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早期的筝曲《白翎雀》
qiyuexuexi.com 器乐学习网元代后期诗人,创造铁崖体诗的扬维祯,在《元宫词》组诗中,曾这样写道:
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篇。
这里的十三弦,是指十三弦筝。这是元代教坊、梨园、勾栏、瓦舍和散乐路岐,以至行院、青楼,都常用的一种弹弦乐器。这里的白翎是指元代著名的筝曲《白翎雀》。
《白领雀》又称《白翎鹊》、《答刺》、《倒喇》。在元初曾盛行一时。但它的创作却在辽、金代。同时又广泛流传于中国北方诸省,自然也流传于陕西。文献记载中说:元世祖即位之初(按元世祖原封为秦王,就藩长安,即帝位是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元中统),曾叫宫中伶人硕德阎作一只曲子,来表现能在大漠中制服猛兽,又能擒驾天鹅的飞禽白翎雀,并借以抒情述志。于是硕德阎根据忽必烈这一旨意,对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外部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并根据它的雌雄合鸣,声音悦耳,谱写出曲子,取名《答刺》。忽必烈听后说:何其末有孤嫠怨悲之音乎?硕德阎听后,随之作了修改,并按元世祖的意思,增加了其声类妇哭的表现力。这是因为忽必烈在畋耕柳林之时,曾闻妇哭甚哀。明日,白翎雀飞集干朵上,其声类哭妇。上感之,因令侍臣制《白翎雀》辞(《铁崖乐府序》)。最后,全曲经过修改,体现了上述思想。曲子开头,充分利用铮铮诉弦的表现手法,写得十分舒展柔和,一些段落还采用拟声的手法,谱写白翎雀的雌雄合鸣铮铮倾诉;曲终节奏急促,板式变化频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它的雄武、刚烈,为保护辽阔草原的搏击长空,鸟瞰神州。尤其是它的循筝哀弦所表现的孤嫠怨悲之音。从而很快地在蒙古草原上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解。忽必烈也极为赏识,定之为国乐、大乐。
《白翎雀》是一首大型筝曲,可用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来弹奏,艺术效果极好,元陶宗代《南村辍耕录》卷二十有一段专门记载,称其玲珑碎玉九天来。元人张思廉(名宪)有《白翎雀歌》,热情讴歌了这首筝曲。诗写道:
真人一统开正朔,马上 ? ?手亲作。教坊国手硕德闾,传得开基太平乐。
槽檀颔呀凤凰腭,十四银环挂冰索。摩诃不作兜勒声,听奏筵前《白翎雀》。
霜霍霍,风壳壳,白草黄云日色薄。玲珑碎玉九天来,乱撒冰花酒毡幕。
玉翎铮铮起盘罇,左旋右折入廖廓。崒 ?孤云绕羊角,啾啁百鸟纷参错。
须臾力倦忽下跌,万点寒星堕丛薄。契然一声震龙拨,一十四弦喑一秣。
驾鹅飞起暮云平,鸷鸟东来海天阔。黄羊之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
九殿高阁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白翎雀,乐极哀,节妇死,忠臣摧,八十一年生草莱,鼎湖龙去何时回。
元人张显也有《白翎雀歌》,说:
女子处子舞进觞,团衫般带分两旁,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
其他诗人中,关于《白翎雀歌》的诗,也不乏其例。如萨都喇的《白翎雀》等都是,可见这一筝曲的影响深远了。此曲又名《海青拿天鹅》。杨允孚《滦京杂咏》 写道: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得天鹅避海青。
王逢《书无题后》也说:
莫识《白翎》终曲语,蛟龙云雨发无时。(《元诗纪事》)卷26 )
后来,由筝曲《白翎雀》发展演变而成的舞蹈《倒喇》,仍由筝主伴奏。吴长元《京都杂咏》描写其表演情景时就说:
《倒喇》传新声,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历代旧闻》)
诗注说:
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
陆次之《满庭芳》词,描写一次夜宴演《倒喇》的音乐舞蹈时又说:
左抱琵琶,右执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急奏,王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惊。哀艳极色飞心诚,四座不胜情。
清初朱彝尊《席上观倒喇》也说:
雪后风灯焰焰寒,去韶旧部走伶官。一双手伎从容入,胜舞银貂小契丹。(《曝书亭集》)
可见清初这一以秦筝为伴奏的舞蹈仍盛行。
元代大型舞蹈《十六天魔舞》也用秦筝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