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频道主页

叶小钢谈中国歌剧:为《咏·别》十年磨剑

佚名  网络 

如果是十年前我写这部戏,不会是现在这样。

记者/何映宇

歌咏言,诗言志。

《咏·别》,既是歌剧,又是一首咏叹爱情的哀婉诗篇。

一种超越了性别的大爱,在音符交织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那是有关爱欲、尊严、幻灭与牺牲的故事,又仿佛是东西方跨越时空的对话,京剧与歌剧,恰似火星撞地球般的碰撞中,刹那绚烂,霸王和虞姬,获得了新生。

出生于上海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的第一部歌剧《咏·别》10月17日亮相上海大剧院。虽有电影《霸王别姬》和《蝴蝶君》在前,但讲述同性之恋的歌剧,在世界歌剧史上恐怕还是首例。是什么让叶小纲义无反顾地写下《咏·别》,开风气之先?

10月12日,星期二,下午3点,记者来到上海歌剧院的排练厅,一身黑衣的叶小纲静静坐着,看上去早已胸有成竹,他说:“到了我的歌剧时间。”

叶小纲谈中国歌剧:为《咏·别》十年磨剑(图)
叶小纲说:歌剧是会让人上瘾的 
 

叶小纲与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并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大才子”,这是个怎样的音乐家呢?很平易,总是微笑着,但说话的字里行间,却并不总是好好先生。该说什么,该批评什么,他并不避讳。“可以公开说,没什么。”他斩钉截铁地说。

他相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养成了爱音乐,也爱读书和思考的习惯,他每天听40分钟音乐,读一个多小时书籍(却很少看音乐书),两天查一下卓越网,雷打不动,坊间红火的书,门儿清。这让他永远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反思自己,也反思中国音乐存在的诸多问题。

这样一个爱思考的叶小纲为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掌声与鲜花,他的现代音乐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么多年来,他写过交响乐《长城》、《大地之歌》、《最后的乐园》,大型舞剧《红雪》、《深圳故事》,室内乐《九乱》和《林泉》,为电影《人约黄昏》和《半生缘》配乐,但歌剧他还是第一次。他说:“尽管这是我的第一部歌剧,但是我等待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三四年前北京国际音乐节就开始酝酿这部歌剧,最后余隆给了我这个委约,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发展中国音乐文化方面是很有创意的。我不想写什么现代歌剧,对指定题材或者先锋派歌剧也没什么兴趣。我一直在等待这样一部歌剧来圆我的歌剧梦,自《咏·别》之后,我才开始我的歌剧起航之旅。”

看得出来,这是一部沉淀了叶小纲多年心血的作品,好像他也颇为看重这次创作。他似乎在一直等待,等待着《咏·别》的剧本放在他的桌案前,等待着 一支笔在这样的剧本上写下音符。如今,终于将音乐写就之后,叶小纲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知道,这不是他和歌剧的“永别”,只是一个开始,也许,也是 中国歌剧的新起点。

  电影配乐是为歌剧做准备

《新民周刊》:我听说您在写本书,叫《苦海无边》,写完了没有?

叶小纲:那本书我还在写。我写我们家的家史,从我姑妈开始写。我姑妈是叶璐茜,赵丹的第一任夫人,当年和蓝苹在六和塔结婚的六个人之一。我们的家族事情比较多。我父亲又是音乐家,后来又参加革命,如实写下来,还需要等等吧。

《新民周刊》:您是音乐世家,您父亲叶纯之是不是对您后来成为作曲家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叶小纲:我父亲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音乐世家给我的教育比较全面,背后的文化支撑点也比较多,我能够投身于音乐事业当然与我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我从小就爱看书、听音乐、看戏,我父亲是个很有素养、精神追求很高的人,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这个人看上去较软弱,但内心还算坚强,没有倒下 来。“文革”中,我父亲受到迫害,中学毕业后我被下放农场,后来在工厂里当了6年钳工,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放弃音乐。 没有放弃的结果就是恢复高考我马上就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又出去留学,在国外觉得应该回到国内的时候就回来了。回国之后,一直在打拼吧,可以说遍体鳞伤, 呵呵。要不是有毅力,真坚持不下来。

《新民周刊》: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之后,您得了作曲系“四大才子”的头衔,这个头衔是怎么得来的?

