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简介及《西班牙随想曲》赏析
佚名 网络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简介及《西班牙随想曲》·赏析
《西班牙随想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技艺绚烂和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它先于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前不久写出。原先作者的打算是用西班牙的民间主题、特别是舞曲主题写一首小提琴幻想曲,但是后来他决定改为管弦乐曲,以便更好地表达出音乐的美丽和光彩。在这首随想曲中,乐队的色彩有着光辉夺目的变化,每一个旋律的进行及其装饰变化都用最合适的乐器来表现,同时还为一些乐器提供充分发挥其炫技表演的华彩乐段,一些独特的打击乐器的色彩及其节奏的运用也十分出色。这首乐曲不但是效果突出的技巧性乐曲,同时也是描述南国色彩鲜艳的大自然景色和西班牙人民的富有诗意的生活的音乐故事。《西班牙随想曲》由五段乐曲组成,不间断连续演奏:其中以民间舞蹈所反映的华丽的风俗性画面为基础,那就是在第一、第三段和技巧性的尾声中不断反复的阿尔波拉达舞曲和第五段的凡旦戈舞曲,由于前者的反复出现还使乐曲接近于回旋曲结构,达成了全曲的统一;至于当中的两段穿插,则是歌曲性的抒情场面。《西班牙随想曲》并没有明确的标题,但是它的个别段落,特别是第四段,之所以叫做“场面”,应该说已经含有标题性的内容,只不过它不是用文字,而是用歌曲和音乐的形象来叙述栩栩如生的场景而已。
(一) 阿尔波拉达舞曲乐曲从西班牙民间的阿尔波拉达舞曲开始。这是一种急速而激的舞曲,以同名西班牙民间旋律为基础;这本来是阿斯图里亚的一支民间器乐曲调,通常叫做“晨歌”,即牧人庆贺日出时吹奏的一支欢乐颂歌,带有舞曲的特点,用长笛或风笛演奏,并用打击乐器作为伴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这里用整个乐队的全奏来表现气势雄伟,活泼喧闹,仿佛涌现出—群年青人,交错着欢乐声和舞步声似的。作者在这里不但采用了这支民间舞曲的旋律)而且保持它那纯朴的伴奏中的简单的和声和精确反复的节奏型。由于乐队全奏常占优势,音乐始终充满着力量和光彩,只是到乐曲结尾时,主题才在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中互相应答,好象这一群年轻入已经离去,但从远处还不时传来他们的喧闹声的回响一般。这段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叫做‘夜晚的舞蹈”的旋律,它的进行缓慢、抒情,富于歌唱性,这个主题共有五次变奏,虽然在力度和色彩上有明显的对比,但它始终没有失去其宁静和沉思般的田园诗风格:这主题的第一次变奏用弦乐器演奏,是主题的直接发挥,音调悦耳动听;第二次变奏是英国管和法国号的对答,象牧笛的呼应,田园色彩特别明显。第三次变奏几乎是乐队的全奏,声音响亮,是乐曲的高潮;第四段变奏是长笛、双簧管、法国号和大提琴的合奏,而单簧管和小提琴则以活跃的音型为之装饰。最后一次变奏有多种音色的表现,其中长笛的华彩音型相当突出。(三) 阿尔波拉达舞曲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重又再现民间节日中由旋风般的舞蹈体现的欢乐情绪,不过在这里调性改变了,配器也更新了,它显得比前更有光彩。
================================
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Op.34 - 四手联弹
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Capriccio Espagnole Op.34,作于1887年。根据原来的一部小提琴幻想曲的草稿改写而成,改写后的作品不仅保留了西班牙的主题和富有技巧的小提琴独奏段落,各种乐器也都有短小精悍的华彩段落。当初,柴科夫斯基曾说,他不过是一个摆弄音乐的手艺人,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才是一个“最最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他认为,这首《西班牙随想曲》是“乐器法中的宏伟杰作”。这部作品,当时写明是献给俄罗斯皇家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共有67人)。作品为A大调,共分为五个乐章,具有组曲的性质,不间断地演奏:
1. 晨歌,或叫做黎明的小夜曲。晨歌开始,与小夜曲相对,响板的声音也响了起来。以八度和五度音模仿西班牙风笛的声音,采用西班牙舞曲形式,热烈奔放。
2. 变奏曲,也是宁静、美妙的舞曲,分为五个变奏,有五种色彩的变换,还有一个独奏长笛的化彩段。
3. 晨歌,描写节日的场面,小提琴独奏与乐队演奏交替进行。音乐几乎是对第一乐章的重复,但使用了新的调性和不同的乐队色彩。
4. 场景和吉普赛之歌,小军鼓的滚奏引出一系列为数件乐器而写的华彩段,竖琴的华彩段引出吉普赛主题的小提琴华彩乐段,风骚艳丽,五彩缤纷。
5. 阿斯图里亚的凡丹戈舞曲。凡丹戈是一种安达鲁西亚舞,一般以吉他和响板伴奏。这种古老的西班牙舞曲以火辣灼人的音乐将随想曲推向高潮。结束时再次出现第一乐章中的晨歌作为尾声。
《西班牙随想曲》和他同时创作的《天方夜谭》与《俄罗斯复活节》一起,标志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生涯中纯“民族风格”创作期的结束,也标志着他将开始短暂地受到瓦格纳的影响。
