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打五份工终将儿子培养成钢琴家!
佚名 网络概要
某期的《朗读者》中,“博士钢琴家”吴纯的生活经历和学琴经历,让董卿老师在两个半小时的节目录制中,三次哭花了妆。
这个被欧洲媒体誉为“闪耀在欧洲的中国钢琴之星”的年轻人,在单亲妈妈的不懈培养下最终不负众望,其成功的背后是妈妈打五份工无怨无悔的付出。
正文
一个既不懂音乐,又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单亲妈妈,多少年来凭着一腔热血和深厚的母爱,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儿子吴纯培养成影响国际乐坛的青年钢琴家。
1 “博士钢琴家”的辉煌时刻
Raphael ,Since 1869 Italy
与众多琴童开始练琴的年纪相似,吴纯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小时候的他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比赛,而成绩也都在前三名。1998年,16岁的他在参加比赛时受到卡琳娜▪波波娃教授的青睐,被邀请前往乌克兰国立敖德萨音乐学院深造。2003年后,他开始在俄罗斯、波兰、土耳其、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大学和音乐厅舞台上演奏,每一次演奏,都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撼和惊喜。
2 生活艰苦也不放弃
Raphael ,Since 1869 Italy
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其中的“苦味”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尝试的,但却是无法避免的味道。每个人无论身份如何、财富多少,都要品尝苦涩的味道,这里面也包括被上天垂帘的钢琴天才。
1982年出生的吴纯,在九岁那年被父亲抛弃,随母亲长大。为了维持他的钢琴梦想和家庭生计,当时在华中理工大学某学院当技工的吴母需要同时打五份工。很长一段时间里,母子俩一天的生活费都被严格控制在10元人民币以内。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吴妈妈还是一直支持吴纯去参加钢琴比赛,无论是获奖或者失利,吴妈妈永远都在身后默默支持他。1995年吴纯面临上华工附中还是上专门的音乐学校的抉择,由于拿不出35000的学费,最后去了有奖学金的一所音乐民办学校。他说:能学钢琴,主要是背后妈妈的坚持,她当时总说一句话,“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相信妈妈。”
3 背后无言的支持
Raphael ,Since 1869 Italy
16岁的时候,吴纯前往乌克兰深造,带走了家里唯一的三千美金,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母子二人一个在国内打五六份工,一个在国外打四五份工,目的就是为了让吴纯能完成钢琴学业。一个人在国外,生活条件又艰苦,难的时候都是靠钢琴熬过来的。他说:“我没有资格累啊,更不可能放弃。只要想想我身后在国内的母亲,怎么可能(松懈)呢?”成长路上的坎坷和拼尽所有才能得到的钢琴,对于吴纯来说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自我坚毅的完成,更是面对问题和挫折时候能从容沉着的底气。因为无论发生怎样难过的事情,只要想想那几年的不易,他就有更多的勇气去应对。
这样的生活经历和学琴经历,是吴纯在参加《朗读者》时说出来的,那次的节目播放出来的时间是12分钟,而背后却录制了两个半小时,因为这样艰苦的生活让董卿老师三次哭花了妆。
4 为梦想,脚踏实地
Raphael ,Since 1869 Italy
学琴都会遇到厌倦的时候,没有多少小孩子是主动愿意学琴的。吴纯小时候不想学琴想去玩,妈妈就跟他“约法三章”,必须把琴练好,那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玩会儿,看看动画片吃点饼干。如果琴没练好,一切免谈。后面就不用了,为什么呢?上了小学吴纯当了音乐课代表,可以给同学们伴奏了,那个时候他觉得他跟别人不一样了。等到他可以拿奖,给合唱队伴奏的时候,钢琴这件事给他带来的是掌声、荣誉、优越感。再大一点他甚至可以做家教、通过比赛拿奖金为家里减轻负担……所以兴趣是什么?习惯了就是兴趣,有了成就感就是兴趣。
钢琴像是吴纯与妈妈之间的亲情代表,更像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纽带和联系。拉近着两人之间的距离,让她们之间虽隔着千山万水却依然心在比邻,让她们都为了同一个钢琴梦想而努力坚持。
有一次吴纯被选送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钢琴曲目比赛”的决赛时,由于临场发挥不好,吴纯没有取得名次。当妈妈知道这个情况后,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首先想到儿子失利后的感受,想到此刻儿子最需要妈妈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没钱打车的妈妈决定步行50公里去机场接儿子。比赛失利是最难也是最容易放弃的时候,这个时候能不能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
附言
产生一位在国际钢琴舞台上初出茅庐的“天才”需要什么条件?有人说,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开始的音乐氛围,厚实的经济基础,或许还不够。但吴纯,这位曾经多次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天才”却什么都没有。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很多磨难和“心坎”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迈过去,而这股力量之源,就是身边最亲的人,就是父母。
每天进步一点点,把自己的路走好,把一天天的进步做到,再苦再难,梦就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