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派古琴的起源
佚名 网络岭南琴派溯源
岭南秀丽的山川,青翠的丛林,丰饶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孕育了多姿多彩而又风格独特的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岭南地区的音乐、诗歌、绘画、语言等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就岭南音乐和戏曲而言,堪称绚丽多彩,其中包括广东音乐、潮州锣鼓乐、客家山歌、壮族民歌,被称为“岭南四大名剧”的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独具风格的粤曲、潮曲、木鱼、龙舟、广东南音,以及正字戏、西秦戏、白字等古老的稀有剧种等等。
所谓岭南,一般泛指五岭以南。唐朝时曾置“岭南道”,区域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关于“岭南文化”的概念,有人从其历史形成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广东,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远古时,五岭之南的南越人和岭西的西瓯人、骆越人,岭北的山越人、扬越人,岭东的闽越人等,合称‘百越’。他们和环太平洋南线诸岛诸民族也有亲缘关系。百越之地,战国时曾属楚国。秦汉间中原汉人南迁,‘楚越交融’加上‘越汉杂处’,促成了新生代广府粤人的诞生。于是越、粤并称。以今广东为中心的岭南腹地开发较早,先后吸引了福佬移民、客属移民、疍民等在粤地定居。渐次营造了具有不同民风、民俗、民系文化特征的地方音乐,形成了包括土著越人及其后裔(部分壮族、瑶族、黎族人)以及广府人、福佬人,客属人等在内的多群体共生共建的区域文化‘岭南文化’。”
古琴艺术中的岭南琴派,正是在岭南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的!
岭南地区,自春秋战国时起,已与中原文化接触,但北宋以前,岭南琴坛相对寂寥,没有名琴家出现,也没有传世的优秀琴曲,比起中原和江南地区,自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至南宋末年,宋皇室从临安(今杭州)南逃至冈州,改号祥兴。祥兴二年(1279 ) ,冈州被破,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投海而歿,宋亡。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古琴谱。
宋以后,岭南琴坛逐渐兴盛,明代以还,随着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交流的增多,岭南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琴人辈出,其中较有影响的琴家有理学家陈白沙(献章)等。明末清初之际,岭南地区是汉民族与外敌斗争的最后据点,南明的隆武、绍武、永历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过政权。随着明代的衰落以至灭亡,这一时期的士风颇具壮怀激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之表现,在文学上有“南园后五子”,明末“广东三忠”等,其诗多慷慨悲歌,如“儒冠多被英雄溺,争得咸阳一劫灰”、“泪啸复悲歌,啮断长虹气”、“蹈海肯容高士节,望乡终轸越人吟”等等。其时,在岭南琴坛出现了几位有影响的爱国琴家,如邝露(海雪)、陈子升(秋涛)、陈子壮、陈恭尹、梁佩兰等。
岭南琴派的主要传谱和琴学论著有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1836),其对后世岭南琴学影响很大,故一般将他视为现在岭南琴派的创始人。该派颇具地方特色的传世琴曲有《双鹤听泉》《碧涧流泉》《鸥鹭忘机》《怀古》《玉树临风》 以及《神化引》等。现代岭南琴人以杨新伦为代表,其主要传人则有当代广东琴家谢导秀。
明代岭南琴人述略
