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隋萍萍
佚名 网络民歌、戏曲、说唱音乐都是我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是我们器乐演奏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通过学习民间戏曲音乐,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学习丰富的各地方音乐语言,更好地掌握音色、韵味的变化,同时,在学习演奏唱腔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演奏手法。
我出身于安徽亳州农村的一个民间艺人家庭,这里是苏北、鲁南、豫北、皖北四省交汇处,是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的盛行地,我的祖父、外祖父、父亲、舅舅、哥哥,都是民间唢呐艺人,因此,我自小就是听着民间唢呐音乐成长的。在我心目中,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经常在家里吹奏唢呐或者出外为别人家的婚、丧、庆典吹奏,他们的演奏技艺各有所长,演奏曲目繁多,都是威振一方、深受农民喜爱的人物。由于这一地区的戏曲、曲艺音乐较为盛行,经常在不同场合,都能听到、看到不同曲种的演出,有时是在一个空场地搭一个大蓬做临时舞台,有时是在镇戏院或电影院,更多的是在村庄里、田间地头露天演出。他们吹奏的唢呐音乐大多数是戏曲、曲艺音乐,也有少量的曲牌和歌曲。在我没有学习吹奏这些音乐之前,只要听到这些演出,即使不到现场看,我也能很准确地分辨出哪段是梆子戏、曲剧、二夹弦,哪段是花鼓、坠子、泗州戏等,甚至能知道奏的是哪出戏、哪首曲牌,或者表现的是什么人物。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耳闻目染,不由自主地对这些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听到这方面的音乐,就觉得倍感亲切,精彩之处,感觉那个美啊,过瘾啊,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每听到经典唱段和好听的音乐时,我还经常禁不住哼上一两段。
不久,我开始学习吹奏唢呐了,从那时起,我正式进入了父辈们的生活圈,成为唢呐班的一员,但对于父辈们来说,我是非专业的,因为我还要上学。他们参加的各种吹奏活动,只要是周末,基本上都带我一起去。久而久之,我的演奏技艺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也掌握了唢呐的兄弟乐器,如闷笛、呐子、腔、毛脸筒等。随着对戏曲、曲艺、曲牌等音乐的不断积累,我逐渐对演奏民间音乐有了点感悟,特别是对于舞台上花脸、花旦、红脸、小生等各种角色,以及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无形之中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技巧、不同的吹奏方法,用不同的唢呐来表达各种角色的情绪。例如:表现旦角用小唢呐,在音色上会显得柔美、细腻;表现花脸、红脸、毛脸用沙腔呐子或毛脸筒(属自制乐器),在音色上会显得粗犷、高昂;表现婚礼、开业庆典,吹奏速度较快、热烈欢腾的民间曲牌如《抬花轿》、《凡子调》等;表现丧礼气氛的音乐,则用节奏缓慢、情绪悲凉的乐曲如《苦中乐》、《寒腔》等,演奏这些曲子时,要用大量夸张的腹颤音以及揉音、滑音等技巧,营造悲伤哀婉的气氛,催人泪下。据父辈们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的婚丧事礼仪相当复杂,司仪在民俗方面的知识特别广泛,因此,他们要求演奏者会吹的曲牌都是有说法、有讲究的,司仪会喊出来明示演奏者。而当今民间吹打乐,没有明确规定,什么场合该用什么乐器、吹什么乐曲,基本上都是靠演奏者自己根据当时的环境、场面来选择的。
在这一时期,家庭氛围的影响、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熏陶、加上父辈对我在演奏上的不断教诲,对我以后从事唢呐演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