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诗歌简介
佚名 网络自1937年在法兰克福首演到今天,《布兰诗歌》已成为古典音乐中的流行曲,几乎无人不晓了。哪怕不停古典音乐的人也常能在影视,广播等媒体中领略其一二。描述中国足球命运的纪录片把它作为插曲,影片《天生杀人狂》把它当作配乐,拳王霍利菲尔德把它作为出场曲,连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都曾斥巨资想买其版权,可见此作品的流行程度。究竟它魅力和在?可听性恐怕是首要的一点,但旋律之美并不是一部好作品的本质。作品能打动人,源自作品与人的心灵的相通,相通的途径阻碍越少,越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表达愈具本质性、单纯性,效果也就愈直接和强烈。”这是奥尔夫的原话也就是他的艺术观。

十三世纪是什么概念?那是人类慢慢夏夜走向黎明前最黑暗之时。古老、神秘、阴暗的修道院中,灯火忽明忽暗,一群人醉步蹒跚,正寻欢作乐。他们的身份是僧侣,是修士,是神学学生,是流浪汉,但他们更是酒狂和情痴,他们是天界边缘的沉思者,是禁欲主义里的纵欲者。他们藐视宗教,蔑视“神圣”,更无视清规戒律。他们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以最辛辣最无情的方式揭去“宗教”伪善的面纱。他们以近乎打油诗的方式留下的文字揭示直抒胸臆,毫不掩饰之作,可谓痛快淋漓。当然,他们的反抗是自发的,也是消极的,所以这种精神上的抗争最终便指向了肉体的层面,他们对世俗的反叛最终也是返回到世俗,所以他们也消沉,也哀叹,也怨天尤人。但他们毕竟爱过恨过,笑过骂过,那种“打碗酒大块肉,还有美丽的姑娘坐在膝上”的生活,那股放荡不羁,豪迈洒脱的气质却深深感染了人们,常使人思绪激荡,内心翻腾。而另一角度,借用今天的说法,他们就是当时的:“新新人类”,至“酷”一族,想来确是有趣。对于今天许多畏首畏尾,怯于强权,既不敢怒更不敢言的国人,这部作品是否会对他们有些启示呢?
其实原始版的布兰诗歌不论在配器或是演唱上都相当简单,不过当卡尔沃夫看到这些歌词后,脑中出现的音乐却是由配有庞大打击乐器组(含两台钢琴)管弦乐、合唱团、少年合唱团、女高音、假声男高音和男中音组合起来的巨大合唱曲。全曲除了由《命运,世界的女神》开始与结束外,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春天》,讲述春天来临,男女纵情狂欢的情节。第二段是《在小酒馆中》,男高音和男中音在这里有吃重的演出。第三部份是《爱的庭园》,说的是男女情爱。当初这些歌并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原因是写得太露骨粗俗了。但是这些歌词由沃夫配上新的旋律,保留的中古世纪的情调、加入现代音乐的精神,反而呈现出粗犷又细腻、复古又现代、单纯又繁复的风貌,使得这首曲子有着难以言寓的神秘气息。听习惯古典音乐的人,刚开始听直这首曲子会非常不习惯,因为古典音乐中特有的对位旋律与和声伴奏在这首曲子中都消失了。但是多听几次,就能品尝出这首曲子特殊的味道。提到到布兰诗歌,许多人都会连想到节奏强烈的合唱曲,但是中也有许多旋律优美的片段,如由女高音演唱的In trutina、男中音演唱的Dies, nox et omnia等。另外,听这首曲子一定要大声,不是放开音响就是戴上耳机,保证会听得起鸡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