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草原的豪放——马头琴
佚名 网络马头琴简介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
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稀少,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
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
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
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
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
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2003年与2005年,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及马头琴艺术先后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重点保护和继承与发展的文化艺术类型。
乐器结构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
共鸣箱
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
琴头、琴杆
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
弦轴
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
琴马、琴弦、琴弓
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码,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140根(里弦)和1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
,时长05:38
六把马头琴响起,千军万马跃然眼前。
传承故事
“我把一生献给了马头琴,我想把我的本事留下来,让马头琴的琴声传遍世界。”——齐·宝力高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拉马头琴,并创下多个“第一”:编写第一部马头琴演奏法书籍,创立第一支马头琴乐团,创作第一首马头琴齐奏曲目,组建第一所马头琴艺术院校,第一个把马头琴演奏带进联合国、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从1972年开始,齐·宝力高先把马头琴的蒙面由牛皮改为蟒皮,再改为木面,既提高了音量,又拓宽了音域。他还改变传统马头琴的形制,出版了第一部关于马头琴演奏法的蒙古与汉双语书籍,统一了马头琴的弓法和指法。1986年,齐·宝力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队——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结束了马头琴以往只能独奏的历史。
齐·宝力高还创作了百余部经典马头琴独奏、合奏、协奏曲,如《万马奔腾》《鄂尔多斯高原》《草原连着北京》《苏和的白马》等,其中,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在1979年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上一举夺得作曲银奖和演奏金奖,至今仍是马头琴演奏的经典名曲。《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是他在面对人生挫折磨难时的感悟之作。“在我心里,草原永远连着北京,连着中国共产党。”齐·宝力高说。
在齐·宝力高看来,真正的艺术家要用音乐传递思想,需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作铺垫,艺术之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