叶小纲:当时大概是我们几个比较红吧,结果成了一种说法。这是历史的机缘。前面是十年动乱,没有出人,我们的思想和作品都比较新锐,手法上不见得比现在的年轻人好,现在的年轻人机会比我们多。但我们还在那儿呆着,好像也没有什么后来人上来。

《新民周刊》:您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作品,其中的《长城》是不是您和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先生的第一次合作?

叶小纲: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当时他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但我觉得他是特别耿直的一个人,拿艺术当生命。所以我对他这次指挥《咏·别》很放心。张国勇也一直觉得要再指挥一次,他觉得指挥一次不过瘾,终于有了《咏·别》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他过过瘾。

当时请我写《长城》的部门希望我写个主旋律,像《黄河》那样的作品。我想,《黄河》有抗战的 背景,那《长城》怎么写?我依据自己的感悟,想到了文化长城:从嘉峪关一直写到山海关。用音乐来表现长城的蜿蜒万里:甘肃是甘肃风韵,陕西有秦腔调,然后 山西晋味,再是河北苍茫,到了秦皇岛是冀北的民歌素材,我写了个文化长城。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审查的时候,他们很失望,说:怎么不是《黄河》那样呢?他们 又听了北京的几位“专家”意见,结果就没去北京“晋京演出”。当地官员和北京“专家”都拿这个作品当政绩工程,想要有当时那几首很红的歌曲的政治效果。我 没有听他们的意见,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今天那些官员都已不知去向,而我的《长城》却成了个人气质鲜明的艺术作品,已被世界著名的音乐出版机构拿去推广 和出版,进入世界文化市场,我的艺术判断还是对的。以前毛主席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我看现在,严重的问题不光在于“教育干部”,也包括要“教育 专家”。有时“专家”更坏事。主管官员不懂艺术规律没问题,人家不是干这行的,只要负责把握方向或掌控全局,我特别理解;但那些就知道拍马屁的“专家”, 往往坏了我们中国太多的事,千万不能信。

我还希望和张国勇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再合作一次,比如再搞一个歌剧。有个题材讲人的本质,把人性看得很透,很有意思。另外一个很想做的是《牡丹亭》, 阴间与阳间的对话很吸引我。如果做《牡丹亭》,我就直接用汤显祖的原本,那样谁也揪不出剧本的毛病。当代剧本,常有各种部门横挑鼻子竖挑眼,但汤显祖的剧 本谁敢说它有问题?谁都没那么傻,那可是老祖宗的经典,是“文化遗产”,“申遗”都来不及呢,说它有问题就是自己“没文化”了。

《新民周刊》: 您也是中国电影音乐方面重要的代表人物,为多部著名的影视剧写了音乐,比如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当时陈逸飞是怎么找您来为《人约黄昏》配乐的呢?

叶小纲:影视音乐方面我是写了很多,大概有30多部吧,还得过中国两个最重要的电影音乐奖。黄蜀芹的《上海沧桑》、陈逸飞的《人约黄昏》、许鞍华的《半生缘》都是我写的音乐,最近还把《玉观音》的 配乐重新整理出版了。《人约黄昏》很简单,陈逸飞当时对我说:“小纲,你来呀。”我就去了。我认识他多年,是淡如水的君子交往。我去美国第一顿饭就是陈逸 飞请的我,第二顿请我的是小提琴家徐惟聆。陈逸飞是艺术上比较淡定的人,没像某些大牌导演那样不懂还在装懂。陈逸飞放手让我作曲,一点干涉都没有,这就给 了我创作的空间,结果就成了。就像领导部门要是老干涉艺术家就出不了好作品一样,导演对作曲家干涉过多也肯定不行,导演如果能代替作曲家创作电影音乐的 话,那就不需要作曲家了。

《新民周刊》:《半生缘》呢?许鞍华会不会干涉你的创作?

叶小纲:《半生缘》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提名。许鞍华也不干涉我的音乐,所以里面有很现代的音乐,也有很传统的音乐,都为电影服务。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这么说,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

为电影作曲的好处是什么?电影刻画人,电影配乐同样如此。没有写过电影配乐的作曲家写歌剧,也许没那么多配器经验。我写了3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 的音乐,每一部戏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物是相同的,没有一个时代是相同的。电影里的故事,没准是一百年前的事,没准是一百年后的事,这让自己获得了经验。 我写过广西很穷的地方,也写过陈逸飞这种小资情调的电影,这都是一个个感悟的过程。时间、人物、地域、环境甚至气候都给我很多感慨,而电影音乐对人物内心 的刻画的经验正是歌剧所需要的,可以说,我写了那么多电影音乐、室内剧和交响乐,都为这部戏做了很好的准备。