陈献章(1428—1500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著名的哲学家和书法家,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新会白沙里人,学者称白沙先生。早年受学于理学家吴与弼,颇受其“静时涵养,动时省察”思想的影响,重视“心性”之学,主张静坐澄心。他摆脱世俗的成规,唾弃功利,追求艺术之真趣,其书法挺拔沉雄,生峭涩辣,晚年以茅根作笔被称作茅龙笔。陈白沙在书界很有名气,其“白沙书派”,名闻宇内,开岭南书法之先河。
陈白沙好琴,曾潜心钻研过流行于岭南一带的琴曲,其生前用琴现在仍在广州博物馆中陈列。清代岭南琴派重要代表琴家黄景在其《悟雪山房琴谱•自序》中写道:“冈州自白沙先生,以理学为倡,…… 后之学者,每于稽古之余,多借琴以为节性和情之具,此《古冈琴谱》所以流传也。”(56)
邝露(1604—1650 ) ,字湛若,号海雪,南海(今广州)人,其诗、书、琴均很有名气。少年时负才不羁,常敝衣趿履,行歌市上,旁若无人。督学使者曾以“恭、宽、信、敏、惠”为题考试,邝露以真、行、篆、隶、八分五种书体作文卷上,督学大怒,置五等。邝露大笑弃去,从此不复应试。崇祯中,因得罪县令,出走粤西,后北游吴、楚、燕、赵之间,赋诗数百篇,声名震于中原。南明永历二年(1648) ,被荐任中书舍人。四年,奉使还广州。
邝露平生珍爱的一张琴,为“绿绮台”。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广州,邝与诸将坚守十月之久,城破时,邝露返回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将所藏诸宝器环列身畔,抱“绿绮台”琴端坐,待清兵入室,从容就戮殉国。后人有《抱琴歌》 挽之,中有“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之句。邝露的书法,诚如简经纶《琴斋论书》所评:“遒丽奇雅,仿佛如其人。骤观之,犹临百仞之渊,足外垂而不慑,神气挥八极而不变,盖其纯气之守也。”所著有杂记《赤雅》、诗集《峤雅》等。
邝露之“绿绮台”琴相传为唐器,仲尼式,通体牛毛纹,无铭,在龙池上以隶书刻“绿绮台”三字,字体酷似嘉庆年间曾官广东的福建书家伊秉绶。琴在清末已残其首尾,20世纪40年代时杨新伦看过此琴已不堪弹奏。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琴曾属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后以琴赐大臣刘某,明末归邝露所得。邝氏出游必携二琴,有时穷困也将其暂质于当铺,待有钱时又赎回,故其诗有“四壁无归尚典琴”之句。
邝露殉国后,琴被清兵售于市上,为归善(今惠阳)人叶龙文以百金所得。叶氏某日泛舟丰湖,邀请当时文士一起雅聚,席中叶氏抱出绿绮台,诸人一见先朝遗物,都唏嘘不已,当场赋诗,诗僧今释作《绿绮琴歌》,“岭南三大家”中梁佩兰、屈大均都有诗咏此,其中屈大均“我友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之句更是一字一泪。王士禛《池北偶谈》也有“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遗音”之句咏邝氏。后来此琴由叶龙文后人保存了数代,至道光末年,叶氏家人以穷困将琴质于当铺无力赎还,被东莞人张某买下。民国初年,张家逐渐中落,琴亦已破残不堪修复而售于书法家邓尔雅。
陈子升(1614—1692) ,字乔生,号中洲,南海人。崇祯末年,与薛始亨等人结诗社于仙湖。隆武元年(1645 ),赴闽追随唐王,拜中书舍人。闽陷,赴肇庆,桂王拜兵科给事中。后清兵陷粤,桂王西行,子升追随不及,乡居终老。陈子升少时有才子之誉,能诗善琴,其书画也很有名气,其行楷书迹,瘦中带润,优雅脱俗。
陈子升之兄陈子壮(1596—1647) ,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桂王立于肇庆时,授东阁大学士,总督四省军务。清兵入粤,陈子壮与陈邦彦、张家玉领兵攻广州,兵败被执,陈子壮被清兵锯开身躯,不屈而死,世称为“粤后三忠”。陈子升携母匿藏深山,后其母得知子壮殉国消息,亦自缢身亡。陈子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生活来源无着,到了“空斋炉白十分青”的地步,只能典琴度日,最后皈依佛门,出家于庐山。
现存岭南琴曲《水东游》为陈子升所作,见于他的《中洲草堂遗集》,但仅此一首。当代岭南派传人谢导秀曾对此曲进行了打谱,从其曲意来看,似有国破家亡、感慨万千之意味。
