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歌剧,唱尽了爱情的希望与绝望
佚名 网络爱尔兰次女高音Sharon Carty演唱奥菲欧
Irish National Opera Youtube @OperaVision
这首《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
唱尽了失去爱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
它出自格鲁克的歌剧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Orfeo ed Euridice
今天是格鲁克诞辰310年
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这部
主题古典,形式新颖的歌剧杰作
▼▼▼
源自希腊神话的故事
古雅肃穆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Kratzenstein-Stub1806,新嘉士伯美术馆藏
这部歌剧取材自希腊神话故事中奥菲欧(Ὀρφεύς)和他妻子优丽狄茜(Εὐρυδίκη)的故事。奥菲欧为太阳神阿波罗与缪斯女神所生,音乐天赋卓绝。
奥菲欧的爱妻优丽狄茜不幸被毒蛇咬后中毒去世,他悲伤至极,在神灵前恸哭。他真诚且美丽的歌声打动了爱神,他被允许去地狱,用歌声救回爱妻,条件是他带领优丽狄茜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她的脸。
优丽狄茜很不理解为什么奥菲欧一眼都不看她,甚至怀疑奥菲欧变了心。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回头看了她一眼,优丽狄茜当即倒地死去。奥菲欧悔恨莫及,将所有的深情都寄托于歌声。爱神被他的真情感动,再次显形相救,最终救活了优丽狄茜,使他们可以团聚。
歌剧改革的里程碑式作品
朴实真诚
格鲁克
图片:interlude.hk
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在维也纳和法国完成歌剧改革,是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是他的第一部 "改革 "歌剧。
这部歌剧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乐曲 《精灵之舞》 (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是在优丽狄茜初到天国乐园,善良的精灵们欢迎她的舞蹈音乐。以下的视频片段来自2008年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由德国编舞大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参与制作。
格鲁克用“高贵的简洁”来取代正歌剧(opera seria)中深奥的情节和过于复杂的音乐。他通过加强曲调与歌词的结合,限制与剧情无关的歌唱技巧炫耀。这种更注重真情实感的艺术表达契合了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更贴近平民百姓的内心,也为更注重情感表达和故事性的歌剧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另一方面是赋予管弦乐在歌剧中更重要的地位。《精灵之舞》由长笛主奏旋律,弦乐做淡淡的衬托。曲调徐缓,安详而又深情,使听者宛如置身仙境。
因其清新动听的难忘旋律,《精灵之舞》在流传过程中也被简单地称作“旋律” (Melodie),并出现了为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改编的版本。下面是长笛演奏家萨拉·卢维翁 (Sarah Louvion)和竖琴演奏家莱蒂西亚·贝尔蒙多(Letizia Belmondo)共同演奏的一个精彩改编版。
爱情永恒的主旋律
深情共鸣
卡米耶·柯罗 Camille Corot,1861年
从《特里斯坦和伊索德》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经典流传的爱情故事总是摆脱不了“渴望”、“失去”和“死亡”之间的缠斗。格鲁克用歌剧呈现的古老故事《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也讲述了爱情如何面对死亡的考验。
只因奥菲欧不小心看了优丽狄茜一眼,她便再一次死去。这时,悲痛欲绝的奥菲欧唱出了《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Che faro senza Euridice)这首打动无数人的咏叹调——音乐捕捉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和深沉,展现了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微妙平衡。奥菲欧用他的歌声两次使优丽狄茜“死而复活”,这彰显了艺术跨越生死的伟大力量,也是对艺术家的歌颂。
男高音偶像帕瓦罗蒂也演唱过这首咏叹调。以下是他在钢琴伴奏下,1984年2月14日在意大利皮特鲁切利剧院演唱这首咏叹调。
英国传奇女中音珍妮特 · 贝克(Janet Baker)也曾多次扮演奥菲欧,留下了《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的经典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