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手艺:马头琴
佚名 网络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头琴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白苏古郎
马头琴是蒙古族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拉弦乐器奚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相传,有位牧人为怀念死去的小马,用其皮、骨、鬃、尾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柄顶端雕刻了马头,故得名。
图片:新华社
我出生在呼伦贝尔草原,从小听着父亲的马头琴声长大,那宽阔雄浑、深沉悠扬的旋律,在我心里悄然扎根。我17岁开始学习马头琴制作技艺,6年方学成。
马头琴有琴头、琴杆、琴箱3个主要部分。琴杆长、琴箱小,便于演奏时夹在两腿之间。那琴箱面板平整不曲,音梁部“强硬粘合”,发起声来高亢明亮。
老话讲“爷爷辈攒料,孙子辈做琴”。一块上乘木料得经十年自然风干,不攒不行!除了有好料,好的马头琴还要“声”“型”兼备,这功夫全在马头雕刻和声色调制上。
马头琴,马头是灵魂。雕刻马头,需以“灵感”触“灵魂”:马头千姿百态,就连鬃毛也有立鬃、披鬃、飞鬃之分,有倔强之姿,亦有嘶鸣或奔跑之态,而每一种造型都承载着一份匠心。
声色的调制,则要慢工出细活,边听琴箱发声,边打磨琴箱板面厚度,循环反复直至声色达标。装完琴后,还要微调,即通过调节音柱位置来消除抛光等后续工序对琴箱的影响,使马头琴响起便是那古老苍凉、凄楚雄壮、绵长奔放的声色。
随着制作工艺不断创新,马头琴的音域已扩展到5个声部,能单独完成多声部合奏。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松原传递时,2008把马头琴齐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