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弹奏李斯特练习曲,却弹不好一首莫扎特?
佚名 网络周广仁谈“技术与技巧
技术和技巧在钢琴演奏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技术是一种技能,包括从机械性能的角度训练手指独立性、灵敏度、速度、力度等。
▲技巧不同于技能,它和智力有关,包括脑力方面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体力方面的学习。
技巧的含义包括节奏、拍子、分句、力度、重音、速度伸缩性、触键、踏板等。
技巧是表现音乐所需要的全部手段,是演奏者对自己全身的弹奏“机器”,包括人脑对手指、手掌、手臂、肩、足等各个身体部位的控制和对键盘的完全控制。
它不仅包括像一般人所认为的快速和辉煌的演奏,而且还包括完美、准确的音乐表现。
技巧上的缺陷常常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声音缺乏控制,没有层次,错误的分句,随意的重音和不整齐的演奏。
我们的学生常常会比较熟练地弹一首李斯特超技练习曲,却弹不好一首莫扎特奏鸣曲。
问题就出在手底下缺乏对每一个音的控制和对古典风格的掌握。他们所追求的只是速度和力度,并且片面地认为这就是技巧。
对键盘的全面控制关键在于触键。
要使每一个手指非常有意识地触键,必须要让手指与键盘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意识到手指卜键时的速度、力度及离键的时间。
好的演奏家都采用贴键的弹奏方法,对声音有高度的控制,但这种训练目前在我们的钢琴教学中被忽视了。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采用高抬指的训练方法,强调手指弹奏的颗粒性,追求速度,却缺少连奏和歌唱性的训练。
通过高抬指训练的学生,弹任何一种作品都习惯于用高抬抬的方法,结果连一段优美的旋律都连不起来。
外国钢琴家来给我们上课,经常提出这个问题:
“你为什么把手指抬得那么高?”
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我们这种单一的训练方法有没有问题高抬指的训练方法到底起什么作用?
为了把手指的第三关节活动开,作为一种基本训练,在某一个阶段也许有用,但它更多的时候是表现音乐的障碍。
对这个问题,许多钢琴老师都征求过我的意见。
我想,弹琴和走路一样,我们走路不能不抬脚,问题是要抬到什么程度过分地强调高抬指,没有必要,这还是受旧的手指学派影响的结果,且即便是抬手指,也不能造成手臂的紧张。
我们学得比较多的是德国古典和浪漫派的作品,过去所受的训练也更多适应于弹奏古典作品。
一旦进人浪漫派风格,学生在发声和弹法方面就遇到新课题,高抬指的基础训练就开始不适应了,而我们对法国印象派音乐作品学习得更晚。
法国印象派风格有其独特的声音要求,在音色和力度层次方面极为细腻和讲究与之相伴的是他们独特的演奏风格和触键方法这种既轻盈又柔和的触键对我们又是新课题。
贴键弹奏是最准确、最好听、最省力的弹奏方法。
即便是弹和弦,甚至于是弹一些远距离的大跳,用从键盘上抓起来的方法也比从上面掉下去的方法能更好地控制触键,也更准确、更好听。
在音阶技术训练方面最难的课题不是速度和力度而是匀度练音阶时的注意力应放在弹得匀上,弹得有乐感上,这样练出的技巧才有用。
练音阶最好是分手练,便于仔细倾听每一个音与音之间的连接。
但在我们的教学中,练音阶只是为了练手指的灵活性,我最受不了的是听学生用高抬指的方法敲音阶。
许多大音乐家都用慢速练习音阶的连奏。
有人问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你为什么要慢练?”
他回答:“两个音之间的连接是最难的。”
作为技术的基础,我相信用各种基本练习,如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八度、双音、颤音练习等,因为基本练习课题集中,短小精干,练习的时候脑子可集中想一个问题,反复练习成习惯。
这些技术会出现在各种乐曲中,有了技术上的准备,弹曲子时可多考虑音乐表现。
熟练地掌握24个大小调的音阶非常重要。
很多学生不爱练音阶,但如果老师通过音阶练习每周都提出不同的触键、力度或节奏上的要求,学生慢慢地就会明白训练的意义并感兴趣。
有一位德国教授来讲学时,要求我们的学生练音阶用不同的力度和弹渐强和渐弱,仔细倾听每两个音之间的声音。还有,弹一个四个音的和弦时,每次突出不同的声部。
这种训练对演奏乐曲有用。
所以,技术训练不仅仅是手指灵活性的训练,而是训练对手指高度的控制能力。
技术训练要循序渐进,应采取缓慢、有系统、有规律的练习,而且内容应该多样化。
过去,我学琴的时候,基本停留在手指技术方面,八度、和弦。浪漫派的大位置技术接触得少,太保守。
现在的孩子们很厉害,他们从小就接触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手的适应性较强,但要注意方法。
因为当他们的手指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的时候,一双小手去弹大位置,很容易因过度紧张而伤手。
所以在作全面技术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技术训练还必须思想集中,带着要求练习才有效。
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思想集中的练习一小时,比思想涣散,体力疲倦,懒懒散散地练习四小时有用。
有人一面弹基本练习一面看小说,我怀疑他究竟能在技术上提高多少。
进行技术训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认为,在初级阶段,量的积累是必要的,可多弹一点练习曲或带有一定技术课题的乐曲。
但到了深程度的时候,要强调质的问题,可结合学习音乐表现的各种作品来提高技术,使学生懂得技术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
现在我们很多业余学琴的孩子,同程度的乐曲弹得太少,技术和音乐理解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便急于拔程度,结果是越学越吃力,学钢琴的兴趣受到挫伤,甚至产生恐惧感,最终学不下去了。
这是教学上的失败。我小时候弹了许多练习曲,可以说都是一本一本弹的,占了我整个学琴过程的1/3的时间。
现在想想,我通过那么多练习曲学到了什么?
它们确实给我打了扎实的手指基础,但反问一下,有没有必要弹那么多练习曲呢?
花一半的时间和力量在学习更有价值的钢琴文献上不是更好吗?
结合乐曲需要来提高演奏技巧所包含的内容可多了。
就拿速度问题来说,要在一首乐曲中始终保持统一速度就不容易,学生无意识地会赶或拖,用节拍机一对照才意识到自己在什么地方快了或慢了。
节奏的准确性也常经不起严格检查;有没有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去做细致的力度变化?
做和不做,在技术上是两种不同的要求。
掌握两只手的平衡,处理旋律和伴奏的关系,这都属于技巧的范围。
分句问题是属于音乐的文法问题。
我们弹钢琴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常不重视,分句意识不如唱歌的人那么强,更不用说对旋律的语气的刻画,但这些都必须让学生明白,因为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通过声音表达的语言。
踏板问题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很多老师不会教踏板的运用。
其实踏板是一门很讲究的艺术,踏板的运用不但是技术问题,还包括对音乐的理解、风格和趣味问题。
总而言之,我想说明的是,钢琴演奏技巧包括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手指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