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介绍
佚名 网络《临安遗恨》是中阮演奏家林吉良于1990年创作的一首阮独奏曲,诞生后不久经何占豪改编成为阮协奏曲。由于阮在演奏中缺乏应有的力度,在1992年又被何占豪先后改编为琵琶协奏曲和古筝协奏曲,其中以古筝曲最为出名。乐曲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囚禁在临安(今杭州)狱中,在赴刑场的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该乐曲原本是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素材所作的阮独奏曲,后由作曲家何占豪编配为中阮协奏曲。此曲在1991 年5月10日在“上海之春”民乐专场推出后大受好评,在当时的节目简介上,作曲为林吉良、何占豪二人。1991年5月11日的《文汇报》等报纸上,对林吉良、何占豪创作的《临安遗恨》做了重点报道。当年5月30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音乐信息》又重点报道了此曲。由于阮在演奏上缺乏应有的气质,1992年何占豪先生又将此曲改编为琵琶协奏曲和古筝协奏曲。虽然琵琶与古筝都有较强的表现力,但古筝的音色更有内涵,更厚实深沉,在表达人物心灵深层次的感情更胜一筹,故在众多演奏版本中,古筝和钢琴的协奏曲版本最广为人知。
乐曲赏析
乐曲共分为七段。在钢琴悲壮的前奏之后,古筝一进入即采用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结合,继续渲染悲愤的情绪,确定了音乐内容表现的基调。第十六至十九小节,用长摇技法奏出的哀伤的旋律,可以处理得
稍自由些,用力度、音色、节奏的变化来形成对比。第二十五小节起,连续十几小节相同节奏型的旋律,由慢逐次渐快,由弱逐渐加强,使我们仿佛看到身处牢狱之中的岳飞肩扛枷锁、脚戴铁镣,仍然忧国优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乐曲主题段是以传统乐曲《满江红》为旋律赢材发展、变化而成,并在全曲中贯穿。淳厚的曲调,既展现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主人公此时内心复杂的情感。结束句好似一声长叹,那是由无奈引发出的感慨。
接下来音乐情绪一转,古筝奏出的战马奔驰的节奏型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疆场,快速、激昂的音乐描绘了岳飞大元帅率领三军将士,为保卫江山社稷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当情绪达到高潮时,音乐戛然而止,钢琴以极弱的音响引出古筝的一段柔板,这段音乐表现了英雄另一面的情感。如诉的旋律寄托了岳飞对家人的思念,对勉励自己“精忠报国”的慈母的眷恋;转而轻快的曲调表现了主人公对昔时与家人欢聚情景的回忆。突然,刑场一阵擂鼓的巨响,将主人公从美好的思绪中拉回现实。曲作者在这一段采用协奏曲常用的华彩段演奏方式,给诚实者以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更多的表现手法,更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就义前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最后一段是主题再现,旋律在转换的调性上奏出,哀婉平缓的曲调寄托着对英雄的追思。
演奏技巧
引子确定了乐曲悲愤的情感基调,古筝声部的首句,要注意用右手一个坚定的柱式和弦紧接左手的刮奏到右手有力的摇指表现出了岳飞的英雄形象。在第16小节开始了四小节的长摇,这四小节的长摇透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和辛酸,常见的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摇指开始非常弱。由距琴码约四厘米处游摇到靠近岳山处,做渐强处理。另一种是摇指要有音头,先强马上突弱然后再做渐强处理,此处旋律已由愤转为悲,演奏时注意速度的把握以及力度的细腻变化。
在第25小节处作者做了连续十几小节的模进,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了岳飞身在狱中却仍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由慢渐快是为表现主人公内心起伏不定、思绪万千,因此演奏时演奏者的情绪要充分配合不断变化的速度,体会主人公内心彷徨无奈的思想感情。最后一音“b”仿佛一声无奈的叹息作为引子的结束。所以在演奏时处理不应过强过激动,左手或右手扫弦时力度的控制非常重要。整段以磅礴、悲愤的情绪奠定基调,为主题段的出现作铺垫。
乐曲主题段,这一段却是表现一个英雄在告别人生时所抒发的真情实感,语气是诉说,诉说对命运的悲叹,对人生的留恋,因此在演奏时要弹得大气、深沉,不能过于柔美,成了表现儿女情长,当然也不能剑拔弩张,丢掉乐曲的旋律美和声韵美,此段除了演奏者需要准确做到谱面标记外还要自行加许多颤、滑音。只有左手对右手旋律作充分的修饰与配合才能将哀伤的旋律中始终贯穿的无奈与悲凉表达的淋漓尽致。此段的重点在于音乐形象如何准确的把握。
接下来的乐曲是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点奏,演奏时由弱到强似马蹄声由远及近。古筝声部进入时音量要控制然而力点清晰,要做弱起渐强处理。由于这时是岳飞在狱中回忆自己曾经领兵作战,誓死抗金,并不是表现真正的战场沙疆。乐曲进入到115小节开始渐强,表现了一个英勇战斗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此时古筝的快速点奏技法运用了中指扫弦加食指轮抹,似昔日英雄驰骋疆场,正是“壮士饥饮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快板段需要注意的是140小节处快速指序音型。
下面一段是全曲唯一段稍微轻快的曲调,表现了岳飞对自己昔时凯旋而归人民夹道欢迎以及与家人欢聚情景的美好回忆。乐曲慢起渐快再渐慢,在渐快时要注意古筝和钢琴的配合,乐句后半拍进入时不要抢拍。310小节开始是此段的最后一句,紧接着钢琴的八度震音,仿佛刑场一阵擂鼓将主人公从美好的回忆拉入残酷的现实中。第六段,华彩,通常是全曲的高潮。曲作者在这一段采用协奏曲最常用的华彩段演奏方式,给演奏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表现手法,更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就义前报国无门的伤感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
尾声部分在演奏时要注意心境和情绪的把握与主题段有明显不同,由于表现追思,段首不宜处理得激动悲怆,演奏尽量平缓客观。336小节处是此段的第二层,在情绪上有一些递进,为尾声的到来作铺垫。346小节到曲终是乐曲的尾声,用多音摇指和连续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最后几个刚劲有力的和弦速度依次递减,预示着无尽的遗憾。乐曲换调再现了主题的旋律材料,哀婉平缓的曲调寄托着后人对英雄的无限追思和深深缅怀。
社会评价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成功,在于民族音乐素材的筛选上,作曲家选择了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曲调及人物形象,使国人欣赏起来毫无文化障碍;在结构与情感的契合上,二者极其紧密地融合,并且富有逻辑,结构辅助了音乐对于复杂情感的表达,而情感层次的转变也突显了作品结构的合理性。而且,从创作本质上来看,作曲家非常注重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来推动“古曲”的发展,使其具有时代精神,井且能够与当下的世界音乐顺流“交流”,使即便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并不了解的西方人也能够接受其音乐本身,《临安遗恨》不仅是古筝音乐文献中的精品,同时也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宝贵文献,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加强了两方音乐文化对话与合作,对民族音乐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林吉良,作曲家,阮教育家,现任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外聘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阮专业委员会荣誉长、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1942年2月26日出生于辽宁大连。1960年入大连歌舞团从事演奏工作。林吉良是中国当代阮乐器的主要开创人之一,在阮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扩宽了它的天地,增添了它的魅力,使阮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沈阳、上海、西安、以及在北京的几所音乐学院培养输送了大批颇具影响的阮专业人才。
何占豪,音乐家,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33年出身于浙江诸暨,幼时热爱音乐,后考入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8年其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其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风格,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被誉为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