《新民周刊》:您现在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健之前接受采访时对中国国内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比如,他认为现在国内的音乐学院学生只知道得奖,为了得奖拼命努力,放弃了音乐的根本,您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叶小纲:重视得奖是体制原因。我当年成名也是因为得奖。我现在认为得奖根本就不重要,王健就没得过什么奖,但是他很棒。中国人得奖是敲门砖,因 为文化起点相对比较低,得奖的至少说明你还不错,很差的肯定得不了奖。现在中国整体音乐水平不高,所以得奖变得很重要。如果大家水平都很高,像王健一样, 谁还稀罕什么奖?

中国音乐教育当然问题不少,重要的是缺少人格培养和文化底蕴的熏陶。追求升学率、就业率,高品位文化缺失。我们说改革开放分前十五年和后十五 年,前十五年是补课,是恢复,高等教育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等到后十五年,由于市场化大潮,慢慢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我们 文化工作者应该做什么?我一直坚信,如果思想上不领先,艺术不会成功。当然还要看机遇。如果这部歌剧不请我写,就永远不会有现在的“叶氏”旋律了,呵呵。

  艺术至上

《新民周刊》:对于《咏·别》这部歌剧而言,同性恋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您用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一部歌剧,是为同性恋正名,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叶小纲:同性恋是客观存在,不用刻意回避。 《咏·别》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得不到同性之爱的剧作家唐麒声,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没有严格查证,好像这是世界歌剧史上第一部明火执仗涉及同性恋的歌剧,将男男之爱像李安的《断背山》那 样正面展现在歌剧舞台上。但我处理的办法是将剧中的爱超越性别,感情交织超越性别。社会现在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还停留在“能不能合法婚姻啊,是不是伤 风败俗啊”等阶段,较浅,没能从高层面来看待这种现象。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人类的大爱。 《咏·别》中的剧作家唐麒声追求的,既是爱情,也是一种理想。歌剧真正要表现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首孤独灵魂的挽歌。如果剧本将唐麒声写成一名女 性,也会是很有魅力的一男两女“三角恋爱”故事。现在写成两男一女更多是因为声乐魅力所致,你知道男高音永远是歌剧舞台的主角,全世界有那么多男高音前赴 后继地涌向歌剧舞台,因为观众无法拒绝男高音在歌剧舞台上的魅力,而霸王这个角色只能是个男中音,舞台上实在是需要一个男高音。其实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 剧,三角恋爱,也是两男一女的戏要好看,更有戏剧性。要是两女一男,往往社会性要差些,“范儿”小了。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伟大女性,但男性的心胸是不是更宽 广些?要不然统治世界的怎么还是男性居多?哈哈。

现在这部戏没有让人觉得不舒服,完全是精神上的英雄相惜。这种精神大爱其实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男主人公最后的死,就像中国古人的高洁之士为世俗 所不容,犹如《咏·别》结语所唱的:“每当尘世将你遗忘,你在高处沉默不语。”所以主人公放弃生命,永别这个世界是必然的。有高尚理想的人往往与世俗格格 不入,任何时代都差不多,尽管歌剧背景在20世纪20年代,但放在今天其实也如此。故事背后,往往是更多表现事件的历史环境。

叶小钢谈中国歌剧:为《咏·别》十年磨剑

叶小钢谈中国歌剧:为《咏·别》十年磨剑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巴赫的作品(按分类)

巴赫的作品(按分类)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肖邦的练习曲

肖邦的练习曲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肖邦的钢琴奏鸣曲

肖邦的钢琴奏鸣曲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简介

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简介

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简介

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

圣桑:《动物狂欢节》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刘敦南(Liu Dunnan)简介

刘敦南(Liu Dunnan)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女高音歌唱家(王威 Wang Wei)简介

女高音歌唱家(王威 Wang Wei)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歌剧《白毛女》 The White Haired Girl

歌剧《白毛女》 The White Haired Girl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Guo Shuzhen)简介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Guo Shuzhen)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Jin Tielin)简介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Jin Tielin)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张小夫(Zhang Xiaofu)简介

张小夫(Zhang Xiaofu)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女高音歌唱家(甘露露 Gan Lulu)简介

女高音歌唱家(甘露露 Gan Lulu)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邹野(Zou Ye)简介

邹野(Zou Ye)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 Fan Jingma)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 Fan Jingma)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