========== ==========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尼古拉·安德列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于1844年3月18日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一个贵族家庭里;这个古老小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它那保持古风的民间仪式和优美的民歌,留给童年时代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很深的印象。六岁起,他开始学习弹奏钢琴,近十一岁就尝试写作乐曲。1856年满十二岁时,他被选人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同时不断地进行他的音乐研究。1861年底他开始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并参加了他的“小组”活动;同当时这些进步的俄罗斯音乐家的交往,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信念,他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在巴拉基列夫的直接指导下写出的。后来,他在“强力集团”作曲家当中的地位,用另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谢洛夫的话说,甚至“真如鹤立鸡群”。
1862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从土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大约有三年时间参加一艘快船的巡航,到过英国、南北美洲、法国和意大利等地,这期间他虽然较少接触音乐,但在航海生活中所获得的鲜明印象,却丰富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他被公认为的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家”之一。1865年,他回到彼得堡后,作为一个海军尉官,他却主要在音乐圈子里活动,积极进行他的“专业”创作,写出一些已经足以显示作者的风格特征的作品,如交响音画《萨特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
1871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应彼得堡音乐学院之聘在该校教授作曲法与管弦乐法等课程,后来还兼任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年)、免费音乐学校校长(1874-1881年)等职。他的教学工作确实是边教边学,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以补自己专业音乐知识之不足;他亲自记录民歌,配上和声结集出版,还同巴拉基列夫和里亚多夫一起修订格林卡的歌剧总谱,所有这些,都使他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训练”;同军乐队的密切接触也使他有机会熟悉和研究各种乐器的构造和性能,并终于写出一些关于管弦乐法等方面的专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格拉祖诺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着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莫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积极投入社会与政治斗争,他勇敢地奋起保卫革命的青年学生,因此被解除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他本人也受到秘密监视。但是解聘他的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抗议迫害的浪潮。最后,由于彼得堡音乐学院新院长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他终于重新回到音乐学院。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是一位着名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但他首先却是一位着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俄罗斯歌剧艺术的巨匠。他的歌剧共有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着名的要算是《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它预言沙皇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终必灭亡。同歌剧相比较,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较少,但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类作品集中在两段时期写出: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音乐创作都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一般说来都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有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的这方面的杰作,一直是世界交响音乐舞台常演曲目的一部分。
小资料
柴可夫斯基受波修瓦剧院(Bolshoy Theatre)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剧院,在那里观看演出的外国人要比本国人多。如果想要去那里看演出,最好购买前台的座位,因为礼堂非常大,如果你坐在后排或包厢里,将会无法看清演出。入场票要在演出的前几天购买。如果你没有提前预定,也可以于演出前在主入口附近的窗口购买,但票价将会非常的贵。
