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的由来 古琴历史故事
佚名 网络七弦的由来——古琴历史故事(8)
自周文王长子——伯邑考为父亲祈福加入六弦后,六弦古琴开始在周地传播开来。但流传至今的古琴却是七弦琴,据说这第七弦是周文王的次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武王)所制定,称为“少商弦”。
周朝原为殷商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周文王在位50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周文王有很多儿子,其中有: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等,伯邑考、姬发等兄弟几人跟随文王辅政多年,传承了文王仁政爱民的统治方针,深得文王的重用,但伯邑考在与商朝的对峙中被杀,文王传位给次子姬发,姬发继位后(史称为:武王),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此时,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
他即位9年后,为便于进攻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将周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周建都于“镐”不久,武王率大军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打着声讨殷商的旗号,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加入了声讨大军,商纣王陷入孤立无援的形势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武王“孟津观兵”。
这次黄河南岸——孟津的集结,有效地增强了武王灭商的实力和信心。周武王班师回朝后,回想起在黄河南岸——孟津能集结起那么多的反商将士,心情相当愉悦,便招来乐师商议,要求乐师们创编出更为雄浑、有力地鼓舞士气的乐曲,才能适应更大的军队集体作战,乐师们反复编出很多乐曲,武王都很不满意,有加入“钟、磬”的、有加入“鼓、钹”的、还有加入“芋、笙”等,都还是不尽人意。
武王于是闷闷不乐,在屋中反复踱步,突然看到墙上悬挂的兄长所改制的六弦琴,灵机一动,将琴取下反复的弹奏、研究,他暗想:“一至五弦的五音暗和着五行,自先祖伏羲以来就已成形的音律自不用说,兄长——伯邑考为父祈福加入了“少宫弦”使琴音清丽、明亮,能更好的抒发情感,如果我再加上一条弦,比六弦高一度,将形成有少商弦的琴是否会更激越呢?以指人心所向呢?”于是他又招来乐师,将这一想法告诉大家,让大家照这思路斫琴、编曲;新弦制的——七弦琴斫出后,一试奏效果非常突出,少商弦的出现,使琴的音域得到有效的增加,音区又相继拓宽,琴音更加高亢、激昂,对演奏鼓舞士气、鼓舞军心的音调非常适合。自此古琴便有六弦改制为七弦,并流传至今。
第二年,武王同军师姜尚(子牙)研究,认为商纣王已彻底失去民心,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随后通告各诸侯国共同举事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军。
此年春天,武王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各路诸侯也率兵车4000乘到达牧业与武王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数十万相迎。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鼓乐齐鸣,代表着人心所向的七弦古琴奏出了无比激越、鼓舞的音韵,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周朝自此建立,武王听从了众人的建议,仍然用“仁爱”治国,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惩罚历律及税收条款,让各国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社会秩序也就安定下来了。周代以后,中国的社会形态也逐步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人民的自由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发展,随后出现的“诸子百家”等文化遗产就是在人民安居乐业中创造出来的。诗经、琴歌、琴曲、“士”阶层等至今与琴传承、发展有关的因素也在那时起步并因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梓又
丁亥冬于寒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