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名家《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奥蒂》简介
佚名 网络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奥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于1755年5月12日出生在意大利萨丁尼亚王国的丰塔内托波(Fontanetto Po),他的父亲是个会吹奏法国号的铁匠。维奥蒂幼年随父亲学习音乐,也跟着一位游走四方的鲁特琴手学琴。8岁那年,他得到一笔钱在当地小市集里买了一把小提琴,从此更是爱乐如命,勤于习练。
由于天资聪颖,进步神速,维奥蒂的音乐才华随之远近知名。11岁那年,他被带到阿方索‧德拉·锡斯特纳王子(Prince Alfonso dal Pozzo della Cisterna)位于都灵的宫廷演奏,立即得到赏识,王子立即应允资助其音乐学习。维奥蒂进一步于成为小提琴家普尼亚尼(Giulio Gaetano Pugnani)的学生,普尼亚尼乃是小提琴巨匠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的弟子,也是当时极为着名的小提琴家。普尼亚尼的教导,对年轻的维奥蒂一生都发挥了亘久的影响。
小提琴家普尼亚尼(Giulio Gaetano Pugnani)
年方20岁时,维奥蒂加入都灵的王室教堂乐团,从1775到1780年达5年之久。但这时他在乐团的地位并不高,一直都是第一小提琴的末席乐手,薪资也是全团最低的成员之一。
维奥蒂的命运到了25岁这年,才有关键性的转折。因为老师普尼亚尼对维奥蒂的演奏技巧相当有信心,所以决定在欧陆巡回演出时带着维奥蒂一起上路。自1780年开始,从北欧巡回演出开始,接着又前往德国、波兰、苏俄、英国和法国等国,足迹遍踏瑞士、德勒斯登、柏林、华沙、圣彼得堡、伦敦等各大城市。普尼亚尼师生俩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年轻的维奥蒂的热情演出,更激起观众热烈的喝采与回响。
在受到各地瞩目的情况下,维奥蒂决定在这趟巡回演出后暂别普尼亚尼,独自前往巴黎。1782年3月17日,在巴黎安排了一场他个人的独奏会,虽然没有老师普尼亚尼在旁,但仍得到盛大的成功,让各界对这位年轻的小提琴家印象深刻,也奠定他此后独当一面的演奏事业。从此,维奥蒂成为音乐演出的常客,经常应邀在巴黎的各大音乐会上演奏,不但稳当建立他的声望,也同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定居在巴黎的维奥蒂,在往后的几年间,与好友亦是作曲家凯鲁毕尼(Luigi Cherubini)生活在一起,维奥蒂通常会在他的音乐朋友活动时,里演出他的新作。同时维奥蒂也成为巴黎贵族世家聚会的新宠,而在他受邀到皇宫为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Queen Marie Antoinette)演奏后,极为欣赏他的王后也随即任命他为凡尔赛宫的宫廷乐师,这让维奥蒂感到无比的光荣与兴奋。
然而正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尽管有着优越的待遇,维奥蒂却决定从职业小提琴演奏中抽身,毅然退出独奏演出舞台,转而投身更为多元丰富的音乐生涯,包括作曲以及歌剧创作与演出等。天才洋溢的维奥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缴出连续创作19首协奏曲的亮丽成绩,马上被网罗担任巴黎歌剧院的总监。
1788 年,在普罗旺斯伯爵(Comte de Provence)也是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 VI)的王弟刘易斯-斯坦尼斯-泽维尔(Louis-Stanislas-Xavier)的资助下,维奥蒂建立了自己的歌剧院—芒赛尔剧院 (Théâtre de Monsieur, 命名的原因是普罗旺斯伯爵的宫廷名衔即是芒赛尔,后来更名为费德尔剧院Théâtre de Feydeau)。维奥蒂在此地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剧院管理者,他与好友凯鲁毕尼合作,提出许多崭新的演出作品,为巴黎的歌剧发展擘画一幅美丽的远景。
然而,好景不长,繁华短暂如梦,歌舞升平就在一夕之间嘎然而止。1789年开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让许多人都受到惊天动地的影响。维奥蒂也不例外,不仅在凡尔赛宫的优厚待遇与地位不保,他在巴黎多年来的努力也几乎尽付流水。当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在1792年遭到处决后,维奥蒂与王室及贵族们千丝万缕的关系, 让他的身家性命暴露在高度危险之中。他不得不抛弃在法国的一切,转往英国寻求发展。
抵达英国之后,财富大幅缩水的维奥蒂不得不放下身段,放弃自我的想望,再次回到小提琴独奏演出的舞台上。1793年2月7日,维奥蒂在约翰•彼得•所罗门 (Johann Peter Salomon)所举办的汉诺威广场音乐会(Hanover Square Concert)上,进行他移居伦敦后的蒂一次公开演出,结果得到热烈欢迎,声威远播。
