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笛子音色圆润饱满、高低有度?
佚名 网络在演奏南、北两派不同风格的笛子乐曲时,应采用什么样的音色,而究竟什么样的风格才是中国笛子特有的音色呢?每位演奏家对此都有着不同 的理解与追求。
南笛的演奏注重音色,注重气息的控制和运用,以及手指的灵巧、放松、富有弹性。但南方人吹笛,尽管音色比较秀丽,圆润,但却容易“虚浮”, 音色不够“饱满,结实”。而北派笛子的演奏,往往对舌的技巧很注重,例如:吐音,花舌等,然对于笛子的音色却不太讲究。南、北两派对于笛子 音色美的不同理解,往往对于初涉南、北派的演奏者来说,不知如何正确处理。而目前许多笛子教科书上论及这方面问题的又很少。
但是,大凡被称为美的音色,大致应有这几点标准:即圆润,松弛,低音醇厚,饱满,高音明亮,清澈。然而,竹笛流派很多,各流派 对于音色美的理解又各不相同,尤以南派,北派为最。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加以区别对待,不能被所谓“音色美”的概念框住,丧失其风格特性 及演奏者的个性。不同艺术风格的乐曲,对于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人们对乐曲的审美意识也不尽相同。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如诗如画, 固然很美。但大漠边陲那一望无际的沙垠,同样是美的,那是一种粗犷之美。因此,南笛演奏所要求的那种纤细,柔美,秀丽的音色,对于演奏江南 风格的乐曲是美的。但用其演奏北方风格的乐曲,反映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气质,显然是不行的。反之,北方粗犷,明亮,刚劲豪放的音色,对于反映 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气质,表现北方风土,人情是再恰当不过的,若用其描写江南纤细,柔美,秀丽的情景,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不能以所谓 北派音色“野”或“粗躁”,或南笛“虚浮”,音色不够“饱满结实”等而一言以蔽之。正如绘画中的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不能说哪一种 颜色一味地好与坏,而要看其运用在什么对象上,表现什么内容上。因此,要根据不同风格的乐曲的需要,来取用不同的音色。自然,我们不能把 “噪音”视为北派风格的特点,也不能把“虚浮”视为南派的纤细,柔美。当然,应该强调的是,不管北派,南派,其音色的基本标准应 建立在“圆润,松弛,低音醇厚,饱满,高音明亮,清澈”的基础上。如没有这个基础,很难再谈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乐曲,应采用不同的音色之类 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或演奏程度较浅者,尤其应当重视。
在中国竹笛发展的 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建国以后,由于南、北笛子界的不断交往,相互补充,汲取对方之精华,使得南、北之间的风格差异,尤其在 音色上逐步缩小,如赵松庭先生创作的“三、五、七”中,就吸取了北派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音色变化丰富多彩,使乐曲更加洒脱、飘逸。而在 刘森先生创作的“牧笛”中,就吸取了南笛圆润,甜美的音色特点,使乐曲更富歌唱性,令人回味无穷。现代乐曲的创作中多方面的要求,使得越来 越多的演奏家兼容南、北风格之精华,其音乐亦具有丰富的变化能力。
如何使笛子的音色达到以上的标准呢?除笛子的质量外,演奏者对于气息,口风(风门)的控制与运用,笛膜粘贴的情况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看点
01
笛膜
长笛膜本身的质量以及长笛膜是否正确粘贴对音色有显著影响。如今,职业选手的长笛膜是由芦苇中的一层薄膜制成的。一般来说,长笛膜越透明,光泽越好(俗话说,越嫩越好)。柔软的长笛膜易于粘贴,条纹均匀,声音振动平衡,无磨砂声。但旧的长笛膜通常不能使长笛膜产生良好的振动,从而影响音色。长笛膜的紧密性与音色直接相关。长笛膜粘得太紧,不仅演奏困难,而且音色沉闷、木讷。它过于松散,难以控制,很容易使音色“分裂”。我们主张松紧度要适当,具体标准要宽松到足以轻松弹奏高音,这样才能轻松获得长笛宽松、厚实、清晰、明亮、湿润的低音效果。
