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阿尔坎 Charles-Valentin Alkan)简介
佚名 网络夏尔-瓦朗坦·阿尔坎(法语:Charles-Valentin Alkan,1813年11月30日-1888年3月29日,又译阿尔康),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钢琴家。
生平
阿尔坎出生在犹太人家庭,父亲经营一个音乐学校。他是一名音乐天才,6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6岁毕业后就留校教授视唱练耳。不久后他结识了肖邦,1838年与肖邦合开音乐会,一举成名,但次年由于个人原因又退出舞台,1844年才复出。1853年后又退隐,独自作曲并研究宗教。1873年再次复出,并指导了一些学生。1888年3月29日,阿尔坎在家中去世。原本人们传说他是在寻找一本犹太教著作时被倒塌的书堆砸死,但目前有新证据显示,他很可能是被一个衣帽架砸死的。阿尔坎一生未婚,深居简出,后人对他的生平和思想了解甚少,这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个神秘人物。
经历
1813年11月30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由阿什肯那基(Ashkenazic, 中欧地名)移居法国的犹太人,在巴黎的布兰克斯-孟图克斯大道(Blancs-Manteaux)经营一所预备学校。他在音乐方面的教学十分成功,曾有人将该校比喻为入音乐学院的预备校。父亲名为阿尔坎·摩尔汉吉(Alkan Morhange),共生六名子女,阿尔坎排行老二,上有姊姊赛莉丝特(Celeste),下有四个弟弟。他们皆以父亲的名字当姓,原因不详。阿尔坎姊弟自小即显露音乐天份。阿尔坎本人为天才儿童型人物。他6岁进入巴黎音乐院;8岁得“视唱”第一奖;9岁时凯鲁比尼(Cherubini)曾经赞誉其为同龄孩子中最闪亮的一位;10岁得“钢琴”第一奖;12岁得“和声”第一奖;20岁得“管风琴”第一奖;16岁至23岁在音乐院教授“视唱”Solfege 课程。他曾经教导过法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娜娣亚·布兰洁的父亲。阿尔坎的姊姊赛莉丝特11岁时也得到视唱第一奖,阿尔坎的三位弟弟共拿下八项音乐院的第一奖和一个罗马大赛的第二奖。第三个弟弟拿破仑·阿尔坎终生任教於巴黎音乐院。阿尔坎在孩童时期即享有声誉,时常受邀在莫丝科瓦公主(The Princesse de la Moskova)的宫中演奏。
他在音乐院的钢琴老师是约瑟夫·席默曼(P.J. Zimmermann)。席默曼对年轻的阿尔坎爱护备至,除了细心教导,聘他为教学助理,并引领阿尔坎进入巴黎文化社交圈。在那里阿尔坎认识了雨果、乔治桑、李斯特、肖邦、大仲马、小仲马等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肖邦与阿尔坎相处融洽,两人相知相惜。阿尔坎极为欣赏及崇拜肖邦,二人成为密友和邻居,住所靠近奥尔良(d'Orleans)广场,他们时常互换学生并同台演出。
1838年,阿尔坎和肖邦合开一场音乐会,该年阿尔坎的声誉大振,但是他对名声感到害怕;翌年1939年便从舞台消失,至1844年才出现。阿尔坎的性格里有著极不协调的矛盾:一面他是天才型的演奏者,另一面他却厌恶演出;一面他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另一面他却厌世,容易对人感到失望;一面他对社会改革运动有兴趣,另一面却又支持拿破仑三世。他极端矛盾的性格,使他犹如置身於一条绳子的两端,不是这端,便是那端。
1844年,阿尔坎努力克服性格上的不协和,重新出现於舞台时,连续弹奏两场演奏会。肖邦和李斯特皆出现於观众席上,朵替克(D'Ortigue)称他的演奏“坚实有力,华丽且简洁严谨”。1845年,他在艾拉厅(Salle Erard)又弹奏两场,深获好评,乐界皆视他为当时主要的顶尖钢琴家。
