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胡百科

频道主页

经典的胡琴知识精选(2)

佚名  网络 

  151、套筒高音四胡的研制人——内蒙古民族剧团满都拉与呼和浩特市二轻民族乐器厂周印。他们合作研制的双套筒高音四胡琴杆装在琴筒外面,木制千斤,音高可微调,音域在传统琴的基础上扩展五度,获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152、新结构四胡的研制人——20世纪90年代初,镇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王子犹经数年探索、研究制成新结构四胡。它与传统四胡不同的是采用琴筒、琴杆外部连接结构,可使琴筒上平面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琴弓纵向或斜向等多角度运弓。琴筒可用圆形、椭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种筒型。琴头扁方形,稍向后斜,弦轴采用齿轮螺旋。琴杆较短、呈半圆形,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琴杆左侧下端通过钢制连接架与琴筒左侧相连,并可调整和控制。琴筒皮膜处上方设置有弓毛托,便于各种角度直线运弓,琴筒下面置有琴托,使演奏中琴身稳定。

  153、宽音域四弦胡琴的研制人——台湾黄振山。该琴琴筒与琴杆连接处形成弧凹内空的容置槽,于琴杆端面固设具二阶面的上弦码,于琴筒一侧端面紧撑琴皮,于琴皮端面置设具四阶的下弦码,于琴筒底侧相应下弦码的阶面而穿设穿弦孔。1999年10月获得国家专利。

  154、系列四胡的研制人——王盛意。四川乐山市中区徐家碥嘉乐造纸厂退休职工王盛意从1991年着手改革二胡,研制成功大、中、小系列四弦胡琴,于1999年8月获得国家专利。该琴的千斤体与四根琴弦的顶承面做成斜承面,琴码做成凹凸锯齿状,四根琴弦与琴码凹凸锯齿状的四个顶承点成菱形图形分布,可作传统二胡演奏,又兼有提琴、板胡的演奏风格。

  155、悬杆叠弦式胡琴的研制人——辽宁省海城市站前街潘壮。悬杆叠弦式胡琴(简称四胡)于2000年12月研究制成功,2001年7月获“第二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和“中华专利技术发展成就奖”,2005年1月19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称,它有二胡的音色,其音域比小提琴增加五度音程,比二胡增加一个八度又二度音程,计有四个八度又二度有效音程(c—d4)。

  156、任氏四音胡琴的创制人——任庆文。原陕西省东方机械厂职工任庆文经30多年的苦心研究和几百次试制,于2002年5月制作出了可作独奏及录音用的“四音胡琴”,并于同年完成了《四音胡琴》书稿。该琴在他研制的四弦三音和五弦四音琴的基础之上改型而成。琴上部有四个木制弦轴,琴中部安特制千斤,琴柱下弯,琴筒底托前装有微调,琴码为上下两层,弓毛单股夹于内外各两条弦间。与音域仅有两个八度的四弦两音制四胡相比,它四弦四音(弦音高与小提琴相同),音域宽达四个八度,演奏时通过内外弦的交替和运弓角度的变换,在擦弦点呈平行四边形分布的区域内可分别奏出G、D、A、E四条弦上各把位的单音,也可奏出GD、DA、AE、和GE等组弦的双音。

  157、第一把大四胡和低音四胡——1962年12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等乐改小组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以四胡为造型基础,设计试制成用于民族乐队的大四胡和低音四胡两种低音弓拉弦鸣乐器。其共鸣箱硕大,呈八方筒形,采用木面共振结构,琴头弯月形,下设四弦轴,琴杆装入琴筒右侧,并设计配置了杠杆琴马,琴弓在弦外拉奏。

  158、系列秦胡的研制人——翟志荣。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翟志荣教授经三年多时间的研究,将胡琴类乐器原来的蟒皮软质发声改为木板硬质发声,用泡桐木板为振动发声体,制作出一种新的秦胡——系列秦胡。秦胡分为板高胡、板二胡、板中胡、板大胡、秦二胡和秦高胡六种,前四种属乐队用琴,后两种属特色乐器。新的系列秦胡发声原理产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声学品质,增加了拉弦乐器的立体和声效果。2003年1月,系列秦胡通过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和西安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专家鉴定,2004年6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59、第一把闽胡——由陈新国和陈景铭于2001年共同研制的闽胡琴。闽胡是闽剧的主胡,长期以来由于闽剧的主胡没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多是借用南胡、京二胡、越胡等来当担。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陈新国自1989年开始研究,设计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特色的闽胡乐器设计图,经他与福州著名制琴大师陈景铭共同揣摩研制,于2001年4月1日制出第一把闽胡乐器,从而填补了闽剧乐器史上的空白。

