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的基本演奏方法
佚名 网络基本长笛技巧分类
发音和运气
吐奏
指法
在实际演奏中需要这三者的相互配合才能成功。根据我教学生的体会, 初学者容易进入如下的误区(其中也不乏专业人士)
重发音轻运气:
所谓的重发音是指注意力老放在嘴型上而忽视了运气的流畅, 特别是长笛又是一种耗气特大的乐器(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 作为一个演奏者要体会到这一点可能是进入“完美”的境界时才会提出这个问题。作为演奏的第一步发音千万不能学民乐中的梆笛演奏方法(象昆曲中的曲笛演奏倒是还有些可借鉴之处)。嘴型处于微笑状态就可以了(当然整个嘴型是放松的),若要有所控制, 只是嘴角下略往中去部分稍加控制便可以了。
长笛的发音我还是认为运气是最重要的。嘴型的问题其实不必太多的注视。比如说我所敬重的我国老一辈长笛演奏家原中央乐团的首席李学全先生的吹法颇有点“离经叛道”, 一般人很难模仿, 然而李先生的音色, 尤其是他的运气确实是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三十多年前交响乐的长笛独奏, 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从很多前辈那儿学来的经验, 从嘴型上来说, 主要的注意力应放在下颌, 下颌的适度收放对音色有较大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 从外观上看, 口型不应有明显的变化, 换句话说, 七分靠运气, 三分靠嘴型。
如何演奏高音区
长笛这种乐器有个怪现象,即初学者在吹中音的某个音时会夹杂着同度的高音,当然该音是很不稳定的,忽高忽低,其本质是吹出的气压不稳。其实如果能稳定的吹出这种音可以说是种高超的技巧了。
高音吹不上,从根本的原理上说是吹出的气压不够。在长笛的演奏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主要的是指呼,也就是吹。
当人的胸腔在向外呼气时,能控制其压力的关键点必定是肌肉较发达的地方,也就是医学上说的横隔膜。所以在运气的时候,横隔膜必然要处于紧张状态,其紧张程度则决定气流速度,也就是音的高低。
我们有时听小孩子唱歌,除了他们的奶声奶气外,另一个特点就是运气是不控制的,同样也包括不会唱歌的成人。在管乐演奏上来说,这类音听上去是没有根基的。为了控制吹出气流的压力,小腹部必须始终紧张(肚脐下横三指)而微微挺起。人们在清醒的时候,呼吸是使用胸式呼吸的,而睡着时却使用腹式呼吸,但是这种腹式呼吸是不控制的,所以,当你在演奏管乐时,体会一下睡觉时的呼吸方法,然后在加上小腹部紧张而挺起(这就是所谓的丹田运气),当腹部紧张程度能控制论自如,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境界。
大家都知道小提琴的用弓难在上下时的力度控制。当下弓时,由于弦离用力点较近,所以必须轻一点,随着弓的下降,力点越来越远,右手的压力必须越来越大。吹管乐也有类似问题。开始时气吸得较足,吹的时候要节省点,随着音的延续,存储的气越来越少,向反要多吹点出去,这样才能保持声音的平稳,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横隔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丹田。所以,吹长笛的人们会有“嘴在腹中”之说。要体会这种感觉,可在演奏时按处小腹部体会腹部的紧张程度就能明白了。
长笛这种乐器不象弦乐,簧片和号类乐器,而有些类似于键盘:即使是不老练的演奏员,也很少会吹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声音,所以,有不少学习者在初步掌握发音后便急于把注意力集中在通常被认为的“技巧”上,此种现象在专业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吹三个月的笛头,但至少要让学生的音色有个准确的概念,并在练习中自觉的去探索发出好音色的方法。就此问题而言,有不少人花的时间并不少,但一直发不好音其原因就在于此。业余爱好者这种情况更多。由此进一步说,倘若概念和方法存在着问题,长音会越联越糟糕。就我的教学体会,初学者应该练“短音”(大约一秒一个),当初步树立准确的音色概念(也就是说学生了知道什么样的音色叫“好”,并在不断调整发音方法中发“短音”中也能偶然发出较好的声音)再练长音以达到发音过程的磨合。
所以说,当学生能练长音时,其好的音色概念和发声方法已初步过关,练习的目的是让他(她)巩固和完成磨合,在此其间,老师必需严格监控学生的阶段练习效果。
在学生初学时,老师必需自己能发出漂亮的声音让学生树立概念,然后帮助学生用发短音的方法,不断调整嘴型(主要下唇两侧的紧张程度),嘴唇气孔的形状,压笛孔的比例,笛孔刀口对准气流的角度(主要靠右手的拇指和小指调节),更重要的是下颌的收缩程度。在不断的调节以上四个因素的发短音过程中,学生一定偶然也会发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声音,然后告诉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发音。此后,可根据学生不断熟练的程度而减少监督的力度。所以说,当学生在练长音时,这最困难的一关应该基本上是过去了。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就无从说起练长音,更谈不上会有好的音色。
这样的过程在学生学了一年以后,已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再反复练一个新周期,此时,要将运气,力度控制,颤音等与音色有关的进一步的技巧掺和在里面,重练一段时间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
这样教出的学生音色是不会有问题的,至于学生本身可能会去追求另外其本身所喜欢的一种音色,那已是另一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