1848年,他的老师席默曼去世,原本寄望阿尔坎接替他在巴黎音乐院的教职,然而音乐院的主事者奥伯对阿尔坎敏感多刺的个性产生疑虑,最后将教职交给阿尔坎早年的学生马蒙泰尔(Marmontel)。这个打击使阿尔坎方伸出的触角又收了回去。此时法国因革命后的不安持续升高,许多音乐人士相继离开巴黎,肖邦在1849年去世,人事全非使阿尔坎对人生感到沮丧。1853年,他再度现身舞台,演奏两场内容大多以古典乐派及怀旧音乐为主的独奏会,随即又消失无踪。直至1873年,阔别二十年后,阿尔坎才回到音乐厅的演奏台上。漫长的二十年间,他除了作曲,并专研圣经和犹太教经典。
1873年,阿尔坎已六十岁。人生至此,犹如平静的大海内里的翻腾,不再显明於外。自该年起,他每年都在艾拉音乐厅或普雷耶尔音乐厅举行六场演奏会。他的曲目十分广泛,将各时期的作曲家以年代排列,把他们的钢琴作品做系列性演奏。他广传贝多芬后期及舒伯特的钢琴音乐,这在十九世纪后期是一件很稀罕的事,因为当时的音乐家皆疯狂热衷於浪漫乐派渲染夸张的音乐表达。
1880年后,他每周两次出现在艾拉音乐厅,并於每日午后指导学生。1888年3月29日,传说他在寻找一本犹太教经典时,被倒塌下来的书架压倒,不幸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五岁。1888年4月1日葬於巴黎的蒙马特墓园。
阿尔坎一生行事隐密,外人对其所知不多,官方纪录亦然。一生未婚,却有一位私生子名叫艾力-米利恩·狄拉伯(Elie-Miriam Delaborde)。狄拉伯是他的学生,后任教於巴黎音乐院。他的穿著保守简朴,犹如清教徒。深居简出的他,不喜欢与人交际,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常疑虑自己的健康有问题。
音乐
阿尔坎是19世纪重要的钢琴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数量很多,风格各异,有只有十几小节的小品,也有长达四五十分钟的独奏协奏曲、交响曲。他的作品在调式和节奏运用上十分大胆,作品开头与结尾常常落在不同的调上,节奏变化多端,往往不规则。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常常模仿自然界的音响,描绘作曲家独特的心境。阿尔坎的音乐极大地开拓了钢琴音乐发展的道路,拓宽了钢琴音乐的范围,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其历史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代表作有大提琴奏鸣曲,钢琴独奏《大奏鸣曲》《12首大调练习曲》《12首小调练习曲》。
作品特色
和肖邦一样,阿尔坎的音乐大部分是为钢琴而作,可能因为他性格上的“极端”所致。阿尔坎的音乐呈现长短差距极大,创作时期即不均衡的现象。许多作品长度不超过十二小节,而有的作品却需要半小时才能奏完。
他的创作可分四个大时期来看:
一. 1828-1840
二. 1844-1850
三. 1856-1861
四. 1870-1873
每个时期之间都有几年是真空期,尤其以1862年至1870年间虚置最久。而最好的创作是于1847年至1861年间。阿尔坎的第一号作品作于1828年,是一首钢琴变奏曲。1837年以前他的作品皆为变奏曲。1837年后,他开始崭露头角,作品逐渐加入了即兴曲、谐谑曲、幻想曲、舞曲、练习曲、奏鸣曲、赋格、前奏曲、托卡塔、协奏曲、四手联弹等各类浪漫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流行的格式。除了钢琴作品,他还有少量的歌曲、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第一首交响曲作于1844年,乐谱已遗失。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几乎都与钢琴有关。其中有两首是为钢琴写作的室内协奏曲,一首为小提琴和钢琴写作的二重协奏曲,一首是钢琴三重奏曲,一首为小提琴和钢琴创作的奏鸣曲。
