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忧郁圆舞曲》简介
佚名 网络 让·西贝柳斯(1865—1957),芬兰作曲家;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海门琳娜(Hämeenlinna),西贝柳斯9岁起学习钢琴,14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他曾希望成为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而非作曲家。
西贝柳斯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西贝柳斯配乐的戏剧共有十一部,多半是芬兰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戏剧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每一出戏剧的配乐段落都比较多,唯一的例外是他为芬兰剧作家亚涅菲特(Jarnefelt)所作的剧本《库奥莱玛》(Kuolema)谱写的戏剧配乐仅有三段,其中第三段《忧郁圆舞曲》是最著名的一首。

在亚涅菲特的戏剧中,《忧郁圆舞曲》是为戏剧的主人公——垂死的母亲的一个幻觉场面而写的:夜晚,长期受折磨的母亲躺在床上,守护着入睡的儿子。一道淡红色的光线射来,渐渐布满小屋。起先隐隐约约,后来越来越清晰地可以听到一种不确定的音乐声,从中逐渐滋生出圆舞曲旋律的花纹。母亲从昏迷中苏醒,站起身来。她全身素裹,好像穿着舞会的礼服一般。她环顾四周,静悄悄地溜了过去,并向前伸出了双手。这个手势引起的反应是: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一大群默不作声的男女,成双结对地跳起了圆舞曲。母亲踏着舞步混杂在人群之中,但幻影似乎害怕她眼睛里发出的光芒,都不敢看她。在这一场近结束时,她的力量耗尽,跌倒在地,但又坚持着站起来,还想加入舞蹈。此时,传来了敲门声。幽灵消失了,音乐也停止了,母亲发现死神站在她的门前。
西贝柳斯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西贝柳斯配乐的戏剧共有十一部,多半是芬兰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戏剧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每一出戏剧的配乐段落都比较多,唯一的例外是他为芬兰剧作家亚涅菲特(Jarnefelt)所作的剧本《库奥莱玛》(Kuolema)谱写的戏剧配乐仅有三段,其中第三段《忧郁圆舞曲》是最著名的一首。

在亚涅菲特的戏剧中,《忧郁圆舞曲》是为戏剧的主人公——垂死的母亲的一个幻觉场面而写的:夜晚,长期受折磨的母亲躺在床上,守护着入睡的儿子。一道淡红色的光线射来,渐渐布满小屋。起先隐隐约约,后来越来越清晰地可以听到一种不确定的音乐声,从中逐渐滋生出圆舞曲旋律的花纹。母亲从昏迷中苏醒,站起身来。她全身素裹,好像穿着舞会的礼服一般。她环顾四周,静悄悄地溜了过去,并向前伸出了双手。这个手势引起的反应是: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一大群默不作声的男女,成双结对地跳起了圆舞曲。母亲踏着舞步混杂在人群之中,但幻影似乎害怕她眼睛里发出的光芒,都不敢看她。在这一场近结束时,她的力量耗尽,跌倒在地,但又坚持着站起来,还想加入舞蹈。此时,传来了敲门声。幽灵消失了,音乐也停止了,母亲发现死神站在她的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