一、野蜂飞舞(附:齐夫拉根据此曲改编的《音乐会练习曲》)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是根据俄国文豪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叙述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的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二、印度客商之歌——选自歌剧《萨特阔》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歌剧,如《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鸡》、《萨特阔》等,都是他登峰造极之作。尤其是《萨特阔》,更为中国许多听众所熟悉,《印度客商之歌》就是该剧的选曲。
《萨特阔》Sadko 取材于俄罗斯民间叙事长诗:游唱艺人萨特阔决心为穷人造福,漂泊海外。一日,遇海王之女沃尔霍娃公主,在她帮助下捕得金鱼而致富,购了一只大船远行。途中突遇风暴,海王传旨须一人殉于海,方能免灾。萨特阔义无反顾,投海自沉。谁知因祸得福,沉至王宫后却得到了与公主沃尔霍娃结婚的机会。婚宴上,他引亢高歌,不料声震大海,引来狂涛恶浪,把船只都击沉了。海王于是大怒,下令将萨特阔遣回故里。萨特阔忍痛与公主告别于伊曼湖畔,依依不舍。此时公主悲痛欲绝,倾刻间化成了一条清沏的河流,她就是被后人称作沃尔霍夫河的由来。
歌剧的第四场描写了萨特阔购得大船启航前各国商人聚集一堂的场面,商人们纷纷向他歌唱本国的奇珍异物,《印度客商之歌》Song of India 就是其中的一首,是世界名曲之一。在本曲的主要段落,悠扬宽广的长音和快速下行的短音组成了涟波式的乐句,反复流动,形成了明暗相间的色彩和摇晃荡动的音效,仿佛把人带到了虚幻缥渺的仙境。
三、交响组曲《天方夜潭》Op.35
交响组曲《天方夜潭》Scheherazade Op.35也叫《舍赫拉查德》,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根据自己阅读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后所得的印象,于1888年创作的。同年在彼得堡首演。
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舍赫拉查德(又译“山鲁佐德”)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舍赫拉查德这位新娘。之后,舍赫拉查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舍赫拉查德白头偕老。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但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为此作者指出:“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像,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 “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
第一乐章 “海洋与辛巴达的船”
描写的是航海探险家辛巴德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是个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序曲中阴沉威严的沙赫里亚尔的主题与小提琴独奏的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舍赫拉查德的主题,作为两个主要的音素材,贯穿于全曲各个乐章。序奏之后,音乐转入对大海与辛巴德的船的描绘。主部中,沙赫里亚尔的主题在大提琴、中提琴的波动音型伴奏下反复模进,犹如无边的大海。副部分别以前面的两个主题素材加以变化,音响越来越丰满、强烈。由于呈示部本身已经偶了相当的发展,作曲家便省去了展开部,让音乐直接在高潮中接到了再现部。尾声中,主题改由独奏方式出现,清透的音色就象是阳光下蔚蓝的浪花。音乐弱下去,渐渐隐去,辛巴德的船消失在远方的海面上。
第二乐章 “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有三个游方僧去敲一所房子的门,求主人让他们住宿,当主人请他们进屋时,却发现三个卡蓝德都只有一只眼睛。原来,这三个人都是王子出身,由于经历了种种险境而各自失掉了一只眼睛。于是,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不平凡的经理。第二乐章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番情景。复三部曲式。开始时是熟悉的舍赫拉查德的旋律,它好象在提醒我们,舍赫拉查德又开始给残暴的苏丹王讲故事了。接下来是三部曲的第一主题,这是王子的讲述。音乐越来越加速,越来越惊动,乐章的中段表现激烈,几个苏丹王的旋律中派生出来的片段不听的冲突,时而是阴沉恐怖的魔鬼的出现,时而是勇敢的斗士在拼死搏斗。再现时,王子们叙述的主题变得比开始时响亮、强烈。
第三乐章 “王子与公主”
是一首优美的爱情“小夜曲”,宛如描写一对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在梦境般的国度里谈情说爱的情景。王子的主题首先由小提琴奏出,温情脉脉,如同表达爱的一首情歌。不久,在大小鼓颇具特色的节奏伴奏下,单簧管奏出舞蹈性的公主的旋律。乐章第三部分,上面的两个主题再度出现,情绪显得更加热烈。紧接着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又羞怯地登场,乐曲最后在公主的舞曲旋律主题中达到高潮,完满地结束了这一段爱情故事。
第四乐章 “巴格达的节日,大海,船在耸立着青铜骑士的岩石旁遇难,终曲”
