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大师《季玉玺》简介
佚名 网络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水浒好汉城有这样一位老人,虽年近古稀,但身体硬朗,每天或为游人奉献古筝美音,或教学生弹筝技艺。他就是山东省公布的首批7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山东古筝乐的惟一传承人季玉玺。
季玉玺出生在郓城县武安镇季庄村,但幼时常住外祖父家。外祖父张为昭当时是名震乡里的古筝大师,季玉玺时常为外祖父精湛的弹奏技艺所陶醉。张先生见他这个小外甥富有音乐细胞,便萌生传授之意。季玉玺七岁那年开始跟外祖父学习山东古筝乐,星期天、节假日,只要一有空闲,小小年纪的季玉玺便置身于古筝乐的海洋里。1956年张为昭应聘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筝,季玉玺便自己在家练习,从未懈怠。只要得到外祖父回家的消息,他便想尽千方百计去请教。1959年寒假的一天,季玉玺听说外祖父回家过春节了,便赶忙往外祖父家跑。其家离外祖父家有六里多路,中间有一条河,里面的水结了冰,为了尽早聆听到外祖父的教诲,便抄小路赶过去。小路上没有桥,他便踏冰过河。结果因冰薄掉入水中,棉裤全部湿透,等走到外祖父家时棉裤上都已结成了冰。但他没喊冷,没说累,换上衣服马上就跟外祖父学起了古筝。
1960年季玉玺初中毕业后,考入了菏泽农业机械专业学校,当时在西安艺术学院(今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的张为昭的亲传弟子高自成邀他去西安艺术学院深造以便留校任教。季玉玺在征求所在学校老师意见时,老师认为:“国家实现机械化很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机毕业后国家也给安排工作,做个古筝业余爱好者也能发挥其特长。”季玉玺听了老师的话便未去西安。后因“三年自然灾害”,中央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批新上项目下马,一部分学校也在其内。季玉玺当时所在的菏泽农业机械专业学校也被砍掉了,他只好回到了农村老家。
季玉玺回家后不久在大队当了会计,尽管工作忙了,但他对古筝艺术的追求一丝未变。1963年的一个夏夜,季玉玺一人在自己办公的房子里练习古筝乐,外边大雨滂沱,里面弹奏《庆丰收》的季玉玺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对外边的大雨浑然不觉。弹奏完毕,季玉玺准备回家,刚走出那间房子,突然“轰”的一声,年久失修的房子在大雨中倒塌了。吓得季玉玺出了一身冷汗刚才弹奏入迷了,根本没有对房子将要倒塌的状况有一点察觉。
季玉玺在农村期间,经常跟随本地说唱艺人下乡演出,每遇同行,他就虚心请教,相互切磋,从民间艺人那里挖掘、收集唱腔曲牌和民间流传的其它音乐曲牌,并加以整理。这期间,有不少文艺团体慕名聘请他,尤其是1973年,河南曲剧院想调他担任古筝专职演奏员,几次来函、来人他均为答应。最后曲剧院的院长亲自专程前来,在季玉玺家做了他一天的思想工作。季玉玺在村上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因其父亲长年有病,卧床不起,最后他还是没有答应。就这样,他错过了多次从事古筝专业工作的机会。
尽管由于多种原因,季玉玺没有成为一名古筝专业工作者,但他的艺术造诣和对中国古筝的贡献却是不少专业工作者所望尘莫及的。他演奏功底深厚,功力扎实,运指科学,指序规范,指法干净,有力度,发音清亮纯正,韵味浓郁。左右手配合巧妙,揉颤外功与内功相结合,具有独到之处,体现了山东派古筝艺术独有的风格神韵。
在繁忙的农村劳动之余,季玉玺不但从事古筝演奏,而且挖掘整理并研究古筝曲谱及传承史,多年来先后挖掘整理了《鸿雁夜啼》、《文姬思汉》、《寒江春水》、《月朗风清》等30余首古筝曲谱,整理改编了部分“山东梆子”曲牌和“柳子戏”曲牌。通过他的整理改编,使这些乐曲在古筝表演上更加得心应手,音韵更加流畅优美。他还创编了《乡音》(获得菏泽地区器乐作曲一等奖)、《农家乐》、《四大景》、《哀思》、《佛音》、《高山》、《苏武牧羊变奏曲》、《绣金匾变奏曲》、《红娘巧辩变奏曲》、《山东琴书曲牌变奏》等几十首筝曲。在挖掘整理筝曲、曲牌时修正了十几首以往曲目的错讹部分。而最让季玉玺得意的是,他保留了菏泽特有的一种演奏方式碰八板。所谓碰八板,是山东地区流行的一种特有的丝弦音乐,其合奏乐器为筝、扬琴、胡琴(或坠胡、大板胡等)和琵琶等。这类乐曲是由四个乐器各自演奏长度、调式一致,而曲调、曲名均不相同的八板体结构乐曲而闻名。由于曲调不同但形成的复调关系却能谐和地“碰”在一起,故称“碰八板”。碰八板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曾经几次进京演出,但是近几年在菏泽农村学习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之演奏难度相当大,所以,碰八板这种演奏方式几乎失传。
去年,季玉玺被郓城水浒好汉城聘为专职古筝演奏员。如此一来,他便可以抛却一切繁杂事务,专心致力于古筝艺术。如今,季玉玺先生虽已近古稀之年,但仍“壮心不已”,常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和其诗作中的“虽吃农家田园饭,志在丝弦留美音”来激励自己。目前,他正着手编写《齐鲁遗音》一书,草稿已初具规模。他立志要扩大民间古筝传人队伍,宣传保护菏泽民间古筝艺术,让山东古筝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