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音乐会&巴赫十二平均律
佚名 网络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国作曲家、音乐之父
1685-1750
代表作品
《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演奏者:魏至科
巴赫平均律问世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上,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作为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杰出的创作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为后人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赫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500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钢琴音乐创作的顶峰之作。这部作品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给音乐艺术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
1671年德国维克迈斯特发明了一种新的调音法,把八度之中的音平均分成十二个音,使各个半音程之间比例保持绝对平均,这就是“平均律”。但“平均律”提出后三十年,并没有在实际上运用。
巴赫
巴赫为了证明平均律是可行的,使用了十二个不同的大、小调,并在各调上各写了一组曲子。于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诞生了。并且这套曲集的诞生,不仅证实了自由调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调性之间能够自由转调,而且很随意,很自由,很方便,并且在形式、风格上也显得多彩多样。《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为了推进平均律的使用和证明平均律在音乐上的使用价值而写的。
演奏技法
在对十二平均律的弹奏时应明确什么是复调音乐,并且它的难点在于左右手的协调与各声部间的配合,以及各声部间音色的处理,这也正是演奏技巧所在。那么如何整体把握作品,是要从人文背景上理解巴洛克精神。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高涨的宗教唤醒了文艺复兴之前的哥特风格,这种风格并不追求平衡,无论在建筑中,音乐中都表现了一种动力感,另一方面,对理性崇尚以概况的,推理的,逻辑的秩序感为追求,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巴洛克风格的实质。
以演奏风格上表明自己的审美观念,在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可以在把层次弹清楚的前提下投入情感。从形式上进行分析,不能随感觉去处理音乐的强弱快慢,而是必须把细节的表现置于乐曲的规模感、体裁感、层次感以及和声感的统筹下加以考虑。
演奏方式
大部分巴赫的作品演奏时的速度不要太快,把并排前进的乐句辨认清楚,如果速度过快,就会使人听起来只觉得一阵混乱。为了使乐句听起来存有一种灵活的柔软性,并且能欣赏到巴赫音乐中的生命,那么就需要注意分节。
演奏巴赫的作品该用怎样的音色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曾有不少学者提出巴赫是为什么乐器写作的前奏曲与赋格的疑问,有人认为是为大键琴写作的;有人认为是为古钢琴写作的;甚至也有人认为前奏曲是为大键琴而赋格是为古钢琴写作的,而事实上巴赫写作时手边什么琴也没有,因为无论什么琴在当时都是很昂贵的。
在巴赫的作品中,乐句中的重音并不是规则的,是和小节线自然的重音合二为一。也就是说,重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节奏的律动并列进行,并且具有自由性,这就是复调音乐最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