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波莱罗舞曲(Bolero)
佚名 网络情节:
在西班牙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 Maurice Ravel (法)的管弦乐名曲。它具有西班牙舞曲特点,但却明显加入了法国的元素。这首超过十五分钟的曲子乍一听显得十分单调乏味,甚至曾有人称它为“偏执狂的作品”。因为乐曲从旋律、和声到节奏、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音乐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在小鼓和铃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一问一答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而且乐曲始终建立在C大调上,只是在结尾两个小节才转入E大调,但随即又回到了C大调上。据说,另一位法国作曲家施密特首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曾烦躁地大声问道:“为什么不转调?”可见音乐有其单一的特性。音乐唯一的变化就是渐次增强的音乐及乐队的规模,听起来有一种自始如一的执着感觉,尽管这种执着近乎顽固,不过,这首乐曲所传达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一直深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这不是我的速度”
响彻全球的《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作品中的精品。1929年11月14日,《波莱罗舞曲》在纽约首演,由世界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拉威尔亲临剧场。托斯卡尼尼用了在作曲家看来太快的速度,演出很受欢迎。听众和演奏员都极为欣赏这部作品。
陡然,听众欣喜地发现了作者,于是大家更为激动地鼓起掌来。拉威尔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众目睽睽之下,也不站起身来应酬和鞠躬,似乎这一切与他毫无关系。音乐会结束后,容光焕发的托斯卡尼尼高兴地朝拉威尔走来。而拉威尔矜持地迎上去,丝毫不考虑指挥家的情绪,唐突地冲出一句:“这不是我的速度。”犹如一瓢冷水浇在一个很有自信心的指挥家的头上。托斯卡尼尼也不示弱地回敬他:“如果我用了你的速度,女波莱罗就不会给人什么印象了”。没想到拉威尔居然刻薄地说:“那你就别演奏它”。这场争吵,导致拉威尔和托斯卡尼尼的不和。《波莱罗舞曲》也有好几年没有出现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下。
许多年过去了,托斯卡尼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极乐世界剧院”举行音乐会时,他将《波莱罗舞曲》列入他指挥的音乐会曲目。坐在包厢深处的拉威尔,这一次非常满意他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