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筝教材的编写
佚名 网络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乐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它拥有独具魅力的音色,雅俗共赏的乐曲,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筝人员从幼儿至老年,各个年龄段都有,其影响力和普及面之深广,是其他民乐不可比拟的。随着学筝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古筝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其中不乏有许多好教材。但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古筝教学实践,感觉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幼儿教材的编写。幼儿学筝的教材首先要从兴趣的引导出发,指法要从最基础开始,适当标注手型的图解,给幼儿以正确的第一视觉印象,同时将基本乐理知识融入到教材之中。分析以往的教材,大都是从大指托或食指抹作为开首练习,笔者认为幼儿教学首先要从空弹,放松手型训练开始,让手型放松后,再在琴上进行练习基本指法。很多学生没先练习空弹,就直接在古筝上弹奏,往往会手型偏紧,弹奏音质不好,快板速度上不去。又如摇指练习是难度较大的指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在幼儿完成了托、抹、勾三个指法后,即开始教摇指,待教材中要用到摇指时,学生已练了一段时间了,能够将摇指运用到乐曲中。因此,摇指的训练应安排在教材前面一些,不要等到演奏乐曲要用到时,火烧眉毛找水源,再去练摇指。那时,顾此失彼,摇指手紧,发音僵硬,影响乐曲演奏效果。
幼儿古筝教材应体现出“玩中学”的幼儿特性,教材应更加简单化、趣味化。每首练习曲最好配上相应的插图和取一个好听的曲名,让幼儿激发起学筝的兴趣。还可以改编一些优秀幼儿歌曲为古筝曲,这样做一定会深受幼儿喜欢。他们喜欢一边弹,一边唱,以提高练习的乐趣。再者,建议在编写幼儿教材时,应考虑到幼儿的手指力量较小,尽量少出现上、下滑音或按音的演奏,演奏方法他们能掌握,但往往上、下滑音、音按不到位,时间久了,会影响他们对音准的判断力。幼儿开始学筝兴致很高,但数月至一年后,往往兴趣会下降,有的甚至不愿再学古筝。遇到此类情况,作为教师,不应该严厉责备,而应态度和蔼可亲,言语循循善诱,使其重新萌发古筝弹奏兴趣。建议在幼儿教材上开辟一块属于他们的荣誉榜,如上课表现好,就可以贴上一张漂亮的粘纸或五角星,这一小小的举措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学筝的热情。笔者注意到,教师运用形象化教学对幼儿学习古筝的效果很好。教学中,将练习指法抹托五声音阶上行、下行时,比作上下楼梯,可组织两人比赛,比谁又稳、又快、又好听;练习“八分音符”弹奏,要像时钟响起“滴答、滴答”,不快不慢,又稳又准才好;练习“十六分音符”,好象打机枪声连续不断“哒哒哒哒”;弹奏附点音符,节奏快慢就像汽车喇叭声“啼啼——”,他们便很快地学会演奏。这些方法都可以写进教材中,也更加充满童趣一些。
二、青少年教材的编写。青少年学习古筝的自觉性较幼儿来讲要好些,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业负担的加重,怎样让他们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学习古筝呢?按照这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如果每一首乐曲的下方配上乐曲介绍分析和演奏中注意的事项,同时配上一首乐曲中要出现的新指法或节奏的练习曲,就会增强她们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演奏的乐曲会更加到位。从乐曲的学习和演奏中开拓思维,锻炼大脑,在筝曲中享受音乐艺术。同时,可以改编一些流行歌曲,边弹边唱,缓解学习压力,而不是为了演奏而演奏。通过动手动脑动嘴,调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实实在在地掌握古筝的演奏精髓,锻炼思维方式的多元性。
三、中老年教材的编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了学筝的行列,他们想法很简单,认为古筝好听,能够让他们生活充实,静下心来。成年人自觉性强,但手的灵活度不够,手型偏紧是通病。如何让这一群体也在古筝中找到乐趣呢?首先教材中曲目的选择很重要。他们学筝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可以选择一些速度较慢的,指法旋律较为简单的传统曲目;选择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族、红色歌曲以及流行歌曲改编而成的古筝曲或古筝弹唱曲,作为中老年古筝教材内容。让他们灵活双手,活动大脑,自娱自乐,更能使上班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并能防止老年痴呆,增强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应当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编写不同的古筝教材,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筝对象,提升古筝教材的品量。
此外,教材中的记谱法也有待进一步规范。筝乐流派众多,技法丰富,实为“乐中筝”发展之大幸。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给记谱法带来重重困难。过多的强调地方性、传统性,忽视普及性、统一性,造成记谱法上的主观臆造,对筝乐的教学与传播有百害而无一利,使教学产生混乱。笔者建议可由一家权威机构牵头,组织一些专家成立编写小组,确定一批乐曲,统一指法符号,让古筝老师都能切实地按规范教材去教,以避免误传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