  160、滇胡型制的定型人——孙竹轩。滇胡(滇丝弦)是云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滇剧的主奏乐器。20世纪30年代,滇剧老琴师孙竹轩为了改善滇胡的演奏效果,将原来较大的琴筒直径14cm-15cm规范为目前的11.5cm-12.5cm之间,琴杆长度、轴距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变丝弦为钢弦。后经周松林主张在琴筒内加入内置竹筒,逐渐使滇丝弦的音色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其在云南的地方剧种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61、最早的坠胡——清末,在河南、山东等地流传一些地方曲艺,如“莺歌柳”、“三弦绞在书”等,为它们伴奏的是“小三弦”。长期的磨合,艺人们感到小三弦演奏时不能与演员的托腔有机结合,于是有的艺人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间加了一根马尾弓来拉奏,使其变为拉弦乐,这便是最早的坠胡。

  162、三弦坠胡的研制者——上海音乐学院。20世纪70年代末该院研制成功三弦坠胡。琴筒用钢板制成,筒长和直径均为10 厘米,前口蒙蟒皮,琴杆长90 厘米,3 条琴弦定音为d 、a 、d1 ,使用双毛弓,第一股弓毛置于a 、d1 两弦间,由右手中指控制,第二股弓毛系得稍松弛,置于d 、a 两弦间,以右手无名指控制,可以拉奏单音、双音。音域向低音区扩展了五度音程,由d——d4,达四个八度。

  163、坠板胡的研制者——上海音乐学院。20世纪70年代该院研制成功坠板胡。它由琴筒、琴杆、琴头、弦轴、山口、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组成。结构是采用了高音坠胡的琴杆和板胡的琴筒,琴杆全长60 厘米,琴筒前口直径10 厘米,长6 厘米。坠板胡音域宽广,在河南曲剧伴奏中,定弦为g 、c1 ,音域由g ——g3 ,达三个八度。音色介于坠胡和板胡之间,低音柔和近似坠胡。

  164、雷琴的研制者——王殿玉。雷琴又名“雷胡”,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它较坠胡音量大、音域宽、音色美,开初称“大弦子”,“大雷”,1953年正式定名为“雷琴”。

  165、喜剧性最强的拉弦乐器——雷琴。雷琴有异常丰富的表现力,用它可模仿出十分逼真的人声语调和欢笑声,戏曲中的不同声种的唱腔、锣鼓,鸡鸣犬吠和走兽的叫声,还能演奏和体现出各种风格、特色的音乐。

  166、悲剧性最强的民族乐器——马头琴。马头琴发音圆润,音色低沉、苍凉,音量较弱,低回婉转,可奏双音和泛音,而且最适于独奏,无论是什么曲子只要马头琴演奏起来都令人柔肠百转,悲剧味道很浓。

  167、第一代低音马头琴设计人——张子锐。第一代低音马头琴即木面低音马头琴,1955年底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王金波制作问世。琴箱呈正梯形,正、背两面都蒙以桐木板,张三弦,琴弓在弦外拉奏。1956年开始投入乐队使用,用它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由李焕之作曲,张子锐、谢直心改编配器的《春节序曲》。这是该系列马头琴乐器首次进入民族乐队,与它同时配套使用的还有木面马头琴和木面大马头琴。

  168、传统马头琴改革的首位功臣——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力高。他曾经在传统马头琴的基础上进行过三次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把马头琴定音鼓的皮改为蟒皮,第二次是1983年将蟒皮改为梧桐木面的马头琴,第三次是1996年改制了白松木面的马头琴。经过改革后的马头琴,在重奏、齐奏、协奏乃至与交响乐队合奏时,马头琴的音质音色都得到了提高,极具穿透力。