之后,他在英国的音乐生涯越来越成功,所罗门于1793与1794年所举办的音乐会上,维奥蒂成为不可或缺的演出要角。1795年,维奥蒂出任一系列新歌剧演出的音乐总监。而1794与1795年为海登所举办的音乐会上,他也是应邀上场演出的巨星。同时他在1794至1795年国王剧院安排意大利歌剧演出时,担任管理人,并且随后在1797年进一步出任剧院乐团的首席与总监。名声响彻云霄的他,更是伦敦世家及贵族在宴会时争相邀请的演奏家,应接不暇的维奥蒂游走在伦敦的名宅大院之间,包括韦尔斯亲王都邀请他到府演出。
在英国的维奥蒂并未忘情于作曲,陆续有许多佳作出现。即使音乐作品极为多样化,但在维奥蒂的作品中,最受肯定的还是小提琴协奏曲,前后共有29首之多。他之前在巴黎时期的作品蒂1号至第19号协奏曲,后世将其归为「巴黎协奏曲」(‘Parisian’ concertos)。1792年之后的作品,则归为「伦敦协奏曲」(‘London’ concertos)。但他所有的小提琴协奏曲,仍被总其名为「法国小提琴协奏曲」(French violin concerto),因为其间的音乐曲式,不但忠实呈现1780年代的巴黎风味,而且这些经由维奥蒂的聪慧,融合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传统法国交响音乐的歌剧风格和德国大师的严谨,所创造出的独特乐音,后来也广泛的影响到全欧的音乐走向。
维奥蒂身处的时代,古典主义已发展至全盛,音乐的规模和内容,都比巴洛克时期更为蓬勃。即便如此,维奥蒂所写出的29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是空前绝后的可观数量,毕竟再也没有其他音乐家曾写过这么多部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整个19世纪,不知有多少小提琴演奏者演奏过维奥蒂的协奏曲。直到现在,这29首协奏曲中还是有若干首,仍是学习小提琴的学子们的必修演奏曲目。
不仅如此,在维奥蒂身后近两百年来的作曲家们,也都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成经典加以研究,即如作曲家皇帝贝多芬在写他那部伟大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 也把维奥蒂的《a小调蒂22号协奏曲》当成创作典范来参考。在贝多芬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中,流露出单纯旋律的方式,以及在回旋曲中雅致风趣的手法,无不显现出与维奥蒂协奏曲之间的关连性。勃拉姆斯也是迷恋维奥蒂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毫不掩饰自己也是从第22号协奏曲中得到灵感,并在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帮助下完成了其不朽之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a小调蒂22号协奏曲》的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很可能是在1792至1793年间完成。现存的数据,仅知维奥蒂曾在1812年于巴黎亲自演奏过此曲。第22 号协奏曲也是维奥蒂所有作品中,在现代最常被演奏者,其余作品实际上已鲜少有机会曝光。维奥蒂在演奏时的特色,强调的是有力而流畅的运弓,饱满又如歌的线条,这些特色都鲜明地表现在第22号协奏曲中,加上此曲拥有小调色彩,具有深沉的抒情性,还有意大利小提琴家独有的巨匠式技巧和热情明朗的特质,也同样丰富的展现,旋律动人又有层次感,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身为作曲大师的勃拉姆斯为何会如此着迷于这首作品。
作曲之外,维奥蒂对于音乐更巨大的贡献应当是对于小提琴演奏技艺的教育与影响。在小提琴音乐史上,有人形容维奥蒂是古典主义音乐世界「崇山峻岭中的顶峰」, 此话可能有些耸动,但却丝毫不为过。维奥蒂的几位弟子如罗德(Pierre Rode)、白洛特-加龙省(Pierre Baillot,),以及克罗采(Rodolphe Kreutzer)等,后来都成了小提琴史上的显赫人物,他们三人还共同开创「法国小提琴学派」。当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后,这几位小提琴家也成为教学主力,巴黎音乐学院业顿时成为年轻学子们向往的学府。
在他们几位合编的教科书里有一段文字,明确地为我们找到维奥蒂在小提琴艺术史中的关键地位位置:「这件自然造化的乐器,在音乐会上为主宰一切而听命于天才的需要,大师们的摆布为它涂上极其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它在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手指起落下纯朴而悦耳,经塔蒂尼运弓发出的声音谐和、温柔而优雅,加维涅(Pierre Gaviniès)把它打扮得可爱而纯洁,普尼亚尼令它气度宏伟而庄严,至于到了维奥蒂手里,它简直变得无比的热情,无比的勇猛、悲壮并且伟大。」
在维奥蒂的演奏风格中,散发出崇高雄浑的力量,感情奔放、精神饱满,充满着高尚、刚毅的英雄气概。他对小提琴艺术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探索而在于风格的建立。 在维奥蒂的世界里,音乐代表着人类社会一切光明与正义,绝对不容他人轻视慢侮。在现实生活中,维奥蒂也遵循着高标准的行为准则,与他在音乐中表现出的高傲凛然似无二致。有个故事可以充分表现出他的性格:有一次,法国王后邀请维奥蒂在凡尔赛宫举行音乐会,但在演奏刚刚开始之际,便有仆从扯足嗓门大声报告某某伯爵大人驾到,许多人纷纷起身迎接,导致现场一片忙乱,就在伯爵还没落座之前,维奥蒂已经放下琴弓与小提琴,拂袖而去,让王宫里许多的皇室贵族都不知所措。
