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拾音器略述
佚名 网络本文为一位台湾网友所写,非常有学习价值,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拾音器的形式∶
1. 下弦枕式 (under saddle transducer,简称 UST) ∶这个是最保险的安装方式,一来不易产生回授;二来安装的拾音器不易±
± 因受到外力产生位移。此型式因为安装位置在下弦枕跟琴桥间,会因其材质硬度略影响吉他原来的音色。较早期
± 的压电式通常材质较硬,影响原音较不明显,但输出的声音略不自然,较后期的 UST 效果在影响原音跟输出自然
± 程度上跟压电式相反。下弦枕式对于吉他弦震动部份表达较好。
2. 响孔式 (sound-hole transducer) 通常是线圈式,近年有使用微型强效磁铁的。安装即是在响孔边缘固定,故有运送琴
± 时可能碰撞位移的疑虑。这个型式影响原音色有两个部份∶本身重量抑制面板震动,与拾音器减少响孔可供空气
± 震动时可移动的面积。这种型式对于弦的 3D 位置(也就是包含高度变化)震动表现较佳,在替代调弦法使用时
± 较低的低音弦张力下也能维持不错的敏感度。
以上两者是在声音扩大时对于回授(feedback)有较佳的抵抗性。
3. 接触式拾音器∶一般昵称为吸盘,把它想像成为听诊器也可,安装方式为接触吉他内部面板一部份,如此可以得到很自然的声音,但因为安装位置不同,所得的声音也不同,这类拾音器在位置的选定上较费工夫,而重量通常有限下,影响原来音色不多。
4. 内部麦克风∶其形式为以小夹子固定于力木(brace)上,以弯颈(goose neck)调整位置与角度。通常需要特别的供电方式给麦克风。如此得到的声音清澈有空间感,然而麦克风特性也较易回授。同时虽然具有麦克风特性,因为是内部安装,所以听起来跟使用外部麦克风收音不太一样,严格说来听来不是很像从外面听到吉他声音。
5. 混合使用形式∶选择两个以上的拾音器,混合其声音。以不同放大比例、频段增减幅调整以寻求更好的效果,然而这种使用方式在考量的因素跟调整上需要更费心。
6. 一般麦克风∶如果方法使用得当,效果将会是最自然、接近原音的。但表演现场有空间、设备等问题,在场务的能力跟现场收音上,将有时间跟现场状况的考验。
一些思考与相关事项∶
1. 理论上在敏感度够、讯号未严重受损的情况下,越前端越重要。然而,现实使用上较明显于表现能力的是拾音器本身与喇叭(或音箱)
2. 一个吉他手在扩音应该注意到哪个环节?个人认为从琴、拾音器、导线到前级(含效果器,如果有使用的话),而空间跟 PA 或音箱是场地管理的责任。
3. 有些拾音器的原理看起来,不同吉他差别应该不大才是?不尽然,弦的震动并不是只有弦本身,含琴颈、面板等都在共同震动中,差异由此而生。
4. 拾音器需要固定(或称为永久)安装吗?频率高者应认真考量。
5. 高档吉他舍不得安装又如何? 1. 如也是常须使用不妨考虑 2. 若不常使用,有时好琴架个麦克风随便收收都有不错的表现。
6.穷人或学生社团,只能共用或借到阳春响孔式怎办?阳春响孔式若能加上前级,其实就有相当的音色表现了。若还需要自然的声音,或须收敲击拍打声,用舞台麦克风以较拾音器小约半的比例另收一轨音混合即可交代。
7. 常见使用的效果器多为空间系∶ reverb, delay , chorus等,常能有画龙点睛之功、或是隐恶杨善之效。评估效果器的效果,尚须将空间跟人头考虑进去,否则常常彩排跟实际出来就是不同。
8. 信不信,有的拾音系统到 PA 有五段以上的增减幅调整( 含 gain 与 volume)很多不对的声音是在这些调整产生。
9. EQ(equilizer)等化器,是常见将某频段增减幅的功能,也常见于吉他前级中,很多初学者将其误为拾音器使用是错误引用。使用有 EQ 的吉他前级,最好与场地音控达成共识,较没有把握调整好那一端,暂且把 EQ 调平吧。
10. 拾音器的数量,一加一的效果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二。调整、经验跟相关知识很重要。
引用 Michael Hedges 在他的书(Rhythm sonority silence)中的话∶
一把未经过声音扩大的吉他,在十个人的小空间里可以有好的表现-----假如听众是安静的,门窗有关好。
吉他是衷心的乐器
要在较大的场合和舞台做这个衷心的工作(指弹吉他),你必须将声音扩大,但是你必须小心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