  169、圆箱马头琴的研制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群众艺术馆张忠。其音箱由原来的梯形或矩形改为圆形,音箱端的端盖与蒙古包的拱顶相似。2001年9月获得国家专利。

  170、世界上最大的马头琴——2004年7月2日,一把由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莱诺日镇西岗更嘎查牧民额尔很巴雅尔用两年多时间精心制作而成的马头琴在赤峰市克什克腾草原那达慕大会上进行公开展示。这把巨型马头琴高2.7米,共鸣箱底座宽为90厘米,厚度达到32厘米,重50多公斤。

  171、用弦根数最多的乐器弦线——马头琴弦。现代马头琴弦是用0.15或0.18 mm尼龙丝制作,低音弦160根、高音弦120根,两弦总和是280根弦,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没有这么多弦,堪称世界之最。这样的多弦丝特征几乎成为了马头琴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乐器的一个特征,也成为马头琴独特音色的发声基础。

  172、革胡的研制者——杨雨森。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从二胡入手,参考大提琴结构,于1951年研制出第一把革胡(取名自“改革的二胡”)。这种革胡用红木、花梨木制成,琴头雕刻龙头,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杆表面设弧形指板;琴筒蒙蟒皮、马皮或羊皮,筒后口置音窗;置四轴,张四弦,用大提琴弓拉奏;皮面张力可调,皮膜不直接承受弦的张力,皮面内侧中心设有六足形音柱传音;琴码呈扁铲状,码脚与音柱顶衔接,以使皮膜振动范围扩大。经不断改革,70年代又研制成圆方筒协振式和全板式革胡。前者协振鼓为膜板结合式,蟒皮后面贴有桐木板;后者琴筒呈扁瓮形,不蒙皮膜,前、后和右侧三面设桐木板,通过音柱和杠杆直码使三板协振。

  173、三音板谐振式革胡的研制者——沈阳音乐学院杨雨森、江云铠。该发明1995年8月30日获得国家专利。

  174、新革胡的研制者——祝恩仁。2005年10月初,哈尔滨市71岁的退休职工祝恩仁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大提琴的演奏方式设计并制造了一个鹦鹉图案的新革胡。此琴有四根弦,声音类似大提琴,从正面看酷似大提琴,整体形状呈圆形,从后面看活脱脱就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祝恩仁曾在哈尔滨曙光机械厂和空调机厂做高级木工, 1982年退休后在家专心制作大提琴、二胡、马头琴等乐器,先后制作完成了50余件乐器。

  175、革胡在正式演出中的首次亮相——1957年全国音乐周时,革胡在民族音乐专场中试奏,其后被一些大、中型民族乐队采用。

  176、古瓶胡的研制人——江云凯。他原是沈阳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副教授,其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多次荣获文化部和省级科研成果奖,1998年研制成功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古瓶胡。

  177、低音胡的研制人——云南大理州民族歌舞团薛文安。此琴正面为粘固指板的琴杆,琴杆下端按一定角度插入并穿出琴箱,其特征在于琴箱的面板与背板内面为中央部位及周边厚、中心与周边之间形成渐薄曲面的形状,琴箱的面板上部两边制成内凹部,使面板呈上窄下宽的不对称六方形。定弦为c、g、d、a,演奏方法和大提琴相同。1998年4月获国家专利。

  (二)演奏家

  178、世界上最早运用独弦演奏并获得成功的弓弦演奏家——中国宋代艺人徐衍。北宋神宗年间(1068—1077)某日,宫中举办盛晏,神宗命稽琴高手徐衍奏琴助兴。徐衍的演奏十分精彩,众人皆如痴如醉。当演奏到高潮部分时突然弦断了一根,但徐衍用一根弦继续演奏,直至曲终。从此,独弦演奏便被确定为稽琴的演奏技巧之一。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把此事写进《梦溪笔谈》: “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位,只用一弦终其曲”,并称徐衍演奏的独弦曲为“一弦稽琴格”。这是迄今所知胡琴用于独奏的最早记录,由此徐衍应被看做是二胡发展史上的第一位二胡演奏家。

