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唢呐介绍
佚名 网络民间鼓吹乐,俗称“鼓乐”。我省鼓吹乐分布很广,其中尤以流传于鲁西南菏泽、济宁的鼓吹乐最具有代表性,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班”。他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
鲁西南鼓吹乐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吹打并重,所以在当地也被叫做“吹唢呐的”、“吹喇叭的”、“吹响器的”。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办了个唢呐艺术学校,说起鼓吹乐在嘉祥的影响力,刘奉涛说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
从1582年宫廷乐师赵庭音定居嘉祥县大张楼于庙开始传授鼓吹乐到现在,鼓吹乐在这一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刘奉涛介绍,嘉祥鼓吹乐的艺术风格,大体分为五大流派。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
20世纪50年代,嘉祥鼓吹乐进入全面兴盛时期,当时全县从业人员达600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增加到2000多人。这些鼓吹乐的演奏者中,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娃娃,有的是同胞兄弟,有的是夫妻翁婿,有的四世同台,还有的临时合班,甚至与外县、外省的曲艺爱好者携手演出。
刘奉涛很得意于鼓吹乐在当地的影响力。他透露,当时以鼓吹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多个地方,嘉祥最终成功,用刘奉涛的话说,“在于有代表人物”。这个代表人物,就是“任家班”的任同祥。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年仅15岁的任同祥以一曲饱含乡土气息的《百鸟朝凤》轰动全场,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以后相继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夺得多个国际大奖。他的保留曲目《百鸟朝凤》《婚礼曲》,创编曲目《一枝花》《山村来了售货员》等,已被录制成音带唱片流传国内外,并被列入音乐教材,他也先后被聘任为上海歌舞剧院的首席演奏家,上海歌舞剧院、上海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
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
说起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的代表人物,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说老一辈的鼓吹乐艺人里边流传一句话,那就是“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而伊正银的儿子,就是现在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伊双来。
刘奉涛带记者去听伊双来吹唢呐。59岁的伊双来告诉记者,从明朝时候祖上开始学鼓吹乐,到自己这一辈是第八辈了,如果算上自己的两个女儿现在也演奏鼓吹乐,自己这一家已经是连续九代的鼓吹乐世家了。说起“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伊双来就笑,然后伸出大拇指,“老一代鼓吹乐行当里出的高手就是多”。
伊双来说:“上世纪50年代前后,鲁西南鼓吹乐行当里最出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菏泽的袁二和魏孩,再就是嘉祥的伊瞎子。袁二真名叫袁志文,伊瞎子就是我父亲伊正银,因为长期吹唢呐瞪眼使劲,一个眼瞎了,所以他的绰号叫伊瞎子。袁志文坐着吹得好,我父亲边走边吹最厉害。后来鲁西南鼓吹乐行当里名声大振的任同祥,就是我父亲的徒弟。”
好汉子不吹赖汉子吹不了
在嘉祥唢呐艺术学校,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要伊双来“弄一段”。伊双来说,来得急,没带家伙什。刘奉涛到课堂里为他找来了一个唢呐,并带了两个学生。于是,伊双来吹唢呐,两个学生捧笙伴奏,县文化馆的一个馆员帮着打小钹,伊双来演奏了一段《抬花轿》。果然是音色清脆,起伏跌宕。艺术学校里的不少学生都过来观看,能和伊双来这样的高手一起演奏,对他们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
嘉祥县文化馆的馆员轩子斌告诉记者,老伊这还没有拿出绝活呢,他的“火烧葡萄架”、“二龙吐须”、“二龙戏珠”更显功力。轩子斌介绍说,这些演奏包括鼻孔放两个铁钉照样演奏,还包括嘴里抽烟鼻孔吹唢呐,一般的艺人无法完成。伊双来说,这些绝活实际上糅进了魔术、杂技等特长和技巧,不是从小练的“童子功”,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伊双来自己演奏鼓吹乐用的就是童子功。“我8岁开始学鼓吹乐,15岁开始领班,就是作为主要演员开始领着独奏了。”8岁的时候,父亲伊正银去世,伊双来开始跟着叔叔学习鼓吹乐,“我也不光是跟着叔叔学,当地十里八乡的有鼓吹乐,我都过去听别人吹。以前的丧事、喜事晚上也吹,我都是晚上跑一二十里地去听一晚上,第二天还要回来接活自己去吹。”
问伊双来为什么几辈人都学鼓吹乐,老伊回答:“还能有啥原因,当时的鼓吹乐艺人还都会理发,没鼓吹乐的话就理发,都是为了混饭吃呗。当时学这个的没有富家子弟,因为鼓吹乐是‘下九流’,艺人没有什么地位,连个媳妇都讨不上。但是很笨的人还真学不了,当时也没什么乐谱,全靠听、记、练。”
竞争从来都激烈唢呐声中有江湖