从琴学传承上来看,明末清初广东琴家陈恭尹(元孝,顺德人)、梁佩兰(药亭,南海人)、黄国璘(晖山,古冈人)、徐道隆(国熙,南海人)等均师承广东琴家云志高(字载青),云志高于康熙年间刊印了《蓼怀堂琴谱》,他的琴师承曾为内廷供奉的浙江琴家金陶(吾易)。邝露、陈子升师承不详。可见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与岭南琴家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将其谱与岭南琴派的代表性琴谱《悟雪山房琴谱》比较,两者无论从曲目还是指法来看,并无直接联系。
黄景星及其《悟雪山房琴谱》
明末岭南琴人虽多,但无传谱存世。岭南琴派一般可追溯至《古冈遗谱》,但此谱已佚,刊于何时,至今无法考究。今存最早之岭南琴谱为清代黄景星之《悟雪山房琴谱》(1836 ) ,故一般将清道光年间的黄景星认为是岭南琴派的代表人物。
黄景星,字渭南,广东新会人,生年不详,卒于1842 年,其琴艺得自其兄黄观洞(1761—1814)和广东香山(今中山)的琴家何洛书(琴斋)之传授。由于官考屡败,生活贫困,只好抚琴以自娱,晚年曾与陈绮石、李乡昆等琴友在广州组建琴社,切磋琴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岭南地区琴学的发展。黄景星将《古冈遗谱》30 首琴曲与其他琴曲共50 首汇成《悟雪山房琴谱》。
《悟雪山房琴谱》刊于道光十六年(1836) , 后多次重刊,收集琴曲50首,刻本六卷。据编著者黄景星先生自序中说:“余生也晚,适当老成凋谢之秋,窃取先君子手抄《古冈遗谱》一帙,按而习之,而苦心于手,不能相应也,己未岁,得晤香山何琴斋洛书并其嗣君耕耘文祥先生,始知心与手和,音与意合之旨,拜受十余曲并前所习者,详加理订。”(58) 由此可知,编者是根据其父手抄的《古冈遗谱》中的30 多曲,再加上从何洛书所学的十余曲,汇编成此谱的。黄景星除在自序中多次提到《古冈遗谱》外,在琴曲目录中《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渔樵问答》《碧涧流泉》等曲目均注有《古冈遗谱》,足见岭南琴派与《古冈遗谱》是有一定的关系。
现代岭南琴家——杨新伦
杨新伦(1898—1990) ,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省番禺人,早年师从王绍祯、卢家炳学琴棋,后又师从岭南派传人郑健候。由于郑孤身一人生活无依靠,杨把郑接回家中奉养达20年之久。这期间,杨新伦向郑健候学习了《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
1956年,杨新伦又从上海回到广东,在广东文史馆从事古琴音乐的研究工作。其时经常与当时在广州的老琴人孙慕唐、招鉴芬、周桂菁等人一起切磋琴艺。1960 年,广州音专民乐系开设古琴专业,聘杨新伦先生执教,授徒谢导秀、关庆耀等人。1980年10月,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杨新伦先生任会长。
岭南琴曲及其艺术风格
现存岭南琴曲《水东游》为陈子升所作,见于他的《中洲草堂遗集》,但仅此一首。从其曲意来看,似有国破家亡、感慨万千之意味。
《悟雪山房琴谱》共收琴曲五十曲,其中《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渔樵问答》《碧涧流泉》等曲目均注明传自《古冈遗谱》。《碧天秋思》、《圯桥进履》是传自何耕云。该派颇具地方特色的传世琴曲有《双鹤听泉》《碧涧流泉》 《鸥鹭忘机》《怀古》《玉树临风》以及《神化引》等。
《碧涧流泉》为岭南琴派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最早出现在《古冈遗谱》,现存此曲见于《悟雪山房琴谱》。其他清代道光六年的《琴学轫端》亦曾刊载此曲。
全曲为三段体结构(A——B——A)。全曲原分为六段加尾声,共七部分。该曲平缓处,流泉泠泠,急峻时嘈嘈切切,乐曲首尾呼应,意趣盎然。
乐曲由一弦十三徽以外沉实的按音开始,并以二度不协和和弦引出,有别于一般琴曲以低浑的散音或清脆的泛音开始,琴曲中多处运用反拍,很有特色。第二、三段,旋律逐渐向上,并多次运用虚罨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盘旋。第四段为小快板,琴音在下准反复出现,变调移位,虚实相映,并多次出现强弱倒置的效果,如激流冲击着岩石,使人犹如置身山水之间,神飞志扬,心旷神怡,此独具特色的乐段正是全曲精华所在。第五乐段主题再现,进一步推向高潮。第六段旋律逐渐恢复平静。最后全曲在清脆的泛音中结束,引人进入余音绕梁、意味无穷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