  179、中国近现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民乐教师——周少梅。周少梅(1885—1938.7) 是江苏江阴顾山人,除能演奏南胡与琵琶外,在板胡、京胡上的技巧也相当高超,还能用叫做“虎琴”(比二胡大,比三弦小,样子像三弦、蒙皮)的乐器作单弦拉戏。自1906年起他先后在私立华氏鸿模高等小学、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私立无锡中学、辅仁中学、常州五中、私立常州中学、武进女于师范学校等近二十所学校任音乐教员或国乐指导员,在短短53岁的生涯中致力于民乐演奏、教育及研究创作30多年,对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和二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刘天华、童孜弦、凌纯声、吴景略等著名民族音乐家。还编写了《乐乐集》、《国乐谱》、《戏曲谱》3本二胡、琵琶曲谱,改编整理了《虞舜熏风曲》,创作了《顾山清明曲》、《划龙船曲》、《苦中行》、《苦中乐》《絮花落》、《喜只喜今宵夜》、《欢乐歌》、《落花西板》、《柳摇金》、《夹凡虞舜》、《西乐》、《凤求凰》、《梆子娃娃调》、《诉冤哭小肠》等二胡、琵琶独奏曲。

  180、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把在中国历史上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贱工之役”二胡、琵琶带进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开创了民族乐器发展的新里程;改革了二胡结构,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奠定了二胡制作的基础;最早明确了二胡固定音高定弦法则,使二胡能够加入乐队演奏;将二胡的应用音域增扩至三个八度,形成了低、中、高、最高四个音区,并吸收了小提琴的某些技巧,丰富了二胡的弓指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其从传统的伴乐地位一跃而为音乐会上的独奏乐器;创作了10首二胡曲、47首练习曲,进行了比较有系统的教材编写工作;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洋乐器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用练习曲和乐曲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建立了中国器乐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如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曹安和、吴伯超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与教育家,形成了刘天华的二胡学派;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最早起步的人。在他一生短短的37年中,在二胡音乐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奠定了我国二胡音乐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181、百年十大弓弦大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于2003年11月编辑出版的《弓弦南北》一书所列“百年十大弓弦大师”是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钧)、刘天华、陈振铎、蒋风之、陆修棠,高胡的发明者和演奏家吕文成,京剧名琴师杨宝忠,板胡演奏家刘明源,马头琴改革、演奏家齐•宝力高。

  182、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的演奏家——二胡大师刘天华。

  183、用托音胡琴演奏独奏曲的第一人——华彦钧。托音胡琴的两根弦使用中弦(外弦)与老弦(里弦),演奏小工调(宫=D)乐曲时,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宫调(宫=G)乐曲时,其弦法是do-sol弦(g-d1)。这种形制与定弦方法过去常在江南民间戏曲(如锡剧、扬剧、沪剧)和丝竹音乐中担任副旋律的演奏,也没有(或很少)换把,只是在一个把位内上下八度翻用。华彦钧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乐曲的感情,在民间器乐演奏的基础上,对二胡演奏技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打破了旧的传统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间的演奏习惯,在演奏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时均运用了这种弦法,而且用到四个把位,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能力,创造了独特的旋律风格特点。

  184、最早与西洋交响乐队合作演出的演奏家——卫仲乐。20世纪30年代,俄国犹太裔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在他自创二胡协奏曲《杨贵妃之死》演出中,邀请卫仲乐担任二胡独奏,由作曲家本人指挥,西洋交响乐队协奏。卫仲乐是当时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精通笛、箫、二胡、琵琶、古琴等民族乐器。

  185、新中国第一支专业民族乐队的首席演奏员——195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成立,其后音乐科改组为新影民族乐队,以“胡琴司令”之美誉蜚声乐坛的刘明源即任独奏演员及乐队首席。

  186、京剧的第一个胡琴师——王晓韶。京剧形成之初,演唱只用两支双手笛(主笛与副笛)伴奏。清咸丰时期安徽“四喜”班艺人、吹笛高手王晓韶(王四)与沈星培(沈六)首创用似板胡类之软弓胡琴代笛为皮簧伴奏。王晓韶自己就成了京剧的第一个胡琴师。废笛而以胡琴来伴奏,使托腔较以前和谐,是皮黄声腔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京剧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李春泉(李四)又将软弓胡琴改为硬弓胡琴,较为省力,效果更好,所以软弓胡琴很快为硬弓琴所取代。

