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Op.9罗马狂欢节序曲简介
佚名 网络 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Cote aint Andre。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具体说柏辽兹,他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十年-三十年代写出的。早在1826年,他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还把《马赛曲》改编供合唱与乐队演出之用,并在总谱上注明这首乐曲是“为一切有嗓音、有良心和血管里流着热血的所有的人而写的”;他参加过意大利的烧炭党这一革命组织,在《浮士德的沉沦》中他还用入著名的匈牙利革命歌曲《拉科奇进行曲》。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到1848年,柏辽兹的创作生命实际上已近结束。他在晚年写出的大型作品,如《天主颂歌》(1849年)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4年) 、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年)等,在风格上变得平静而稳健了。柏辽兹的最后作品,是在1860-1862年间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写出的喜歌剧《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
柏辽兹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然而有趣的是,柏辽兹却是一个与钢琴无缘的配器大师。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很少有不会弹钢琴的,其中还有不少人本来就是钢琴家。但柏辽兹与众不同,他学过长笛和吉它,而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可就是不通钢琴。他认为,只有二流作曲家才依赖钢琴作曲。
柏辽兹一生的作品不少,但的确找不到一首与钢琴有关的曲子,如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或重奏曲等等。有趣的是,不通钢琴不但没有影响他作曲,而且柏辽兹本人竟是举世公认的“配器大师”。有一本名垂乐史的著作——《配器法》,正是柏辽兹的手笔。
很多前人的钢琴曲,一经他手就变为气势宏大、各声部和谐的管弦乐曲,而且为原曲增色不少。其中以柏辽兹改编的《邀舞》(韦伯原作)为这一类音乐的代表。
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C·F·Gounod,1818-1893) 、托玛(A·Tomas,1811-1896)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主要作品:
罗马狂欢节序曲 Le carnaval romain,Op.9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Ouverture Benvenuto Cellini
精灵之舞 Danse des sylphes
浮士德的沉沦The damnation,Op.24
鬼火小步舞曲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拉科奇进行曲 Marche Rakoczy
基督的童年 The childhood of Christ,Op.25
幻想交响曲 Fantastic symphony,Op.14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Harold in Italy,Op.16
李尔王 King Lear,Op.4
夏夜 Summer night,Op.7
罗马狂欢节 The Roman carnival,Op.9
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Op.17
送葬与凯旋交响曲 Funeral and triumphal symphony,Op.15
特洛伊人 The Trojans
《罗马狂欢节序曲 / Le carnaval romain,Op.9》是以歌剧《贝文努托·切利尼》第二幕、科隆广场假面舞会的热闹场面作为整个序曲的音乐背景。柏辽兹在这支曲子里,采用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意大利热烈的歌舞曲“萨尔塔雷洛”来烘托狂欢节的欢腾景象。同时,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切利尼爱慕苔蕾莎,焦急地等待着会面时的内心活动。
乐曲前面有一段快板引子,它也是从这支曲子的基本主题引伸而来,只是后半部分作了些变化:
在圆号和单簧管轻奏一个持续音之后,转为行板。这时英国管在C大调上演奏一段抒情的旋律,弦乐用拨弦轻声为之伴奏。这段旋律选自《贝文努托·切利尼》第一幕里,切利尼等待苔蕾莎见面时唱的一段咏叹调《啊,苔蕾莎,我爱你》,它非常优美,扣人心弦,是本乐曲的基本主题。
随后,中提琴和大提琴先后复奏出乐曲的基本主题,刻画了切利尼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但是在调性上有些变化。乐曲经过发展,主题再现,木管乐器也加入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之后,木管演奏一段新的曲调,不难听出,它是从主题发展而成,虽然在乐曲里它并不是很重要。在它后面,主题重又再现,变成了一支欢快的民间舞曲,铃鼓的加入,增添了乐曲的欢乐气氛。最后,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具体说柏辽兹,他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十年-三十年代写出的。早在1826年,他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还把《马赛曲》改编供合唱与乐队演出之用,并在总谱上注明这首乐曲是“为一切有嗓音、有良心和血管里流着热血的所有的人而写的”;他参加过意大利的烧炭党这一革命组织,在《浮士德的沉沦》中他还用入著名的匈牙利革命歌曲《拉科奇进行曲》。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到1848年,柏辽兹的创作生命实际上已近结束。他在晚年写出的大型作品,如《天主颂歌》(1849年)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4年) 、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年)等,在风格上变得平静而稳健了。柏辽兹的最后作品,是在1860-1862年间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写出的喜歌剧《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
柏辽兹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然而有趣的是,柏辽兹却是一个与钢琴无缘的配器大师。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很少有不会弹钢琴的,其中还有不少人本来就是钢琴家。但柏辽兹与众不同,他学过长笛和吉它,而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可就是不通钢琴。他认为,只有二流作曲家才依赖钢琴作曲。
柏辽兹一生的作品不少,但的确找不到一首与钢琴有关的曲子,如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或重奏曲等等。有趣的是,不通钢琴不但没有影响他作曲,而且柏辽兹本人竟是举世公认的“配器大师”。有一本名垂乐史的著作——《配器法》,正是柏辽兹的手笔。
很多前人的钢琴曲,一经他手就变为气势宏大、各声部和谐的管弦乐曲,而且为原曲增色不少。其中以柏辽兹改编的《邀舞》(韦伯原作)为这一类音乐的代表。
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C·F·Gounod,1818-1893) 、托玛(A·Tomas,1811-1896)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主要作品:
罗马狂欢节序曲 Le carnaval romain,Op.9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Ouverture Benvenuto Cellini
精灵之舞 Danse des sylphes
浮士德的沉沦The damnation,Op.24
鬼火小步舞曲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拉科奇进行曲 Marche Rakoczy
基督的童年 The childhood of Christ,Op.25
幻想交响曲 Fantastic symphony,Op.14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Harold in Italy,Op.16
李尔王 King Lear,Op.4
夏夜 Summer night,Op.7
罗马狂欢节 The Roman carnival,Op.9
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Op.17
送葬与凯旋交响曲 Funeral and triumphal symphony,Op.15
特洛伊人 The Trojans
《罗马狂欢节序曲 / Le carnaval romain,Op.9》是以歌剧《贝文努托·切利尼》第二幕、科隆广场假面舞会的热闹场面作为整个序曲的音乐背景。柏辽兹在这支曲子里,采用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意大利热烈的歌舞曲“萨尔塔雷洛”来烘托狂欢节的欢腾景象。同时,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切利尼爱慕苔蕾莎,焦急地等待着会面时的内心活动。
乐曲前面有一段快板引子,它也是从这支曲子的基本主题引伸而来,只是后半部分作了些变化:
在圆号和单簧管轻奏一个持续音之后,转为行板。这时英国管在C大调上演奏一段抒情的旋律,弦乐用拨弦轻声为之伴奏。这段旋律选自《贝文努托·切利尼》第一幕里,切利尼等待苔蕾莎见面时唱的一段咏叹调《啊,苔蕾莎,我爱你》,它非常优美,扣人心弦,是本乐曲的基本主题。
随后,中提琴和大提琴先后复奏出乐曲的基本主题,刻画了切利尼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但是在调性上有些变化。乐曲经过发展,主题再现,木管乐器也加入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之后,木管演奏一段新的曲调,不难听出,它是从主题发展而成,虽然在乐曲里它并不是很重要。在它后面,主题重又再现,变成了一支欢快的民间舞曲,铃鼓的加入,增添了乐曲的欢乐气氛。最后,乐曲在高潮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