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中国钢琴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qiyuexuexi.com 器乐学习网一百年多年前,钢琴开始进入中国,
那时对于很多人来说
钢琴还是遥不可及的稀罕物件。
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学习和演奏钢琴。
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
新中国成立后,
依靠中国教育家、钢琴家的支持,
中国钢琴教育逐步发展。
如今的中国有多位享誉国际的
钢琴弹奏家和作曲家,
他们创作的经典钢琴作品广泛流传,
经历时间的洗礼,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在延安成立了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名:鲁迅艺术文学院,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鲁迅艺术文学院院搬迁到沈阳。50年代初,那时的东北想找到一架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找到教授钢琴的老师。当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工作的李劫夫,改制创办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刘宁:
咱的老院长李劫夫就亲自去上海,据说当时去上海得两个礼拜,车也不太通,他就穿个八路军的大衣,戴个棉帽子,上海这些钢琴家就逗咱这老院长,说你们那有抽水马桶吗,院长有点愣,不知道什么是抽水马桶。后来有人专门带他看什么是抽水马桶,他才知道。
李劫夫第一次去上海无功而返,回到沈阳后他意识到要请到好的钢琴老师一定要改善学校的环境,他带领大伙儿大干一场,建起了一栋专家楼,里面还配上了抽水马桶。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期,东北鲁艺曾暂时移址哈尔滨办学。李劫夫发现在哈尔滨有很多俄罗斯人和日本人留下的钢琴,质量上乘,他毫不犹豫买下这些钢琴,这对于仍在起步阶段的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钢琴教育家谢耿:
1952年朝鲜战争主要战役已经结束了,所以学校就从哈尔滨就往沈阳搬。差不多有将近一百台钢琴。那么这些钢琴都是由学生们打包,学生们把它们从哈尔滨运到了沈阳。
从延安到东北,沈阳音乐学院坚持发扬民族音乐的光荣传统,将一支支民族歌曲与钢琴融合,创造出美好动听的旋律,为祖国的钢琴艺术贡献力量。
早于东北沈阳,1927年的上海,由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共同创立“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
音乐学家杨燕迪:
上海音乐学院它最早时是从国立音乐学院开始的,1927年建校以后就有了钢琴科,我们的第一任钢琴鼻祖就是查哈罗夫,从他到手下培养了大量的钢琴人才。
俄国钢琴专家查哈罗夫1929年来到上海音专,为当时的上海音专带来规范的钢琴教育,培养出了丁善德、易开基、李翠贞等钢琴人才。
1934年,15岁的吴乐懿考入了当年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毕业后于1949年前往法国留学并开始了钢琴职业生涯,蜚声海外。1954年,她被四处奔走寻找钢琴教师的贺绿汀所关注,在贺绿汀一封封充满热情的信函的感召下,吴乐懿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主任。
吴乐懿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杨韵琳:
5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音乐学院的领导给钢琴系建立了以四个教授领衔的教研组。那时钢琴系有四个名教授,吴乐懿先生是其中之一。
从查哈罗夫到吴乐懿,上海音乐学院延续了优秀的钢琴教学法,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其中有几位位列当时的钢琴“六大圣手”。
“六圣手”中的几人练琴
鲍惠荞是钢琴“六圣手”之一,她成长于50年代的中央音乐学院。
1953年的夏天,13岁的鲍惠荞已经学琴4年,听闻朋友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入学考试的消息后,她急忙赶到当时的考点东棉花胡同。
鲍惠荞:
我就跟老师说,我也想考,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消息。那时候我人长得很小的,瘦瘦小小的,老师可能觉得我是自己去的,也没有什么家长陪同,就同意我第二天早上来考。然后上午去考,下午就给我家打电话说考上了。
入学时的鲍惠荞成为了少年班的插班生,这届是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第一届招生。那时刚刚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被视为最高音乐学府,它汇集了当时来自海内外众多优秀教师,他们齐聚中央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钢琴人才。鲍惠荞的同学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演奏家的刘诗昆和作曲家储望华。
鲍惠荞
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
中央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了众多闻名海内外的钢琴家、教育家。几个学院分别发挥自己的特色,为祖国培养钢琴人才。这些人受到了最优秀的教育,成为那个时代里顶尖的钢琴家,演奏了无数经典的乐章。
华彩乐章
02
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科学》杂志里刊印了一篇钢琴乐章。这首钢琴乐章是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这样一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乐曲标志着中国钢琴曲的诞生。
此后的20年,中国社会饱经动荡。1934年,热爱中国传统音乐的俄国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到中国,希望能寻找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由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脱颖而出,它悠扬欢快的旋律,仿佛是两位牧童在骑牛吹笛,欢乐自在。
齐尔品
贺绿汀在亭子间里面住得很艰苦,上海的亭子间就是很热很艰苦,挥汗如雨,在那里创作这些钢琴作品。
钢琴教育家鲍蕙荞
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中国田间小调《牧童短笛》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成为第一首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成功让人们关注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多的人开始加入进来。
1962年,钢琴家刘诗昆在一次香港的演出中,即兴弹奏了一首钢琴曲,灵感来源于1945年的经典歌剧《白毛女》,刘诗昆把它称为《白毛女即兴曲》。这首作品的成功演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1964年大年三十,刘诗昆被安排到中南海丰泽园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几位领导演奏钢琴,他弹奏了《白毛女即兴曲》和《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结束,刘诗昆被叫到了毛泽东主席身边。
刘诗昆
毛主席说,他们都说外国曲子不好,但是你刚才弹的那首外国曲子就很好,我们要有借鉴,有批判。他说当然我们要创作自己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这体现了毛主席一贯的文艺思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刘诗昆
那时的中国,艺术走入群众的呼声强烈,中国钢琴家们开始把钢琴搬下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