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降E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 Op.27 No.1_贝多芬钢琴谱
佚名 网络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3, Op.27 No.1
贝多芬: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3
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OP.27.1,作于1800—1801年,附有《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的标题,献给李希登斯坦 (Lichitenstein)夫人约瑟芬(Josephine),约瑟芬曾是贝多芬的学生。
乐章
共3个乐章:
1.行板——快板 ——行板,降E大调,三段体。行板是以细小音粒伴奏之下的柔和主题开头,这个主题展开后的中间乐节特别优美,然后是开头主题以变奏方式再现,构成三段体而转为快板。快板在力度上有剧烈变化,形成对比。第三段再以变奏再现第一段。
2.活泼的很快的快板,C小调,三段体。这一乐章实际是谐谑曲:第一段是主题的反复,中段是降A大调,二段体,其乐念为自始至终都用断奏的律动性曲趣,第三段是第一段变奏的再现。
3.充满表情的慢板,降A大调,转活泼的快板。慢板部分充满抒情气息,然后转向降E大调的快板,回旋曲。尾奏中,先出现序奏慢板主题,使人产生一种冥想效果;再经过花奏,突变成急板,华丽地提高回旋曲主题的气氛而结束。
唱片
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1.布伦德尔1994年录音,Philips,CD编号438 863—2。
2.吉列尔斯演奏版,DG,CD编号400 036—2(第八、十三、十四),《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3.肯普夫演奏版,DG,CD编号429 306—2(9张),《企鹅》评介三星。
4.波里尼(Polini)演奏版,DG,CD编号427 770—2。
5.阿劳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32 361—2(9张),《企鹅》评介三星。
6.尼古拉耶娃演奏版,OIym,CD编号OCD 563。
此曲历史录音:
施纳贝尔1932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2(8张),《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带花。另有吉泽金演奏版,EMI,CDZ7 62857—2。
贝多芬第十三钢琴奏鸣曲(Sonate Nr.13 Es-dur op.27,1 (1800-01)) 演奏时间:
I - Andante - Allegro(5分02秒)
II - Allegro molte e vivace(1分49秒)
III - Adagio con espressione(2分30秒)
IV - Allegro vivace - Presto(4分56秒)
乐曲欣赏
贝多芬第十三钢琴奏鸣曲(Sonate Nr.13 Es-dur op.27,1 (1800-01))
贝多芬在1801—1802年完成的Op.27两首奏鸣曲都加上了小标题“幻想曲似的奏鸣曲”,并于1802年在维也纳同时出版。这两首奏鸣曲逐渐脱离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钢琴奏鸣曲,它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
这两首奏鸣曲正如前一首Op.26那样,是敲开中期时代新世界的重要作品。“幻想曲”在出版之初贝多芬就已亲题了,其用意非常明显,贝多芬曾指出:他是为了在奏鸣曲的传统曲式中取得自由才用了这个标题。这两首奏鸣曲采用了新颖的样式写作,与普通奏鸣曲的规格有所不同,第一乐章不是按通常的奏鸣曲形式进行创作的,而是采用从未见过的自由形式;第二乐章又暗示了舒伯特风格的即兴曲样式,说明了贝多芬急欲把奏鸣曲带进即兴演奏样式的、自由表现的广阔世界中,表面上的即兴性质和结构自由的表现完全是由奏鸣曲的内容、思想和形象的运动发展所决定的,司以看到贝多芬在极大的对照性中潜藏着许多联系。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创作上第一乐章不运用奏鸣曲形式,此曲并非首举,而在Op.26奏鸣曲 里实践了。此曲写作于贝多芬为耳疾最感烦恼与痛苦的时期,曲中向终曲跃进的气势,有如表达克服逆境时的坚强意志 ,而不象曲题“幻想曲似奏鸣曲’’那样具有浪漫蒂克的味道。由此可见,贝多芬此时在创作上的态度已经达到了被其内在扩充所支配的地步。
这首奏鸣曲附有“幻想曲似的奏鸣曲”(Sonata quasj una fan-tasia)的标题,使得乐曲的性格表露得十分明显。各乐章之间并没有划上终结的复纵线,是要求整个乐曲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地演奏,所有的乐章和段落都由同一的脉动统一起来,全曲的感情都向终乐章节节逼近,充分表现出其大胆的幻想曲风意义及其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对奏鸣曲的改革已经表现得愈来愈积极、愈来愈热情,斗胆地向自己的理想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奏鸣曲的重点已移向末乐章,并在奏鸣曲的终结部分放置了等动而有重心的近似奏鸣曲式回旋曲,充分说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意图和方向。
此奏鸣曲是从阳光下美丽的梦想开始,接着又变成了充满欢情的活动,再度回到梦想后,突然进入第二乐章的暴风雨中。不久,又沉没在博大、沉思的世界,在快乐中跳舞,在巅峰时重新回想一下认真的沉思,并跃入狂热的高潮而结束全曲。这样的音乐表现足以看出在这时期的贝多芬已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扩大成为广阔的境界。
兰兹曾指出:Op.27 No.1的长处是“高度的灵感”;那盖尔认为其中“感情无限的高尚…‘热烈的表现力鲜明地表达了贝多芬的创作所典型的精神因素。’’罗曼·罗兰的评论是敏锐的,他认为在这首奏鸣曲中看到了上流社会的优雅地、自由地、独特地恢复了贝多芬以前的沙龙奏鸣曲。“我或对或错,反正我在其中很少看到贝多芬的直接反映、有意或无意,这儿更多的是奏鸣曲所奉献的可爱的女性,生于弗尔斯顿堡的李里滕施泰因亲王夫人的形象,上流社会的产物,优雅的、迷人的、变化不定的情绪,但绝不是深刻的感情,永远也不是完全动人。幻想性、激昂的心情、随想性,有时悲伤、有时敢于戏谑——所有这些都是表面的随机应变。”
本奏鸣曲是奉献给冯·李里滕施泰因亲王夫人,据说她出嫁前曾随贝多芬学习钢琴,是贝多芬的热心支援者。虑之,这首奏鸣曲除了一切上流社会的面具,对着沙龙礼节响亮、放肆地哈哈大笑,贝多芬伟大的灵魂成熟了,他准备着经受最残酷的生活考验,他形成了自己肯定生活的伟大力量。整首奏鸣曲洋溢在阳光之中,优美的梦幻变为欢欣的活动,认真的暝想又变为充满热情的场面,沉思的色彩显得博大、深刻,最后变为一幅宏伟的图画,它的收场又是狂热和壮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