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表现力
佚名 网络古筝演奏是音乐表演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表现过程。一首古筝乐曲的演奏成功与否,它的艺术价值如何,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怎样识别古筝演奏者在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好球呢?如何衡量一首作品质艺术价值呢?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何谓“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产融,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辞海》1999年缩印本P.2453页)
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是演奏者进行音乐表演活动的必备素质。一个古筝演奏者,若想成功地演奏一首筝曲,在二度创作中较好地呈示伤口的意境,首选要反复读谱,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不仅要知道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也要了解该作品的风格、艺术特色、技法特点、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乐段、句法的划分、力度层次和高潮处理等。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所内含的感情,并用熟练的技巧表现,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一个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实践,对他的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诚然,熟练掌握和运用古筝弹奏技术,对于古筝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对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创造意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演奏技术是手段,是从属音乐表现的,但它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想完美的表现音乐形象就成为一句空话。一个演奏者仅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及表现意欲,而演奏技术水平低下,手指不能得心应手地胜任音乐演奏的需要,同样也会导致音乐表现的失败。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各种技法,只有具备深厚功力,才能得心应手地弹奏任何力度、速度,任何长度和难度的音乐作品,才能准确揭示任何时代、多种风格和体裁的作品,表达各种不同的意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古筝演奏家。这是,笔者要特别强调:古筝演奏讲究“以韵补声”,演奏者左手的“吟、揉、滑、按”等技法,对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力产生重要影响。
演奏心理状态和感情投入是音乐表现的重要保证。古筝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演奏者将平时练习的成绩在演奏的一瞬间完美地、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实践证明,演奏临场技术的发挥、完成音乐作品的质量以及演出的效果均与其表演时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在演奏中表现得沉着冷静,热情大方,聚精会神,超常发挥,最终取得满意的理想效果;紧张的心理状态可造成音乐思维停顿(如忘谱、大脑空白)及失去正常的演奏状态,如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发音生硬、错误多,与平时判若两人,毫无音乐表现力。许多音乐表演艺术家认为,全神贯注与自然流露是音乐临场表演所应有的心理状态,将平里研究和练习中所获得的体验与心得,化作演奏者的潜意识,支持着正在进行的意境创造。自然流露则是要求演奏者将生动的音乐发自内心地、自然地表露出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而不是将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外在技巧的显示与夸耀,可见演奏时使其身心处于一种放松、自然、协调的状态是演奏成功的重要保证。著名的二胡大师闵惠芬的演奏声情并茂,深切动人,听她演奏《宝玉器灵》后,使人感动得掉下泪来。有人请教她怎么能把乐曲演奏得如此动人。她说:“我演奏时意念不间断。就说这个《宝玉器灵》,乐队一起引子,我就仿佛能看到宝玉从观众席中向我奔来,并与我融为一体。此时我都不知道我是宝玉,还是宝玉是我。”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位杰出演奏家在舞台上的思维状态。其全身心的感情投入,达到“忘我”程度,达到“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每个古筝演奏者要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