是一个十分热烈的乐章。这乐章中,前面几个乐章的各个主题,都以不同的色彩重现,他们共同塑造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节日的图画,最后作曲家使用了许多服役色彩的打击乐,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突然,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展示出一副严峻的画面,把我们重新带入大海,辛巴德的船在海浪中颠簸着,夹带着紧迫的暗流,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突然,在锣鼓喧闹的敲击声中,管弦乐队奏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弦,辛巴德的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粉碎了。
尾声中,大海恢复了它的平静,就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安详、悠然,辛巴德的小船仍然在夕阳下稳稳地行驶着。最后,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又一次出现,她微笑着结束她的故事。最后,苏丹王的主题出现,它是由低音弦乐奏出的。音乐在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的微弱的和弦中结束。
四、《太阳颂》- 查洛夫根据歌剧《金鸡》改编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三幕歌剧《金鸡》,作于1906-1907年,剧情选自普希金的童话诗,是一出讽刺歌剧,当时曾遭禁演。剧情描述了国王多顿年迈而为国运担忧,一占卜者献一金鸡,说是可以预报旦夕祸福,国王大喜,答应给占卜者所要求的任何报酬。一天,金鸡狂啼,国王方知王子所率军队败于女王舍玛哈丝卡亚,于是率军亲征。雾夜来到女王帐前,见女王丰姿善舞,国王一见倾心,聘她为后,率军凯旋而归。占卜者来到,索取报酬,国王翻脸杀死占卜者。结果金鸡跃出,将国王啄死。此时雷电交加,金鸡和女王都隐去。
《太阳颂》Hymn of the Sun原系其中的一首女声咏叹调。剧中,国王多顿为星相家所献的金鸡之啼鸣所催醒,率兵攻打敌国,夜晚行至阵前,发现王汗女王带女奴拜于帐下。普希金原诗这样写道:
帐篷打开……一个姑娘,
这沙马汗女王,
金身闪闪发霞光,
静静迎接老国王。
国王像夜鸟对朝阳,
哑口无言,定晴凝望。
两个儿女的惨死,
在她面前全忘记。
女王露出妩媚笑容,
向他深深鞠了个躬,
接着拉住他的手,
领着他往帐篷走,
让他饱尝各种珍馐,
待候他上绵缎床,
舒舒服服睡个畅。
整整一个星期工夫,
他完全被姑娘征服,……
作为歌剧中沙马汗女王向多顿国王献舞时唱的咏叹调,《太阳颂》热情地赞美了朝阳初升时霞光四射的壮丽景色,呕歌了自己出生的东方故国乡上土,表达了与献舞的谄庾妖娆截然不同的情感。乐曲开始时,在减七和弦的烘托上奏出的引子音调,是剧中沙马汗女王动机的一个变体,它从高音区半音级进下行,不时闪烁着神奇娇丽的光泽。与此相对比的一个朴实明媚的主题,刻画了女性般温柔谦和的另一性格侧百。但随即,它就与女王动机汇聚在一起,其自由的节奏处理,增二度音程的持续出现,重复数次渲染强调了典型环境下所特定的瑰丽艳妍的风姿情致和浓郁鲜明的阿拉伯音乐的东方色彩。在各个主题数次高八度的重复过程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再次显示了他对神话传说题材的娴熟处理技巧。查洛夫将这首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
五、4首钢琴小品 Op.11
《四首钢琴小品》Op.11,作于1910——1912年间,题献给肖斯塔科维奇。它们分别是:
1. 即兴曲 Impromptu ,B大调,6/8拍,快板。
2. 新事曲 Novelette ,b小调,2/4拍,坚决的快板。
3. 小谐谑曲 Scherzino ,A大调,2/4拍,活泼流畅的。
4. 练习曲 Etude ,降D大调,3/4拍,快板。右手六度练习曲。
六、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 Op.30
《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Op.30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作于1882年。共有三个乐章组成,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升c小调,3/4拍,中板 - 波兰舞曲般的小快板。
第二乐章,F大调,3/4拍,活泼的行板。
第三乐章,升c小调,3/4拍,快板。
七、6首巴赫 “B-A-C-H” 主题变奏曲 Op.10
巴赫的名字的组成字母 “B-A-C-H” 可看成是音阶中的 “bB-A-C-B”,这似乎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不少的灵感,著名作曲家李斯特、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雷格等就曾以此为动机写下了不朽的名作。
《六首巴赫“B-A-C-H”主题变奏曲》Six Variations on B-A-C-H Op.10,作于1878年。这部作品的六首小曲都有各自的标题,但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围绕着 “B-A-C-H” 主题的六个带标题的变奏,降B大调。这些标题为这部作品添加了浪漫的气息。
六首作品分别是:
1. 圆舞曲 Valse
2. 间奏曲 Intermezzo
3. 谐谑曲 Scherzo
4. 夜曲 Nocturne
5. 前奏曲 Prelude
6. 赋格 Fugue
八、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Op.34 - 四手联弹
九、3首钢琴小品 Op.15
《三首钢琴小品》Three Pieces Op.15,作于1875-1876年间。
1. 圆舞曲,升C大调,3/4拍,流畅的随想曲风格。中段转A大调。