1870年之后,可能与他的宗教信仰有关,作品偏向为踏板钢琴创作,谓之“为三只手创作的钢琴作品”。那些作品亦可在管风琴上演奏。阿尔坎是一位深具个人原创力的音乐家,他景仰巴赫、贝多芬,也崇拜肖邦等各时代的大师。由吸收、融合到创作,他的音乐拥有其个人的音乐语言,在音乐的表现上给予后人许多新的启发。他像一位先知,预告了未来创作的走向。十九世纪后半叶是一个无限发展新音响的时代,作曲家们无不努力地让乐器发出惊人的声音。阿尔坎在钢琴技巧的拓展上有其正面的贡献,故其成就并不亚於李斯特。他的音乐要求演奏者具备高度的技巧、力度和表达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1847年的《二十五首前奏曲》Op.31、1848年的《大奏鸣曲“人生四个阶段”》Op.33 和《十二首大调练习曲》Op.35、1857年的《十二首小调练习曲》Op.39、1861年的《钢琴小奏鸣曲》Op.61 及《四十八首素描》Op.63 。
阿尔坎无论在曲式或调性的架构上,皆有他个人的见解,不落俗套,大型音乐时常开始与结束的调性不一致。在作品中亦常见模仿的语言,如《贫民之圣灰永福》Op.45 模仿边鼓的效果,《两首小品》Op.60 模仿蟋蟀声,甚至有作品模仿火车声音。其节奏亦充满著不规则的手法,《即兴曲》Op.32 有五拍的乐曲,也有七拍的乐曲。这些似乎都预示了早期现代音乐的走向。《三首华丽练习曲》Op.76 是分别给左手、右手及双手写作的练习曲,亦给后代斯克里亚宾、拉威尔及戈多夫斯基为左手写作的音乐开创了一条崭新的路。
《十二首小调练习曲》Op.39 虽名为练习曲,其难度和长度却非练习曲的范畴。作品共分两册:上册有七首曲子,前三首分别为个性不同的单一练习曲,后四首则为标名“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与李斯特改编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等长,是用钢琴弹奏的交响曲,阿尔坎期望在钢琴上奏出整个管弦乐团的音响。第二册共五首,前三首为标名“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十分巨大,光是第一乐章弹奏起来便需要半小时,第三乐章是一首炫丽的波兰舞曲。第十二首是此套练习曲最为人熟知的音乐,标题为“伊索的飨宴”,是一首变奏曲。阿尔坎以他超人的钢琴技巧在音乐上展现了一座动物园,里面有狗、鱼、跳蚤和鸟。此曲似乎将前面十一首练习曲的技巧全部浓缩表达。
马蒙泰尔在回忆中提到: 当肖邦去世时,他最亲近的学生们曾推举阿尔坎是唯一能延续浪漫派大师“肖邦”钢琴音乐传统的作曲家。阿尔坎在世时极少公开演奏自己的作品,导致他生前与死后,世人对他的音乐创作一无所知。近几年法国和英国皆成立了“阿尔坎音乐协会”。2002年10月24日英国剑桥的费兹威廉学院和阿尔坎音乐协会联合举办“阿尔坎钢琴大赛”,参赛者以弹奏阿尔坎的作品为主。费兹威廉学院并设有“阿尔坎奖学金”。钢琴家自1991年后陆续有人录制他的音乐,如法国的马克-安德列·哈默林(Marc-Andre' Hamelin)录制阿尔坎《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大奏鸣曲》和《小奏鸣曲》。雷蒙·列文泰(Raymond Lewenthal)录制阿尔坎的钢琴音乐由BMG发行。朗纳·史密斯(Ronald Smith)为EMI录制《十二首小调练习曲》Op.39 和《大奏鸣曲》。此外,他的室内乐及其他钢琴作品亦有人录制。
阿尔坎,这位舒曼笔下“钢琴音乐的柏辽兹”在去世一个世纪后方才渐露光芒,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值得深入探讨。天才虽有其得天独厚的一面,其性格上却有软弱的一面。他们敏感的特质,一面使他们在音乐艺术上绽放异彩,一面却让他们处於不安的现实生活中。钢琴家霍洛维兹在演奏生涯中亦多次消失—复出於舞台,在炫丽的音乐背后是一颗备受煎熬的心。对自我完美的要求,让他们无法面对过度的演出与消耗,不愿向世俗推销自己的作品。他们需要净心,需要长时间自我审视。阿尔坎拥有创作的内在欲望,却不敢在真实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作品。高度的自我期许使他恐惧自我的音乐不够完美,天才们内在的自负与自卑,使阿尔坎至终在宗教信仰中求得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