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指望以钢琴谋生,那我为什么要让孩子苦练钢琴?
佚名 网络曾经遇到过一位琴童妈妈,在孩子学钢琴不到半年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去艺术机构办了退学手续。老师问其退学的原因,这位琴童妈妈回答说,当初给孩子报名是因为孩子喜欢,现在孩子不喜欢了,她既不指望孩子成为钢琴家,也不打算让孩子长大后以钢琴为生,所以也就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和这位琴童妈妈有相似观点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但无论是抱着让孩子成为钢琴家的期待,还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都只是为了让孩子学钢琴的表面目的而已。那深究其里,让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学钢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人称“罗胖”的罗振宇,在自己制作的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中,曾经给出了答案。某次他和艺术家严伯钧见面后,为“要不要给孩子报钢琴课”而探讨过。当时罗振宇对这个问题持有的意见是“我将来不会逼着我家孩子练钢琴的,我要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童年生活”。
听到回答的严伯钧当场表示反对:“不对,如果有条件,还是要培养孩子弹钢琴。”随后严伯钧又表示“你罗胖的孩子成不了钢琴家,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是练钢琴的目标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赠送给孩子两个礼物,”这两样礼物分别是:自律和敏感度。
自律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大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是比情商和智商都更为重要的自我约束。对比已经进入社会的大人来说,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更容易一些,而学钢琴就恰好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因为学钢琴需要定期上课,需要反复读谱、背谱,需要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每日练习......对于一个刚开始学钢琴的孩子来说,要凭一己之力就做到实属艰难,所以在自律的前期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父母的监督,用“他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坚持下来,等孩子们通过“他律”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后,他们会开始试着自己约束自己,最后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
对于学钢琴的孩子来说,他们要学会眼、手、耳、脑并用,这不仅考验了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考验着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观察理解能力。
在曲子中,有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以及情感上的处理,这些都对弹琴者的敏感度有着高要求。弹琴者要懂得听音、要会辨别相似音色中的细微差别,更要对自己弹琴时候的力度,把握的恰到好处,这就是严伯钧所说的“敏感度”。
这份敏感度不仅可以用在弹钢琴的过程中,还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扩展到诸如色彩、味道、材质等其它的领域中,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常常提到的情商也息息相关。
弹琴者需要敏感度去“调节”自己与钢琴、音乐的“关系”,在出入社会,与人相处时,也需要利用敏感度,去观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而懂得理解、感受他人的人,总是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学钢琴的过程里,总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难题,要解决它们,就要在清晰大脑的基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敏锐的感知能力。所以,敏感度也可以增加孩子们思考和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在往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时间久了,他们也可以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胡适曾说“一点点的努力往往就有十倍百倍的奖励,社会上的奖励只有远超过我们所应得的,绝没有真正的努力而得不到社会承认的。”
的确!你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即使不能得到你想要的回报,但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让孩子学钢琴,不能让他成为钢琴家,也不会让他在长大后能借此谋生,但在学钢琴的过程中,却授予了他对万事万物都能观察入微的敏感度,让他懂得了坚持和自律的意义,让他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用钢琴聊慰心灵......这些意义,比以钢琴挣钱谋生更加难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