2. 浪漫曲,降A大调,2/4拍,有表情的行板。
3. 赋格,升c小调,6/8拍,精神抖擞的快板。
《西班牙随想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技艺绚烂和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它先于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前不久写出。原先作者的打算是用西班牙的民间主题、特别是舞曲主题写一首小提琴幻想曲,但是后来他决定改为管弦乐曲,以便更好地表达出音乐的美丽和光彩。在这首随想曲中,乐队的色彩有着光辉夺目的变化,每一个旋律的进行及其装饰变化都用最合适的乐器来表现,同时还为一些乐器提供充分发挥其炫技表演的华彩乐段,一些独特的打击乐器的色彩及其节奏的运用也十分出色。这首乐曲不但是效果突出的技巧性乐曲,同时也是描述南国色彩鲜艳的大自然景色和西班牙人民的富有诗意的生活的音乐故事。《西班牙随想曲》由五段乐曲组成,不间断连续演奏:其中以民间舞蹈所反映的华丽的风俗性画面为基础,那就是在第一、第三段和技巧性的尾声中不断反复的阿尔波拉达舞曲和第五段的凡旦戈舞曲,由于前者的反复出现还使乐曲接近于回旋曲结构,达成了全曲的统一;至于当中的两段穿插,则是歌曲性的抒情场面。《西班牙随想曲》并没有明确的标题,但是它的个别段落,特别是第四段,之所以叫做“场面”,应该说已经含有标题性的内容,只不过它不是用文字,而是用歌曲和音乐的形象来叙述栩栩如生的场景而已。
(一) 阿尔波拉达舞曲乐曲从西班牙民间的阿尔波拉达舞曲开始。这是一种急速而激的舞曲,以同名西班牙民间旋律为基础;这本来是阿斯图里亚的一支民间器乐曲调,通常叫做“晨歌”,即牧人庆贺日出时吹奏的一支欢乐颂歌,带有舞曲的特点,用长笛或风笛演奏,并用打击乐器作为伴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这里用整个乐队的全奏来表现气势雄伟,活泼喧闹,仿佛涌现出—群年青人,交错着欢乐声和舞步声似的。作者在这里不但采用了这支民间舞曲的旋律)而且保持它那纯朴的伴奏中的简单的和声和精确反复的节奏型。由于乐队全奏常占优势,音乐始终充满着力量和光彩,只是到乐曲结尾时,主题才在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中互相应答,好象这一群年轻入已经离去,但从远处还不时传来他们的喧闹声的回响一般。这段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叫做‘夜晚的舞蹈”的旋律,它的进行缓慢、抒情,富于歌唱性,这个主题共有五次变奏,虽然在力度和色彩上有明显的对比,但它始终没有失去其宁静和沉思般的田园诗风格:这主题的第一次变奏用弦乐器演奏,是主题的直接发挥,音调悦耳动听;第二次变奏是英国管和法国号的对答,象牧笛的呼应,田园色彩特别明显。第三次变奏几乎是乐队的全奏,声音响亮,是乐曲的高潮;第四段变奏是长笛、双簧管、法国号和大提琴的合奏,而单簧管和小提琴则以活跃的音型为之装饰。最后一次变奏有多种音色的表现,其中长笛的华彩音型相当突出。(三) 阿尔波拉达舞曲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重又再现民间节日中由旋风般的舞蹈体现的欢乐情绪,不过在这里调性改变了,配器也更新了,它显得比前更有光彩。
================================
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Op.34 - 四手联弹
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Capriccio Espagnole Op.34,作于1887年。根据原来的一部小提琴幻想曲的草稿改写而成,改写后的作品不仅保留了西班牙的主题和富有技巧的小提琴独奏段落,各种乐器也都有短小精悍的华彩段落。当初,柴科夫斯基曾说,他不过是一个摆弄音乐的手艺人,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才是一个“最最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他认为,这首《西班牙随想曲》是“乐器法中的宏伟杰作”。这部作品,当时写明是献给俄罗斯皇家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共有67人)。作品为A大调,共分为五个乐章,具有组曲的性质,不间断地演奏:
1. 晨歌,或叫做黎明的小夜曲。晨歌开始,与小夜曲相对,响板的声音也响了起来。以八度和五度音模仿西班牙风笛的声音,采用西班牙舞曲形式,热烈奔放。
2. 变奏曲,也是宁静、美妙的舞曲,分为五个变奏,有五种色彩的变换,还有一个独奏长笛的化彩段。
3. 晨歌,描写节日的场面,小提琴独奏与乐队演奏交替进行。音乐几乎是对第一乐章的重复,但使用了新的调性和不同的乐队色彩。
4. 场景和吉普赛之歌,小军鼓的滚奏引出一系列为数件乐器而写的华彩段,竖琴的华彩段引出吉普赛主题的小提琴华彩乐段,风骚艳丽,五彩缤纷。
5. 阿斯图里亚的凡丹戈舞曲。凡丹戈是一种安达鲁西亚舞,一般以吉他和响板伴奏。这种古老的西班牙舞曲以火辣灼人的音乐将随想曲推向高潮。结束时再次出现第一乐章中的晨歌作为尾声。
《西班牙随想曲》和他同时创作的《天方夜谭》与《俄罗斯复活节》一起,标志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生涯中纯“民族风格”创作期的结束,也标志着他将开始短暂地受到瓦格纳的影响。