鲁西南地区婚丧嫁娶请鼓乐班,一般都是请一家。如果有两家鼓吹乐班为同一个事吹,两个鼓吹乐班肯定谁也不服谁。双方一来劲,都拼命吹,很容易累伤人。
但请两家鼓吹乐班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伊双来的父亲、鲁西南鼓吹乐赫赫有名的艺人伊瞎子,就是因此在40岁时去世的。当时,是多家鼓吹乐班同吹一个事,著名的“伊瞎子”伊正银非要争个头名,所以特别卖力。当时从家里赶到演奏现场是上午9点多了,伊正银没有吃饭就一直吹到下午四五点钟,终于导致胃出血,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后来伊双来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当然是拼命吹要战胜对方,从当天上午10点开始吹,当晚休息了几个小时,然后从第二天早晨一直吹到下午天快黑的时候。结果确实是盖住了对方的风头,自己也差点累病。伊双来说自己59岁了,但是不怕累病,“我生活习惯好,演奏鼓吹乐最忌讳的是光喝酒不吃饭,这样早晚会落下病根。我从23岁就有个习惯,喝酒就不抽烟,早晨从不抽烟,所以现在身体很好。”
传人越来越少伊双来很是心忧
从2001年开始,嘉祥县文化馆开始开办唢呐艺术学校,每年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入学学习鼓吹乐。
在嘉祥文化馆馆员轩子斌看来,现在唢呐艺术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传承鼓吹乐艺术,“学生一半左右是嘉祥本地人,还有济南、菏泽的,外省的也有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鼓吹乐世家,以前学鼓吹乐是靠听和记,现在是靠简谱,比听和记好学多了,这是很多学生来这里学习鼓吹乐的原因。”
轩子斌介绍,唢呐艺术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的孩子,男女都有。学生从唢呐艺术学校毕业之后,升入专业院校和参军的都有,从事家族鼓吹乐的也不少。“五一”前后,学校的不少学生都被各种庆典请去了,还比较受欢迎。
不过,这两年年轻人外出打工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小,部分学生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其中有几个基础很好,让轩子斌感到十分可惜。
伊双来对鲁西南鼓吹乐也有自己的担忧,“我今年59岁了,凭我这身体状况,再干10年没问题。”不过,伊双来表示,自己对10年之后鼓吹乐会怎样也很困惑。现在伊双来的鼓吹乐班有六个人,除了他自己,还有自己的两个徒弟、两个女儿以及一个女婿。伊双来说自己20岁的儿子在东营当厨师,“不是我不想教他,他自己不愿意学,这东西没办法勉强。他也能吹两下,不过因为没有专门学,水平很一般。”
那么徒弟和女儿、女婿能传承下去这门艺术吗?伊双来表示担心,“这个东西靠童子功,得从小苦练,他们学鼓吹乐都20岁以上了,学得还算不错,但超过我很难啊。”
民间鼓吹乐,俗称“鼓乐”。我省鼓吹乐分布很广,其中尤以流传于鲁西南菏泽、济宁的鼓吹乐最具有代表性,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班”。他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
鲁西南鼓吹乐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吹打并重,所以在当地也被叫做“吹唢呐的”、“吹喇叭的”、“吹响器的”。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办了个唢呐艺术学校,说起鼓吹乐在嘉祥的影响力,刘奉涛说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
从1582年宫廷乐师赵庭音定居嘉祥县大张楼于庙开始传授鼓吹乐到现在,鼓吹乐在这一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刘奉涛介绍,嘉祥鼓吹乐的艺术风格,大体分为五大流派。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
20世纪50年代,嘉祥鼓吹乐进入全面兴盛时期,当时全县从业人员达600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增加到2000多人。这些鼓吹乐的演奏者中,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娃娃,有的是同胞兄弟,有的是夫妻翁婿,有的四世同台,还有的临时合班,甚至与外县、外省的曲艺爱好者携手演出。
刘奉涛很得意于鼓吹乐在当地的影响力。他透露,当时以鼓吹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多个地方,嘉祥最终成功,用刘奉涛的话说,“在于有代表人物”。这个代表人物,就是“任家班”的任同祥。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年仅15岁的任同祥以一曲饱含乡土气息的《百鸟朝凤》轰动全场,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以后相继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夺得多个国际大奖。他的保留曲目《百鸟朝凤》《婚礼曲》,创编曲目《一枝花》《山村来了售货员》等,已被录制成音带唱片流传国内外,并被列入音乐教材,他也先后被聘任为上海歌舞剧院的首席演奏家,上海歌舞剧院、上海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
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
