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的百年情缘
佚名 网络谈起阿黑哥、说起撒尼人,我们都不禁地想起铮铮的大三弦,它成为了彝家男人的代号,因为它像火,有火一般的热烈。而在彝家撒尼汉子眼中还有一种弦乐,它的乐声不再强健,不再热烈。它就像酒,醇醇的乐音流淌出的是撒尼汉子别样的柔情;它又像风,娓娓带来的是撒尼汉子特有的蜜意。那是一种经过岁月历练窑藏的相濡以沫。这样的乐音来自于彝族特有的弓弦乐——三胡。三胡流行于云南石林、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它是当地民间舞蹈“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其形与中胡相似,琴体较大。一把高两米,重达28公斤的世界上最大的三胡,现在就保存在石林县月湖镇彝族老汉普照光手里。
三胡老人——普照光
三胡,这件传承自彝族先民的古老乐器,那悠悠的琴声穿越了数百年。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特殊的彝族乐器,在石林县委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我到石林县月湖镇探访了一位叫普照光的老人。
普照光是石林县著名的三胡老艺人,他不仅仅会拉三胡,而且世代制作三胡,他的三胡远销日本和欧洲等地。不仅如此,还听说普老制作了一把巨型三胡,除了他至今还没有人拉响过。下午两点,我们来到普老的家,一进门就被放满了半间屋子的大大小小的三胡吸引住了。普老在地里干活没回来。等待的时间,我们欣赏着各种三胡,却一直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巨型三胡。正在疑问中,一阵牛铃声传过,只见一位牵着牛绳,高卷裤脚,鞋子沾满泥泞的清瘦老者站在了我们面前。他就是今天的主角——普照光。
在普老爽朗的笑声和质朴的言语中,我们开始真正走进三胡。普老的家族世代都是三胡制作高手,“我今年60岁,像所有的撒尼人一样地喜爱着自己民族的乐器。对于三胡,我更加爱不释手,做三胡40年,没有停止过。现在,我的三儿子跟着我学做三胡,做得不错。从记事起,就看见爷爷在做三胡,后来是父亲,到后来就是自己……”童年回忆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每到生产队晚上开会的时候,就会和父母一同去,手里拿着父亲做给自己的三胡,一路走一路拉,一同去的小孩是那样地羡慕我……那时村里的孩子都是要先学会拉三弦,才能拉三胡,因为三胡比三弦要难学。”
三胡一直以来是以伴奏为主的乐器,没有形成太多的独立曲目,所以,三胡的曲子流传下来的只有百首。最传统的有《三胡情》和《阿诗玛跳起来,阿黑哥唱起来》等。三胡乐曲以快三和慢三节奏为主,配合小三弦、月琴及木叶等乐器一同来演奏,是撒尼人对山歌、唱山调必须的配乐。“现在,我手中的三胡可以说是只要山歌唱起来,我的三胡就能拉起来。也就是山歌有几首,我就能拉出几首乐曲来。近几年,三胡越来越受到民乐专家和爱好者的关注,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喜爱这件乐器,学的人也越来越多,我非常地开心,只要有人来学,我都会将所有三胡本领传授给他。”
傲人的三胡“王”
说起三胡的制作,普老的眼中闪烁着无比的欣喜,因为他手上拥有傲人的三胡王——世界上最大的三胡。说起这把三胡,普老爽朗的笑声不断。“我现在拥有一把巨大的三胡,这可是我的宝贝,只有我才能拉响它。”在屋子昏暗的角落里,有一个用布严严实实包裹着的东西,普老小心翼翼地将布层层打开,一个巨大的三胡出现在眼前。为了让我们看个清楚,普老吃力地将它抬出了门外。它棕色的琴筒是用上好的椿木制成,上面刻着阿黑哥和阿诗玛骑骏马飞奔的图案,金色琴杆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龙腾图,这是用鸡血藤制作的,是普老翻越了几座山才找到的。“这把三胡是在2001年完成的,重28公斤,高度在2米左右,我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制成。上面的各种雕花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言谈中,普老轻轻地抚摸着三胡“王”,眼中充满了无限的喜爱之情。
普老告诉我们,三胡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丝弦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
相濡以沫三胡弦韵
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三胡“王”的魅力,普老将三胡“王”挎到了身上。三胡“王”与普老形成了巨大的对比,我们感到震憾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普老的敬意。
巨胡弦声悠远回味,我们的心随着弦声感到一阵阵地悸动。寻其原因,普老说,这是一首最古老的三胡乐曲,它诉说的是:一对恩爱的彝家夫妻,妻子因为生病离开了世间,丈夫悲恸欲绝,每日无法劳作,只能看着妻子的坟墓与冰冷的墓碑不停地歌唱。一日,妻子墓碑旁长出一串葫芦,丈夫用一个葫芦和竹子加上三根马尾做出像乐器一样的东西,不想用棍子一拉竟然发出了似妻子声音般的乐曲来。从此,丈夫和妻子就通过这悠悠的三胡琴声来相互诉说无尽的思念……
三胡缠绵的琴声,打动了在场所有人,也让我们体会到三胡与三弦不一样的风情。三弦旋律轻快、活泼,表现的是年轻人的热情、奔放,赋予的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它像火一样的炙热,点燃年轻人的激情,熔化爱恋中两颗年轻的心。而三胡,更多的是在倾诉一段历久弥新的情感,这是一份沉淀了多年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想对爱人说的话全都表现在了这悠悠的琴声中。它就像窑藏的美酒,余味绵长,越陈越香。“三胡想要说的话,表达的爱意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听懂,就连49岁的都恐怕无法理解。” 普老说。
也许,20岁的你还不能理解这悠悠的三胡琴声,但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生命历程,你一定能懂得那绵长的三胡弦韵。
琴筒 呈圆筒形,有竹制或木制两种,竹制者多使用毛竹或较粗大的凤尾竹制成;木制者多使用整块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旋制而成,两端通透。筒前口蒙以蛇皮或羊皮,筒后端敞口、不设音窗,筒身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通孔。
琴头和琴杆 呈圆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制成。竹制者,多采用紫竹、凤尾竹、白竹或枯竹;木制者,常用红椿木制作。其长度与琴身全长相同,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横设三轴。弦轴用黄杨木、枫木或羊角制成。在第三个弦轴处拴有一个细绳套,绳套下垂至千斤处。琴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将琴弦拢聚于一起,它是有效弦长的上端固定点。
琴马和琴弓 竹制,置于琴筒皮面中央,它是有效弦长的下端固定点。琴杆下端插入琴筒通孔中并露于筒外,张三条丝弦。而琴弓较为短小,弓杆用细竹制作,弯度较大,长45厘米,两端拴以两股马尾为弓毛,分别置于三条琴弦之间。
在制作的时候,普老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在做,比如在琴筒上打插琴柱洞的时候,普老是用自己的左手三个指头为测量标准,“在三个指头后的地方打出洞,插上琴柱,整个三胡比较稳。”一般三胡制作大多是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规格尺寸不一致,小的全长80厘米左右,大的全长105厘米左右,只要自己拉起来舒服,合适就是最好的、最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