========== ==========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尼古拉·安德列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于1844年3月18日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一个贵族家庭里;这个古老小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它那保持古风的民间仪式和优美的民歌,留给童年时代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很深的印象。六岁起,他开始学习弹奏钢琴,近十一岁就尝试写作乐曲。1856年满十二岁时,他被选人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同时不断地进行他的音乐研究。1861年底他开始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并参加了他的“小组”活动;同当时这些进步的俄罗斯音乐家的交往,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信念,他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在巴拉基列夫的直接指导下写出的。后来,他在“强力集团”作曲家当中的地位,用另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谢洛夫的话说,甚至“真如鹤立鸡群”。
1862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从土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大约有三年时间参加一艘快船的巡航,到过英国、南北美洲、法国和意大利等地,这期间他虽然较少接触音乐,但在航海生活中所获得的鲜明印象,却丰富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他被公认为的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家”之一。1865年,他回到彼得堡后,作为一个海军尉官,他却主要在音乐圈子里活动,积极进行他的“专业”创作,写出一些已经足以显示作者的风格特征的作品,如交响音画《萨特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
1871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应彼得堡音乐学院之聘在该校教授作曲法与管弦乐法等课程,后来还兼任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年)、免费音乐学校校长(1874-1881年)等职。他的教学工作确实是边教边学,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以补自己专业音乐知识之不足;他亲自记录民歌,配上和声结集出版,还同巴拉基列夫和里亚多夫一起修订格林卡的歌剧总谱,所有这些,都使他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训练”;同军乐队的密切接触也使他有机会熟悉和研究各种乐器的构造和性能,并终于写出一些关于管弦乐法等方面的专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格拉祖诺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着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莫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积极投入社会与政治斗争,他勇敢地奋起保卫革命的青年学生,因此被解除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他本人也受到秘密监视。但是解聘他的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抗议迫害的浪潮。最后,由于彼得堡音乐学院新院长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他终于重新回到音乐学院。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是一位着名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但他首先却是一位着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俄罗斯歌剧艺术的巨匠。他的歌剧共有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着名的要算是《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它预言沙皇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终必灭亡。同歌剧相比较,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较少,但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类作品集中在两段时期写出: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音乐创作都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一般说来都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有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的这方面的杰作,一直是世界交响音乐舞台常演曲目的一部分。
小资料
柴可夫斯基受波修瓦剧院(Bolshoy Theatre)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剧院,在那里观看演出的外国人要比本国人多。如果想要去那里看演出,最好购买前台的座位,因为礼堂非常大,如果你坐在后排或包厢里,将会无法看清演出。入场票要在演出的前几天购买。如果你没有提前预定,也可以于演出前在主入口附近的窗口购买,但票价将会非常的贵。
