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冬尼奥.维瓦尔第[忠实的牧羊人]赏析
佚名 网络由安冬尼奥.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创作的奏鸣曲《忠实的牧羊人》(Ⅱ Pastor Fido)作品十三是由六首奏鸣曲组成的曲集。现今已经普遍用长笛或双簧管来演奏了。一七三七年在巴黎首次出版时,乐谱的封面上印有如下标题
小风笛、维埃鲁琴[音译]、长笛、双簧管,小提琴用通奏低音奏鸣曲《忠实的牧羊人》安冬尼奥. 维瓦尔第作品13……
但是围绕着这些作品是不是真的就是维瓦尔第创作的这个问题,近年来人们对其产生了质疑。也就是说曲集的编撰者将包含维瓦尔第真作在内的众多作品混编在了一起,曲集当中一定有非维瓦尔第本人创作的作品。人们由此便开始产生怀疑。支持这一说法的几个证据已经被找到。
这件事情我们先可姑且不问,就这本曲集而言,正象其标题所明确提示的那样,是以五种乐器均可演奏的形式而问世的。而且标题中先列出的两件乐器,即:小风笛和古提琴,他们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用来演奏艺术乐曲所用的乐器。而是民族民间范畴的乐器。首先是这一点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且从这个事实也可以了解到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此曲集性质的同时,为什么要给曲集命名为《忠实的牧羊人》的原因。
标题中先列出的小风笛是十七至十八世纪时期流行的苏格兰风笛的一种,它是相当完善的乐器。而且是相当受法兰西贵族和上层达官显贵们竞相喜爱的乐器。为什么这件乐器会受到这些人的如此青睐呢?原来在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以后,在法国的贵族中盛行所谓的[田园情趣]和[废墟情趣]。 就是贵族们特意地将牧羊人和农夫的衣装穿着于自己的身上,而后来到农庄里或是经人工特地制造的废墟当中,他们演奏着小风笛,或边歌或边舞地渡过一天。这是在当时再流行不过的了。而且这种流行是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文人--顾阿里尼[Giowanni Battista Guarini 1538-1612]所写一部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剧名也为《忠实的牧羊人》的牧歌剧。这个曲集取这个名称是为了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
另外,还有一件被列出地乐器是维埃鲁琴。它是一种弹拨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很象小风笛,所以可以想象它自然是被指定的乐器之一。我们不难设想编者是将田园情趣的流行与维瓦尔第的名声这两发面进行了巧妙的利用,以达到宣传这个曲集的目的。
但是从这六首奏鸣曲自身来看,丝毫看不出民族民间音乐那种特有的痕迹。全曲几乎贯穿了那种有条不紊而简洁的作曲风格,而且具有显著的法国舞曲风范。如果说作品中出自于他人笔下的东西更多一些的话,倒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作品中演奏技巧也比较容易,而且从前述的二种珍贵民族乐器也可以讲,该作品应该收在容易演奏乐曲的范畴当中。
奏鸣曲 第一号 C大调
Op.13 No.1 (F.XVI No.5)
第一乐章是C大调八三拍中庸速度帕斯皮埃风格的优美舞曲乐章。除去中间部分有一段转为G大调旋律外,乐曲都是以朴素的方式在向前发展。由于主旋律第五、六小节中第二拍上的颤音被赋予了轻轻的重音,所以整个乐曲显现出雅致的韵味。
第二乐章是c小调四二拍的乐章。尽管该乐章是小调式,而且还清晰的标有速度的原因。但是它还是略带几分急噪感,而且比较响。G小调部分出现的减七和弦(第29、31小节)略微能给人带来一些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是C大调八三拍抒情的咏叹调乐章。对于将本乐章定性为含概爱情主题的咏叹调乐章,与其说它是歌谣风格不如讲它是更具有舞曲特性的乐章。乐曲开始处的那一段似乎是表现爱情的旋律在几个插曲中反复出现了几次。
第四乐章是C大调四二拍乐章。全乐章采用的是富有维瓦尔第风格的急速小快板。在中间部分独奏乐器演奏出技巧性非常强的协奏曲风格的乐句。乐曲在再现乐章主题的同时,转至同名和声小调,并在此调式上结束。
第五乐章是C大调八六拍的乐章。是结合室内奏鸣曲的典型二部形式的快步舞。在接近尾声时,由独奏乐器与通奏低音在写有齐奏的部分中齐奏四小节。在乐曲结束句前加入短小齐奏的创作手法是当时创作的程式。像这样的程式化的东西在第二奏鸣曲中也有实例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