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牛哄哄的音乐家,居然都是“拖延症”患者!
佚名 网络如果读书时没赶过作业,似乎都不算完美。“拖延症患者”的路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就连很多音乐大师也是资深“病友”。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音乐家中的“拖延症达人”。
勃拉姆斯:被贝多芬困扰的“继承人”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生活中心直口快(毒舌)、不修边幅,对待作品严谨到“不满意宁可烧掉”的程度。
同时他也是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
这都是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又被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然而就是这部极负盛名的作品,被勃拉姆斯活生生的拖了21年。
1853年,舒曼就将当时这位20岁的音乐天才称为“贝多芬的继承人”,因此,这也成了勃拉姆斯前所未有的压力。
于是在他每次创作时,你都能听见如下抱怨:
“你不知道这个家伙(指贝多芬)怎么阻碍了我的前进......”
“我可能永远无法写出一首交响曲!当我创作时,背后总是传来巨人的脚步声,那是个什么滋味?!”
勃拉姆斯
抱怨归抱怨,这位对作品格外小心谨慎又追求完美的作曲家最终没有辜负舒曼的期待,用了21年完成了这首曲子,坐实了自己“贝多芬继承人”的称号。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充足的时间滴……
鲍罗丁 :你催任你催,写完算我输
要说勃拉姆斯是因为贝多芬带来的无形压力而拖延的话,那接下来这位音乐家,则是人有多大胆,作曲拖多晚了。
俄国音乐家鲍罗丁是个全(斜)面(杠)开(青)花(年)的人才,他的本职工作是圣彼得堡帝国外科医学院化学系的系主任,另外她还有一个身份--“俄罗斯强力五人团”成员。
鲍罗丁
由于科研工作的繁忙,鲍罗丁一般只有周日才有时间奋斗音乐事业,他还戏称自己为“周日音乐家”。
他的一部著名歌剧《伊戈尔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拖了21年。
到第7个年头,实在等得受不了的剧本提供者斯塔索夫想让“五人团”的另外一名成员代替他完成作品,这个被选中的倒霉蛋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而这一个提议,又遭到了鲍罗丁的拒绝。
于是,受夹板气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不停往鲍罗丁家跑,教给他各种作曲和配器的技巧以求加快鲍罗丁创作的速度。
五人团
但这样的举动也于事无补,鲍罗丁在为《伊戈尔王》作曲的中途,突然对室内乐创作产生了兴趣,于是这位斜杠全才,心思早就不在《伊戈尔王》上了。
从1869年斯塔索夫将剧本交给鲍罗丁开始算起,直到1890年《伊戈尔王》首演,当中总共经历了21年之久。
真是你催任你催,完成算我输。但是,现在又有几个人有鲍罗丁这个胆量呀?
罗西尼 :威胁生命的“拖延症”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是个热爱生活又不着急的胖子。当然了,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要数坐卧不安中的等他曲子的歌剧院演出经理了。
罗西尼总是慢条斯理地拖到最后一刻才动笔,按照他的说法,“没有比急迫的需要,更能激起灵感的了”。
可想而知歌剧院演出经理的日常是有多折磨。
罗西尼歌剧《贼雀》的序曲是在首演当天完成的,歌剧院经理派了数名身强力壮的布景工人在房间里盯着罗西尼,他每写好一页谱子,这些工人就把谱子丢出窗外,在外等候的抄谱员就忙着收集。而一旦罗西尼又犯了拖延症,这些工人就会奉命把他从楼上扔下去。
莫扎特:拖延症,我才是王者
如果没有人喊“停”,并且莫扎特自己并没有感觉厌烦或劳累,也许他的创作能永远进行下去。
这样的天赋,也给了莫扎特光明正大拖稿的资本。《唐·乔望尼》(或译作《唐·璜》)的序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而成。
距离歌剧《唐·乔望尼》首演不到24小时,莫扎特还没为序曲写一个音符,但他也毫不着急,穿上衣服就出门参加舞会了。等尽兴回到家后,莫扎特让妻子给自己念故事书来提神,凌晨5点,莫扎特终于认真地投入了工作,并在7点完成了序曲,所有时间都踩点得刚刚好。
这个神技,小编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虽然说这些音乐大师们的拖延症经历,让大家开心一下,但拖延始终是不好的,对于学音乐或学乐器的我们,更需要勤奋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