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民间鼓吹乐介绍
佚名 网络中国地域辽阔,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变化无穷。民族音乐的风格也是多姿多彩,流派纷呈。晋北民间鼓吹乐以地域特点为基调,时代特征为营养,在三晋大地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形成了自己独特完美的艺术形象。
晋北民间鼓吹乐主要以忻州、定襄、五台和原平为主要发祥地。以唢呐、笙、管子三种极具民间特色的吹管乐器为主,加以鼓、大锣、铙钹、小镲等几件民族打击乐器组成,用于节庆、佳日、婚、丧、嫁、娶、寺庙祭奠等。
晋北民间鼓吹乐中的三种吹管乐器都具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特征。
唢呐,俗称喇叭。明代《三才图会》中说:“唢呐其制如喇叭……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另外,从秦汉时期鼓吹乐作为军乐的历史及传统戏剧中唢呐经常用于武场和仪仗的情况来看,说明唢呐过去是“军中之乐”。只是后来才用于节庆、佳日、婚、丧、嫁、娶、寺庙祭奠等,成为各地身歌会、八音会等的主要吹奏乐器之一。从而也说明早在明代唢呐已经在我国普遍流传,而且深深的扎根于民间。
由于地区之差,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长期受到地方、语言、民歌、戏曲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演奏技巧和风格上的不同。因此,我国唢呐的种类是很多的。如唐山、秦皇岛以及东北地区的“大杆唢呐”,天津地区的“三机子”,河南的“大闷笛”,河北邢台的“锡笛”以及新疆、云南、东北、少数民族的唢呐等,可以说形制各异,各具特点。
晋北的民间唢呐也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代表性。
当地的唢呐分为A调大唢呐,C调中唢呐和E调海笛三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A调大唢呐。在晋北鼓吹乐的吹打乐中,就运用这种唢呐。它的杆身多采用柏木制成,上面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内膛较大,管壁较薄,浸子也较其他地方的粗。哨片用芦苇制成,哨面较大且偏硬,杆身长约35cm。它的音域从小字一组的e到小字三组的f。但通过演奏者的控制,可以向上或向下延伸一个大二度,甚至更多。它主要的指法是筒音作1,其次是作5。技巧主要是滑音、打音、颤音、飞指和花舌。在乐曲的高潮处,还经常运用循环换气的特色技巧。吐音以单吐为主,发音高亢嘹亮。由于这种民间唢呐都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成,没有很固定的标准。因此,同样调式的唢呐,在外形上看会有所差异,但是通过演奏者的控制掌握,演奏出来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
晋北鼓吹乐中的唢呐、笙、管子通过不同的组合,可组成独奏、吹打乐、笙管曲和吹戏四种形式。不同的形式适合于不同的场合。演奏的方式分为“踩街”和“坐吹”。所谓“踩街”是边走边吹,而坐吹则是坐下来演奏。
在晋北鼓吹乐中,它的四种演奏形式都是通过 “八音会”得以体现。“八音会”是晋北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品种。“八音会”又叫“八音班会”和“鼓乐班”。由民间艺人组成。而大多都是世代相传,流传于民间。它的人数一般不很固定,但必须有一个唢呐,两个笙,而且吹唢呐的一般都兼吹管子。加以鼓、大锣、铙钹、小镲等几件打击乐器。一般总人数不超过10个。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婚庆的时候,要吹民歌、流行曲、吹戏和吹打乐,而在葬礼的时候要演奏笙管曲。
吹奏民歌和流行曲是晋北鼓吹乐中的一种独奏形式。唢呐主奏,加以笙和小镲的伴奏。主要在婚庆“踩街”时演奏。在“坐吹”的时候,一般演奏戏曲。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晋北唢呐、笙、管子既可以给戏曲伴奏,还可以用它们来模仿戏曲中各种角色的唱腔,而且别具特色。流传在晋北的戏曲主要以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为主。在演奏北路梆子的时候,运用晋北民间大A调唢呐筒音作“5”和E调小管筒音作“5”。而在演奏中路梆子的时候,运用C调唢呐筒音作“1”和D调小管筒音作“5”。技艺高超的演奏者用唢呐来模仿青衣,加以花舌模仿黑头,管子模仿须生,有时还加以口哨模仿小生。在笙和打击乐的伴奏下将整场戏曲模仿的惟妙惟肖。有时模仿各种名角的唱腔,有听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在婚庆时,除吹歌和吹戏曲外,最主要的是演奏吹打乐。
《大得胜》是晋北民间鼓吹乐中吹打乐的典型代表作品。由“过队”、“耍娃子”、“抄子”、“过街”、“大过桥”等曲目,随着鼓点的变化连缀而成。描写了古代士兵得胜凯旋时的壮丽场景。它在当地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一个大唢呐主奏,另一个大唢呐低八度伴奏,加以打击乐器。这种形式只在晋北婚庆中“安鼓”时使用,最重要的形式是保留一个大唢呐主奏,加入两个笙的伴奏,其他乐器不变。
“大得胜”热烈欢腾,节奏明快。也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它还用于晋北民间秧歌和高跷的伴奏。
《山西八大套》是当地最流行的民间笙管曲。由“箴言”、“青天歌”、“十二层楼”、“推辘轴”、“娥浪子”、“劝金杯”、“扮妆台”、“骂渔郎”八套组成。每套又由若干个小曲组成。他们既可以单独演奏,又可以连贯演奏。在八大套中,除“骂渔郎”套是用唢呐主奏外,其余都是用山西E调小管领奏。笙和E调海笛加以打击乐的伴奏而成。
“大得胜”、“八大套”的曲调来源,一是五台山的庙堂音乐,二是当地民歌,三是民间器乐曲。这些音乐在编成套曲以前大多都有唱词,后来由于器乐演奏的发展,唱词就失传了。
“大得胜”、“八大套”历史渊源未见有准确的记载。据老艺人回忆,至少在清朝年间就已在民间形成。20世纪初达以极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遗产的重视,“大得胜”、“八大套”的音乐资料得以记载和保存下来。
唢呐“吹对台”是晋北大地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相传元末明初最为盛行。“吹对台”也称“吹奏打擂台”,就是几个“八音会班”在一块进行吹奏比赛看谁吹的曲目多、时间长,比一比谁吹奏的曲目难度大、技巧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定襄县宏道镇的史锋柱和史永全组织的八音会久负盛名。他俩也随之成为晋北民间鼓吹乐的老一辈代表人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近年来定襄县城关镇的民间管乐演奏家赵存生和原平的魏明友又脱颖而出成为晋北民间鼓吹乐新一代的代表。
“八音会”这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越开越艳。在晋北这片沃土中,逐渐的涌现出了尹二文、闫海登和胡天泉等几位民族管乐大师。他们不但为晋北民族管乐的演奏创作以及乐器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音乐风格是音乐的美学品格,它既是一定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又是演奏家长期受民间风俗习惯、地方语言和他们本身的气质、性质、素养和审美观点形成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艺术鉴赏力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音乐风格都有差异。晋北民间鼓吹乐长期以来形成了粗犷、豪放、嘹亮、激越的特征,它是晋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薄永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