事实上,巴洛克时代的小提琴家主要都集中在意大利,大多是从事作曲兼事演奏,其中以罗马派最为突出,从科雷利到塔蒂尼均属于此派。到了1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出现了近代演奏法,维奥蒂则集其大成,又发明了一种断弓奏法被称为「维奥蒂弓法」,彻底改变了小提琴在音乐演出中的角色与地位。
总的来说,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维奥蒂往上透过其恩师普尼亚尼而衔接「意大利演奏学派」巨匠塔蒂尼,往下透过比利时小提琴家夏尔·德·贝里奥(André Robberechts)而影响「法比学派」创立者贝里奥(Charles Auguste de Bériot),后者正是比利时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维厄当(Henri Vieuxtemps,1820-1881)的老师。并透过白洛特-加龙省、罗德、克罗采直接建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维奥蒂还有一位学生杜兰诺夫斯基(August Duranowski),则对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发挥过重大影响。
属于「新柏林学派」的匈牙利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与维奥蒂也有渊源,因为罗德门下曾广招德奥系弟子,约阿希姆的老师布姆(Joseph Böhm)也是其中一位,因此约阿希姆当是罗德的徒孙;另「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克莱斯勒(Fritc Kreisler)也属于此支系,然后又影响到「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等人。而由施波尔(Louis Spohr)建立的「德国学派」,除了受曼海姆学派影响之外,维奥蒂亦是施波尔的偶像,而罗德的技法也曾是施波尔演奏时模仿的对象之一。除此之外,维奥蒂的影响力也透过在德国的私塾弟子皮克西斯(Friedrich Wilhelm Pixis)而传到布拉格;透过哈博内克(Antoine Habeneck, 白洛特-加龙省的学生)而传给阿拉尔(Jean-Delphin Alard, 后接替白洛特-加龙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而阿拉尔正是西班牙作曲家与小提琴家萨拉沙蒂(Pablo de Sarasate)的老师。所以说,维奥蒂被尊为近代小提琴演奏法之鼻祖,显非夸大之词。
另外,维奥蒂也促成意大利名琴斯特拉迪瓦里奠定如盘石般的无可撼摇的地位。话说在1650至1750年之间,属于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尼科洛·阿马蒂(Nicolo Amati)、雅各布‧斯泰纳(Jacob Stainer),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pari)和耶稣‧瓜尔内里(Giuseppe Guarneri)等人。
相对于普尼亚尼与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维奥蒂一直对斯特拉迪瓦里琴情有独钟,极力赞扬,这也是斯特拉迪瓦里琴成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斯特拉迪瓦里琴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不仅让演奏家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亦直接间接地培育了无数的制琴家,使意大利在提琴制作史上始终有崇高的地位。
维奥蒂对于小提琴的乐器本身也有过贡献。据说腮托是由德国小提琴家施波尔在十八世纪初期首先发明的,但是维奥蒂与白洛特-加龙省又加以改良后,极力推广,才成为当时小提琴演奏者的必备之物。小提琴装上了腮托后,以下巴夹住琴体,让左手有更多的力量与空间自由发挥更多的技巧,确实是一件实用且必要的工具。
维奥蒂曾使用过的名琴被命名为「维奥蒂‧斯特拉迪瓦里」(Viotti Straparius),这把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在2005年9月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出面募集政府与各大基金会的资助,以300万英镑的天价收购,现置于该学院的博物馆暨研究中心长期展出,也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不定期提供特定研究与名家演出之用。
