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的历史沿革
佚名 网络 (一)竹笛的历史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如问今天的六孔笛形制的骨头制成的笛子。古代的《吕氏春秋》《玉海》等文献,都载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传说。至迟在黄帝时代(公元前2400年)已经有了竹制的笛子。
近年来,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是中国竹笛鼻祖的有力见证,它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带入中国的说法。
到了汉。晋时期,根据音律学的理论制成了长短不同的笛子。晋书中载有笛子演奏家列和的一段话:“每合乐时,随声之清浊,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汉魏相传,施行皆然……”。同时期的蔡邕、荀勖,粱武帝等人,都曾制作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个律,子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不和韵。晋时已经有了“顺笛"(竖吹,管子里塞一块有槽的木头,一吹就会发音)和“手笛"(长九寸,类似当今的高音笛)。隋朝后,为了解决十二律笛过于繁琐的弊病,就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笛子,相当现代的十孔笛或十一孔笛。唐朝的吕才,制成“尺八"竖吹,在当时很流行。它随着唐朝的雅乐,流传到日本。与此同时,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贴上笛膜以助声,他也是最早谈论笛子贴膜的人。到了宋朝又出现了吹孔在中间,两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据宋史记载: “……此笛足以协十二旋相为宫,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入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曰拱辰管。"这种笛类似今天的大口笛,到了元朝之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盛行,竹笛成了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伴奏梆予戏的称为梆笛,伴奏昆曲。乱弹等剧种的称为曲笛。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相对而言,短小的称为梆笛,第三孔的高度约为f.g.a'的,通常称它们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以g为梆笛中心;较长的则称为曲笛,第三孔的高度约为c?,.d'.e3的,通常称它们为C调曲笛,D调曲笛、E调曲调,以d2为曲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