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唢呐简介
佚名 网络沉枝枯叶半边山, 隔日残雪镶林间,满眼白色罩院落,几处农家起炊烟。吟唱着一个冬季的等待,一场纷纷扬扬的初雪,以顽皮的姿势,缠住了渠沟村。初雪之后,走进这片土地最深邃的地方,嘹亮的唢呐声,便萦绕于耳际,经久不绝。
秦安唢呐表演的时候配有云锣、鼓点、钹、梆子等乐器,除少数时候独自吹奏,其他在诸如迎送客人、丧葬祭祀的时候往往场面较大,有时候几十个人同时演奏一首曲子,气势恢宏。秦安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抑扬顿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用于表现自然事物或者人类的喜怒哀乐,都有其独到之处。唢呐演奏同演戏一样,有主角、有配角,每个曲牌都有每个曲牌的主乐。而且曲牌不同,主乐不同,演奏的气氛也不同,由于曲牌的主乐不同,旋律各异,所以有些曲牌只适用婚寿喜庆,有些曲牌只适应于丧葬祭祀。
在秦安,婚丧人事是用唢呐最多的场合,也是这一民间乐器表现最突出、最能发挥自身特点的场合。多数秦安人从唢呐吹奏的曲调中便可判断出这里是办喜事,还是办丧事。
秦安唢呐作为历史悠久的一门民间艺术,曾经有过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其流传范围很广。秦安唢呐有热烈、粗犷的,有细腻、清新、婉丽的;有喜庆、吉祥的《抬花轿》,有哀婉低沉的《雁落沙滩》,有活泼俏皮的《割韭菜》,还有甜蜜浪漫的《朝天子》……
秦安唢呐的传承主要以口传身授为主,因此很难见到完整的脚本和曲牌乐谱。另外,如今农村红、白事情的形势渐次演变,唢呐的演奏逐渐减少,唢呐艺人所得报酬微薄,仅够添补家用。所以,许多艺人纷纷放弃了这一技艺,选择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民间唢呐艺术和唢呐艺人面临极大的生存威胁。加之现在西方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变化,唢呐也和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样,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唯有秦安县安伏乡渠沟村的唢呐队伍,依然守护着祖辈们遗留下来的这种“嚼不动的粮食”。
秦安唢呐是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一件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秦安唢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融合了秦安老调等一些音乐元素,是一项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秦安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使唢呐这一古老技艺得以继续传承,政府及民间艺人都在积极想办法、想对策。近几年,渠沟村组织召集唢呐艺人,并积极吸纳年轻人参与,为其传授唢呐演奏技艺。以使这些根深蒂固的民间艺术一代代充满活力地传承下去。
雪中的村庄炊烟袅袅,阑珊的几点灯火映衬出村子的安宁与祥和。幸福、简朴像一杯酒,在这个村子所有人生活的最淡处,反复交融,最后归于平静,留下的是和谐与宁静。唢呐吹奏形成的场景,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一幅色彩浓重的风情画,并且在村庄本色的胶片上,记录下源远流长的民间风俗和传统,这也是渗透在一个民族血液中不可消除的风俗和传统。对于一个在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回归黄土的秦安人来说,大小唢呐、大小锣鼓、笙梆铙钹组成的两班吹鼓手,浩浩荡荡携起一片滚涌如潮的大喜大悲,漫过天地漫过人心,回荡在黄土高原边缘这块苍凉而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