  187、第一位拉京二胡的艺术家——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京胡演奏家王少卿在梅兰芳先生新编剧目《西施》中首次试用京胡制作师洪广源制作的中国第一把京二胡为梅兰芳伴奏,因而成为第一位拉京二胡的艺术家。《西施》也就成为首次使用京二胡伴奏的戏目。

  188、京胡由伴奏到领奏的开创人——著名京胡大师杨宝忠(1900——1967)。

  189、最早进行京胡协奏曲尝试的演奏家——尤继舜。20世纪70年代,京胡演奏家尤继舜在北京民族宫表演了以交响乐伴奏的京剧曲牌《夜深沉》,后来他又为来访的美国前尼克松总统表演了这段京胡独奏。

  190、率先举办京胡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燕守平。1987年11月,燕守平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以京胡为独奏乐器、大型交响乐队为伴奏乐器的“燕守平京胡演奏会”获得成功。其后各种不同形式的以京胡为主题的独奏音乐会相继出现。

  191、京胡轻音乐的创立者——吴汝俊。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任中国京剧院演奏员的吴汝俊,在国内和日本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京胡独奏音乐会。在旅居日本的十余年中,成功将京胡和最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独创出风格鲜明的京胡轻音乐表演形式,为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人立下汗马功劳。

  192、出席奥运会盛典演出的第一人——董金明。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举办之前,主办国都会举办一次由各大洲顶级音乐家参与的音乐会,这一代表世界水平的音乐会也成为了奥运会的一个招牌标志。在2004年8月13日开幕的雅典奥运会前,一场名为“世界拥抱雅典”的音乐会6月23日、24日在希腊雅典连演两场。南京的二胡演奏家董金明被希腊政府选中作为亚洲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世界表演,演奏了二胡名曲《赛马》和《良宵》。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出席此类盛典。

  193、二胡艺术第三代的第一人——王国潼。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建系以来第一位在二胡演奏和创作获得前所未有成就的高材生。早在1956年16岁的他就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村歌》等二胡独奏曲,展示了天才少年的活力和潜质。1962年在“首届羊城音乐会”上,他把从1958年起即潜心钻研,借鉴、吸收小提琴快速跳弓等技法运用于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等新作品的演奏之中。他的演奏挖掘和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开拓了传统二胡发展的新思路,创立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风格,被赞为“二胡演奏划时代的里程碑”、“二胡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王国潼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编写及与人合编了《二胡练习曲选》、《二胡练习曲选合集》、《二胡风格练习曲158首》、《二胡快速技巧练习》、《二胡指法技巧练习》、《二胡基础练习三百首》、《二胡音阶练习曲》、《二胡音阶练习修订版》、《二胡基础教程》、《二胡分级教本》、《二胡入门》(四册)等教材;从60年代改编《翻身歌》起,创作、编写了几十首二胡曲,出版了《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艺术要求》、《王国潼二胡作品集》、《二胡金曲集——移植改编港、台流行歌曲选辑》(上、中、下册)、《二胡流行金曲150首》、《刘天华二胡曲——王国潼演奏谱及其铨释》等著作,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此外,撰写了论文二十余篇。1974至2004年,先后应邀到世界20多个国家演出,1995年以来,在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举行了十多场二胡音乐会或参加音乐会担任二胡独奏,其精湛的演奏技艺使他誉满国内外乐坛。总之,王国潼是一位在二胡演奏、教书育人、作品编创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无愧于“第三代之第一人”称号的艺术家(刘天华是二胡艺术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陈振铎、蒋风之、张锐是第二代二胡艺术的佼佼者)。1992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4、二胡“移植”京剧声腔演奏技法的首创人——民族器乐模仿京剧名家名段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二胡演奏家如闵惠芬、许讲德都作了这项尝试性工作。1975年闵惠芬受命为毛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即用二胡来模仿著名京剧艺术家的唱段。在京剧界泰斗李慕良先生的指导下,经刻苦钻研,她录制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等八首京剧唱腔音乐在为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领导人献演后受到高度赞赏。从此,闵惠芬对用戏曲唱腔来拓宽二胡演奏的空间产生了浓厚兴趣,毅然把“器乐演奏声腔化”作为后半生的研究课题而孜孜不倦地探索。而她本人就是“器乐演奏声腔化”这个提法的第一人。为此她钻研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音乐,自己改编或者约请作曲家编配,积累了一批充满浓郁民族文化韵味的二胡新曲。2006年7月25日,闵慧芬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敦煌之韵•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二胡专场音乐会”,第一次集中展现了自己在这一领域30年来的创作成果。许讲德几十年来也始终没有停止这项探索,尝试演奏了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余叔岩等多种京剧流派的唱腔,在弓法、指法及揉弦、抹弦、压弦等演奏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推出了一组用二胡演奏京剧唱腔的节目,并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了二胡演奏京剧唱腔的32字规律,即:分清流派、进入角色、认真学唱、润腔细腻、指法随腔、弓随腔走、字断腔连、声中有情。如今,她用二胡演奏的京剧唱腔音乐已被业内公认为二胡演奏的“一绝”。

