,略相似于现代的曲艺中说书的。所谓的文场(也就是乐队伴奏),有一鼓板,一皮嗡(皮嗡类似现在的京胡)。好一点的乐队会配有皮鼓、三弦、一个筒子、一个椰胡,其中椰胡也就是豫剧板胡的前身。椰胡原产于我国的海南省,上世纪30年代初,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艺人为避抗日战乱,大部分逃至陕西西安一带卖艺糊口。艺人们相互搭班唱戏,不同剧种,不同风格的互相交流,使豫剧板胡得到了第一次改良革新,并开始借鉴兄弟剧种的一些演奏方法,进入上世纪50年代初,板胡彻底替代了皮嗡,正式成为豫剧的主奏特色乐器。
因本人为豫剧板胡业余爱好者,虽摸索了较长时间,但毕竟不是专业制琴师,以上见解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对豫剧板胡的初学者有所帮助,谢谢!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