说起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的代表人物,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说老一辈的鼓吹乐艺人里边流传一句话,那就是“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而伊正银的儿子,就是现在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伊双来。
刘奉涛带记者去听伊双来吹唢呐。59岁的伊双来告诉记者,从明朝时候祖上开始学鼓吹乐,到自己这一辈是第八辈了,如果算上自己的两个女儿现在也演奏鼓吹乐,自己这一家已经是连续九代的鼓吹乐世家了。说起“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伊双来就笑,然后伸出大拇指,“老一代鼓吹乐行当里出的高手就是多”。
伊双来说:“上世纪50年代前后,鲁西南鼓吹乐行当里最出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菏泽的袁二和魏孩,再就是嘉祥的伊瞎子。袁二真名叫袁志文,伊瞎子就是我父亲伊正银,因为长期吹唢呐瞪眼使劲,一个眼瞎了,所以他的绰号叫伊瞎子。袁志文坐着吹得好,我父亲边走边吹最厉害。后来鲁西南鼓吹乐行当里名声大振的任同祥,就是我父亲的徒弟。”
好汉子不吹赖汉子吹不了
在嘉祥唢呐艺术学校,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要伊双来“弄一段”。伊双来说,来得急,没带家伙什。刘奉涛到课堂里为他找来了一个唢呐,并带了两个学生。于是,伊双来吹唢呐,两个学生捧笙伴奏,县文化馆的一个馆员帮着打小钹,伊双来演奏了一段《抬花轿》。果然是音色清脆,起伏跌宕。艺术学校里的不少学生都过来观看,能和伊双来这样的高手一起演奏,对他们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
嘉祥县文化馆的馆员轩子斌告诉记者,老伊这还没有拿出绝活呢,他的“火烧葡萄架”、“二龙吐须”、“二龙戏珠”更显功力。轩子斌介绍说,这些演奏包括鼻孔放两个铁钉照样演奏,还包括嘴里抽烟鼻孔吹唢呐,一般的艺人无法完成。伊双来说,这些绝活实际上糅进了魔术、杂技等特长和技巧,不是从小练的“童子功”,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伊双来自己演奏鼓吹乐用的就是童子功。“我8岁开始学鼓吹乐,15岁开始领班,就是作为主要演员开始领着独奏了。”8岁的时候,父亲伊正银去世,伊双来开始跟着叔叔学习鼓吹乐,“我也不光是跟着叔叔学,当地十里八乡的有鼓吹乐,我都过去听别人吹。以前的丧事、喜事晚上也吹,我都是晚上跑一二十里地去听一晚上,第二天还要回来接活自己去吹。”
问伊双来为什么几辈人都学鼓吹乐,老伊回答:“还能有啥原因,当时的鼓吹乐艺人还都会理发,没鼓吹乐的话就理发,都是为了混饭吃呗。当时学这个的没有富家子弟,因为鼓吹乐是‘下九流’,艺人没有什么地位,连个媳妇都讨不上。但是很笨的人还真学不了,当时也没什么乐谱,全靠听、记、练。”
竞争从来都激烈唢呐声中有江湖
鲁西南地区婚丧嫁娶请鼓乐班,一般都是请一家。如果有两家鼓吹乐班为同一个事吹,两个鼓吹乐班肯定谁也不服谁。双方一来劲,都拼命吹,很容易累伤人。
但请两家鼓吹乐班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伊双来的父亲、鲁西南鼓吹乐赫赫有名的艺人伊瞎子,就是因此在40岁时去世的。当时,是多家鼓吹乐班同吹一个事,著名的“伊瞎子”伊正银非要争个头名,所以特别卖力。当时从家里赶到演奏现场是上午9点多了,伊正银没有吃饭就一直吹到下午四五点钟,终于导致胃出血,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后来伊双来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当然是拼命吹要战胜对方,从当天上午10点开始吹,当晚休息了几个小时,然后从第二天早晨一直吹到下午天快黑的时候。结果确实是盖住了对方的风头,自己也差点累病。伊双来说自己59岁了,但是不怕累病,“我生活习惯好,演奏鼓吹乐最忌讳的是光喝酒不吃饭,这样早晚会落下病根。我从23岁就有个习惯,喝酒就不抽烟,早晨从不抽烟,所以现在身体很好。”
传人越来越少伊双来很是心忧
从2001年开始,嘉祥县文化馆开始开办唢呐艺术学校,每年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入学学习鼓吹乐。
在嘉祥文化馆馆员轩子斌看来,现在唢呐艺术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传承鼓吹乐艺术,“学生一半左右是嘉祥本地人,还有济南、菏泽的,外省的也有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鼓吹乐世家,以前学鼓吹乐是靠听和记,现在是靠简谱,比听和记好学多了,这是很多学生来这里学习鼓吹乐的原因。”
轩子斌介绍,唢呐艺术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的孩子,男女都有。学生从唢呐艺术学校毕业之后,升入专业院校和参军的都有,从事家族鼓吹乐的也不少。“五一”前后,学校的不少学生都被各种庆典请去了,还比较受欢迎。
不过,这两年年轻人外出打工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小,部分学生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其中有几个基础很好,让轩子斌感到十分可惜。
伊双来对鲁西南鼓吹乐也有自己的担忧,“我今年59岁了,凭我这身体状况,再干10年没问题。”不过,伊双来表示,自己对10年之后鼓吹乐会怎样也很困惑。现在伊双来的鼓吹乐班有六个人,除了他自己,还有自己的两个徒弟、两个女儿以及一个女婿。伊双来说自己20岁的儿子在东营当厨师,“不是我不想教他,他自己不愿意学,这东西没办法勉强。他也能吹两下,不过因为没有专门学,水平很一般。”
那么徒弟和女儿、女婿能传承下去这门艺术吗?伊双来表示担心,“这个东西靠童子功,得从小苦练,他们学鼓吹乐都20岁以上了,学得还算不错,但超过我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