一、野蜂飞舞(附:齐夫拉根据此曲改编的《音乐会练习曲》)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是根据俄国文豪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叙述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的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二、印度客商之歌——选自歌剧《萨特阔》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歌剧,如《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鸡》、《萨特阔》等,都是他登峰造极之作。尤其是《萨特阔》,更为中国许多听众所熟悉,《印度客商之歌》就是该剧的选曲。
《萨特阔》Sadko 取材于俄罗斯民间叙事长诗:游唱艺人萨特阔决心为穷人造福,漂泊海外。一日,遇海王之女沃尔霍娃公主,在她帮助下捕得金鱼而致富,购了一只大船远行。途中突遇风暴,海王传旨须一人殉于海,方能免灾。萨特阔义无反顾,投海自沉。谁知因祸得福,沉至王宫后却得到了与公主沃尔霍娃结婚的机会。婚宴上,他引亢高歌,不料声震大海,引来狂涛恶浪,把船只都击沉了。海王于是大怒,下令将萨特阔遣回故里。萨特阔忍痛与公主告别于伊曼湖畔,依依不舍。此时公主悲痛欲绝,倾刻间化成了一条清沏的河流,她就是被后人称作沃尔霍夫河的由来。
歌剧的第四场描写了萨特阔购得大船启航前各国商人聚集一堂的场面,商人们纷纷向他歌唱本国的奇珍异物,《印度客商之歌》Song of India 就是其中的一首,是世界名曲之一。在本曲的主要段落,悠扬宽广的长音和快速下行的短音组成了涟波式的乐句,反复流动,形成了明暗相间的色彩和摇晃荡动的音效,仿佛把人带到了虚幻缥渺的仙境。
三、交响组曲《天方夜潭》Op.35
交响组曲《天方夜潭》Scheherazade Op.35也叫《舍赫拉查德》,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根据自己阅读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后所得的印象,于1888年创作的。同年在彼得堡首演。
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舍赫拉查德(又译“山鲁佐德”)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舍赫拉查德这位新娘。之后,舍赫拉查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舍赫拉查德白头偕老。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但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为此作者指出:“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像,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 “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
第一乐章 “海洋与辛巴达的船”
描写的是航海探险家辛巴德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是个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序曲中阴沉威严的沙赫里亚尔的主题与小提琴独奏的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舍赫拉查德的主题,作为两个主要的音素材,贯穿于全曲各个乐章。序奏之后,音乐转入对大海与辛巴德的船的描绘。主部中,沙赫里亚尔的主题在大提琴、中提琴的波动音型伴奏下反复模进,犹如无边的大海。副部分别以前面的两个主题素材加以变化,音响越来越丰满、强烈。由于呈示部本身已经偶了相当的发展,作曲家便省去了展开部,让音乐直接在高潮中接到了再现部。尾声中,主题改由独奏方式出现,清透的音色就象是阳光下蔚蓝的浪花。音乐弱下去,渐渐隐去,辛巴德的船消失在远方的海面上。
第二乐章 “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有三个游方僧去敲一所房子的门,求主人让他们住宿,当主人请他们进屋时,却发现三个卡蓝德都只有一只眼睛。原来,这三个人都是王子出身,由于经历了种种险境而各自失掉了一只眼睛。于是,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不平凡的经理。第二乐章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番情景。复三部曲式。开始时是熟悉的舍赫拉查德的旋律,它好象在提醒我们,舍赫拉查德又开始给残暴的苏丹王讲故事了。接下来是三部曲的第一主题,这是王子的讲述。音乐越来越加速,越来越惊动,乐章的中段表现激烈,几个苏丹王的旋律中派生出来的片段不听的冲突,时而是阴沉恐怖的魔鬼的出现,时而是勇敢的斗士在拼死搏斗。再现时,王子们叙述的主题变得比开始时响亮、强烈。
第三乐章 “王子与公主”
是一首优美的爱情“小夜曲”,宛如描写一对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在梦境般的国度里谈情说爱的情景。王子的主题首先由小提琴奏出,温情脉脉,如同表达爱的一首情歌。不久,在大小鼓颇具特色的节奏伴奏下,单簧管奏出舞蹈性的公主的旋律。乐章第三部分,上面的两个主题再度出现,情绪显得更加热烈。紧接着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又羞怯地登场,乐曲最后在公主的舞曲旋律主题中达到高潮,完满地结束了这一段爱情故事。
第四乐章 “巴格达的节日,大海,船在耸立着青铜骑士的岩石旁遇难,终曲”