就在英国发展达到颠峰,声望也如日中天之时,政治又悄悄的找上门来破坏一切。英国此时与正陷入激烈革命的法国发生战争,英国政府怀疑维奥蒂涉及法国激进革命派的雅各布宾党活动,勒令他限期离境。依现有数据显示,这项不实的指控可能来自于对手,也就是原先在国王剧院乐团的职务被维奥蒂所取代的前任总监威廉·克拉默(Wilhelm Cramer)所策划的阴谋,1798年3月9日的《晨报》(The Morning Post)曾深入报导此事,暗指L公爵(似为蒂五代利兹公爵弗朗西斯‧欧司伯纳,Francis Osborne, 5th Duke of Leeds)与C伯爵(似为蒂五代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菲力普‧史坦霍普,Philip Stanhope, 5th Earl of Chesterfield)曾在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跟前积极运作,恳求陛下速令维奥蒂离开王国。与维奥蒂一起被驱逐出英国国境的,还有他的得意弟子罗德。虽然包括伊莉萨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在内的几位重量级人士求情,维奥蒂仅获得同意宽限数日以等待他的行李打包,但终究在1798年3月8日不得不搭乘包船离开英国。
既然英法都无法容身,维奥蒂乃前往德国,从1798年3月起暂时栖身在富有的英国商人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位于汉堡附近的谢纳菲德市(Schenefeld)的宅邸。也就是在这里,13岁的弗里德里希·威廉·皮克西斯被带往引见维奥蒂,其才华得到大师的欣赏并收他为徒,从1798年3月至5月间,愿意为小皮克西斯进行私人授课。
1801年起(说是1800年2月),维奥蒂又搬到他的英国好友威廉与玛格丽特‧钱纳利(William and Margaret Chinnery)位于基维尔(Gillwell)的府邸。在离开英国三年之后,对维奥蒂的指控最后被证明是丝毫没有根据的,他才终于得到平反,获准回到英国。
迟来的正义对维奥蒂的实质帮助不大,毕竟他的音乐生涯已经被阻断过久。当他于1801年返回伦敦后,除私人演奏会外不再作公开登台演出,且在朋友的怂恿下投资葡萄酒生意,却赔个一蹋胡涂,几乎宣布破产,欠下了一笔巨债,全盘摧毁了他的经济。之所以会转行改做葡萄酒生意,实在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政治巨变与社会动荡使然,法国视维奥蒂为保皇党,回不了巴黎,可英国又把他当作革命党,一度驱逐了他。为了维持生计,维奥蒂才会去做这个毫无把握又令他倒霉透顶的生意。
1811年7月,在他的好友也是韦尔斯亲王的弟弟剑桥公爵(Duke of Cambridge)替他说项下,维奥蒂获准加入英国籍,获得公民身分。他还是持续的进行作曲,不少佳作源源不断的出现。1813年,维奥蒂成为伦敦爱乐协会(Philharmonic Society of London)的创始人之一,伦敦爱乐后于1912年被授予「皇家爱乐乐团」称号,持续运作至今达两个世纪,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乐团之一。但是在此时期之后,维奥蒂的音乐生涯已急速走下坡,他再也没有以小提琴独奏进行演出过,他只上场担任乐团指挥与室内乐合奏。
维奥蒂在英国的葡萄酒生意失利与音乐发展不顺遂,都让他感到严重挫败。1818年法国王室复辟之后,他得以回返法国。此时他原本的赞助者—-普罗旺斯伯爵刘易斯-斯坦尼斯-泽维尔已登基成为法王路易十八(King Louis XVIII),在法国王室支持下,维奥蒂出任法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主任1819-1821),以及巴黎歌剧院(1819-1821)和意大利剧院(1821-1822)的总监。不过阴谋总是如影随形的跟着他,迫使他于1822年不得不辞职走人。
失意的维奥蒂于1823年11月,在好友玛格丽特‧钱纳利陪伴下,再度回到伦敦,郁郁不得志的他却再也没有重新振作起来,1824年3月3日在众人的忽视下逝于伦敦,享年69岁。
被尊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维奥蒂是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提升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性人物。作为一个演奏家,维奥蒂享有盛誉,作为教师又极有影响力。尽管亲自教育过的门生并不算多,但他在延续科雷利的意大利传统的基础上,是前继塔蒂尼,后启帕格尼尼两位大师,最具关键影响作用的小提琴家。他更被法国小提琴学派尊为「现代」(指19世纪)小提琴演奏的缔造者。
亦是作曲家的维奥蒂,一生中共创作出29首小提琴协奏曲、10 首钢琴协奏曲、21首弦乐四重奏、2首双重小提琴协奏曲、51首小提琴二重奏、21首三重奏以及其他的小提琴与低音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夜曲等。作品数量众多,创作精力旺盛。他的作品强烈地影响着19世纪的小提琴演奏风格,同时也被当作古典小提琴音乐的最终典范。
维奥蒂秉承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传统,融合法国音乐风格,又吸收维也纳交响乐经验,导致法国古典小提琴乐派的建立,并直间或间接影响了后世许多同的小提琴艺术流派与小提琴演奏家。无论是作曲还是演奏,他建立独特的风格,广开风气之先,在全欧洲都发挥广泛的影响,维奥蒂的小提琴艺术在其生前和身后,之所以能享有不坠的声誉,实是其来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