看点
02
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正确使用和控制呼吸是长笛音色良好的前提。民间常有“气沉丹田”、“气满胸”的说法。“沉气丹田”可以使声音坚实、浑厚、有力而不漂浮,但仅指在低音区演奏。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想在长笛的每个音区(高、中、低)实现统一而优美的音色,我们在演奏三个不同音区时应该有三个不同的呼吸位置:也就是说,在演奏低音区时,呼吸位置应该下沉到腹部“丹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以下。此时身体要放松,腹部要处于放松的状态,让人感到下垂。当在高音区比赛时,呼吸位置应提升至胸部,腹部应收紧并支撑。胸部和腹部紧张。演奏中调区域时,呼吸应位于胸部和腹部(丹田)之间,胸部和腹部应处于自然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表演中,呼吸的三个位置不是绝对固定在某一点上,而是呈阶梯状,上下变化。例如,当从低音区域播放到高音区域时,呼吸位置向上移动。由于一开始你对呼吸位置不敏感,你可以使用八度跳来体验不同的呼吸位置。当你变得熟练之后,你可以慢慢地减少间隔距离来练习。演奏时掌握呼吸位置的变化对长笛的音色非常重要。如果演奏时呼吸位置不改变,三个音区的音色将不统一,听起来无法通过。如果呼吸位置颠倒,音色会浮动,缺乏弹性,亮度和清晰度会很差。
看点
03
风门的大小,气流的角度以及演奏时口腔内的容积感与舌头的位置感对笛子音色的影响:
演奏时,节流阀的大小、气流的角度、口腔内容物产品的大小以及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应随着三个不同声音区域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演奏中音区域时,嘴型是微笑的,气流应该以45度角进入气孔。此时,节气门的大小、口腔内容物的大小以及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都处于自然状态。在低音区演奏时,控制减震器的上唇应该有扣紧的感觉。应放松并扩大风门,使气流以大于45度的角度进入气孔。此时,嘴巴应该有站起来张开的感觉。当舌头与中调区域比较时,它应该自然收缩,但不能卷曲而引起紧张。口腔应该有一种含有空气的感觉,这样空气在进入气孔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圆柱。这样,结合呼吸位置,低音区的声音可以圆润、饱满、圆润、富有弹性。相反,当演奏高音区域时,控制减震器的上唇应稍微向后拉(在两侧)。螺距越大,阻尼器越小,气流将以小于45度的角度进入气孔。此时,口腔应该相对收缩和扁平,舌头的位置应该比中间音区域稍微向前移动。这样,只有与呼吸位置相匹配,高音区的音色才能明亮、清晰、纤细、纯净。应该注意的是,与呼吸位置一样,在实际演奏中,节气门的大小、气流的角度、口腔中的音量感和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感并不是绝对固定在某一点上,而是应该随着不同的声音区域而改变。长笛(曲笛)越大,变化越大,长笛(梆笛)越小,变化越小。但所有这些变化都不如呼吸位置的变化明显。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玩家的想法和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阻尼器的变化仅由上唇控制,而下唇应相对固定。
看点
04
音量的大小对音色美之影响:
对于管乐器来说,体积是气流的体积,这对长笛音色的美感也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一个人的声音一样,每一种乐器都有它最好的共鸣点。如果超过或未能达到最佳共振点,则无法使音色达到理想标准(特殊效果除外)。如果未能达到最佳共鸣点,很容易使长笛的音色变得模糊和沉闷。如果超过这个最佳共振点,会使音色变得嘈杂,产生“嘶哑”的效果,也会影响正常演奏时呼吸的使用。所谓“强而不吵,弱而不虚”,应该在长笛的共振范围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音量的对比,增强其演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