是一个十分热烈的乐章。这乐章中,前面几个乐章的各个主题,都以不同的色彩重现,他们共同塑造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节日的图画,最后作曲家使用了许多服役色彩的打击乐,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突然,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展示出一副严峻的画面,把我们重新带入大海,辛巴德的船在海浪中颠簸着,夹带着紧迫的暗流,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突然,在锣鼓喧闹的敲击声中,管弦乐队奏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弦,辛巴德的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粉碎了。
尾声中,大海恢复了它的平静,就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安详、悠然,辛巴德的小船仍然在夕阳下稳稳地行驶着。最后,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又一次出现,她微笑着结束她的故事。最后,苏丹王的主题出现,它是由低音弦乐奏出的。音乐在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的微弱的和弦中结束。
四、《太阳颂》- 查洛夫根据歌剧《金鸡》改编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三幕歌剧《金鸡》,作于1906-1907年,剧情选自普希金的童话诗,是一出讽刺歌剧,当时曾遭禁演。剧情描述了国王多顿年迈而为国运担忧,一占卜者献一金鸡,说是可以预报旦夕祸福,国王大喜,答应给占卜者所要求的任何报酬。一天,金鸡狂啼,国王方知王子所率军队败于女王舍玛哈丝卡亚,于是率军亲征。雾夜来到女王帐前,见女王丰姿善舞,国王一见倾心,聘她为后,率军凯旋而归。占卜者来到,索取报酬,国王翻脸杀死占卜者。结果金鸡跃出,将国王啄死。此时雷电交加,金鸡和女王都隐去。
《太阳颂》Hymn of the Sun原系其中的一首女声咏叹调。剧中,国王多顿为星相家所献的金鸡之啼鸣所催醒,率兵攻打敌国,夜晚行至阵前,发现王汗女王带女奴拜于帐下。普希金原诗这样写道:
帐篷打开……一个姑娘,
这沙马汗女王,
金身闪闪发霞光,
静静迎接老国王。
国王像夜鸟对朝阳,
哑口无言,定晴凝望。
两个儿女的惨死,
在她面前全忘记。
女王露出妩媚笑容,
向他深深鞠了个躬,
接着拉住他的手,
领着他往帐篷走,
让他饱尝各种珍馐,
待候他上绵缎床,
舒舒服服睡个畅。
整整一个星期工夫,
他完全被姑娘征服,……
作为歌剧中沙马汗女王向多顿国王献舞时唱的咏叹调,《太阳颂》热情地赞美了朝阳初升时霞光四射的壮丽景色,呕歌了自己出生的东方故国乡上土,表达了与献舞的谄庾妖娆截然不同的情感。乐曲开始时,在减七和弦的烘托上奏出的引子音调,是剧中沙马汗女王动机的一个变体,它从高音区半音级进下行,不时闪烁着神奇娇丽的光泽。与此相对比的一个朴实明媚的主题,刻画了女性般温柔谦和的另一性格侧百。但随即,它就与女王动机汇聚在一起,其自由的节奏处理,增二度音程的持续出现,重复数次渲染强调了典型环境下所特定的瑰丽艳妍的风姿情致和浓郁鲜明的阿拉伯音乐的东方色彩。在各个主题数次高八度的重复过程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再次显示了他对神话传说题材的娴熟处理技巧。查洛夫将这首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
五、4首钢琴小品 Op.11
《四首钢琴小品》Op.11,作于1910——1912年间,题献给肖斯塔科维奇。它们分别是:
1. 即兴曲 Impromptu ,B大调,6/8拍,快板。
2. 新事曲 Novelette ,b小调,2/4拍,坚决的快板。
3. 小谐谑曲 Scherzino ,A大调,2/4拍,活泼流畅的。
4. 练习曲 Etude ,降D大调,3/4拍,快板。右手六度练习曲。
六、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 Op.30
《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Op.30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作于1882年。共有三个乐章组成,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升c小调,3/4拍,中板 - 波兰舞曲般的小快板。
第二乐章,F大调,3/4拍,活泼的行板。
第三乐章,升c小调,3/4拍,快板。
七、6首巴赫 “B-A-C-H” 主题变奏曲 Op.10
巴赫的名字的组成字母 “B-A-C-H” 可看成是音阶中的 “bB-A-C-B”,这似乎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不少的灵感,著名作曲家李斯特、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雷格等就曾以此为动机写下了不朽的名作。
《六首巴赫“B-A-C-H”主题变奏曲》Six Variations on B-A-C-H Op.10,作于1878年。这部作品的六首小曲都有各自的标题,但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围绕着 “B-A-C-H” 主题的六个带标题的变奏,降B大调。这些标题为这部作品添加了浪漫的气息。
六首作品分别是:
1. 圆舞曲 Valse
2. 间奏曲 Intermezzo
3. 谐谑曲 Scherzo
4. 夜曲 Nocturne
5. 前奏曲 Prelude
6. 赋格 Fugue
八、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Op.34 - 四手联弹
九、3首钢琴小品 Op.15
《三首钢琴小品》Three Pieces Op.15,作于1875-1876年间。
1. 圆舞曲,升C大调,3/4拍,流畅的随想曲风格。中段转A大调。
2. 浪漫曲,降A大调,2/4拍,有表情的行板。
3. 赋格,升c小调,6/8拍,精神抖擞的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