  195、世界上登台最少的演奏家——华彦钧(阿炳 1893―1950年)。1950年9月25日,在江苏无锡雅艺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晚会上,阿炳在舞台上演奏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又加演了一曲《听松》。这次文艺晚会,是阿炳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台坐着演奏。演出后不久,阿炳就与世长辞了。

  196、最先举办二胡专场音乐会的演奏家——陈朝儒。1948年5月,济南一中为陈朝儒举办了《陈朝儒南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历时三天,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当时在济南出版的《大华日报》用整版的篇幅专题报导了这次音乐会的盛况,并辟以《南胡独奏会特刊》盛赞这次二胡独奏会是“音乐活动中最惊人的一次”。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二胡专场音乐会,开创了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不用任何伴奏的先例。

  197、第一次举办比较完整、标准的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陆修棠。1949年陆修棠在上海法文协会举行了“陆修棠南胡独奏音乐会”,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以比较完整、比较标准的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

  198、首位演奏中胡独奏曲的演奏家——刘明源。1956年刘明源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奏了自己创作改编的中胡独奏曲《草原上》,其具有马头琴味的浓厚风格特色开始被人们器重,使中胡开始以独奏乐器登上舞台。

  199、首开用多种胡琴演奏不同风格与题材乐曲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萧白镛。1979年萧白镛在上海音乐学院大礼堂举行独奏会,利用二胡、中胡、高胡、板胡等多种乐器演奏二十多首风格与题材各异的乐曲,开创了此种音乐会的先河。

  200、首位开个人作品独奏音乐会的二胡演奏家——梁云江。2001年11月他在成都举行了“江河云梦——梁云江二胡作品、独奏音乐会”,是当时国内唯一开个人作品独奏音乐会的人。

  201、二胡与手风琴室内乐的首创者——四川音乐学院梁云江与张晓波。他们根据《茉莉花》创编演奏了二胡与手风琴室内乐《二胡与手风琴——中国风》,其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中西乐器组合,有独特新颖的民族风格。这是他们在中国手风琴室内乐民族化方向所作的积极、大胆的探索。

  202、首位同一个人录制两个“阿炳”全部二胡作品的二胡演奏家——孙以诚。2004年7月10日晚,在杭州红星剧院举办的孙以诚从艺40周年《弦上春秋》胡琴独奏会上,孙以诚还举行了其二胡独奏专集(双碟装CD)首发式。这两张二胡独奏CD专集,一是《二胡百年经典名曲》,二是《阿炳全集》,是孙以诚一个人录制的。其中《阿炳全集》录制了两个阿炳(华彦钧与孙文明同为盲人民间音乐家,都被称为阿炳)已发表的作品共11首乐曲,分别为华彦钧3首(《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孙文明8首(《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送听》、《夜静箫声》、《春秋会》、《杜十娘》)。

  203、高胡与钢琴结合的首创人——刘天一。1933年刘天一与旅居广州的俄国著名钢琴家夏里柯教授合作,刘高胡独奏,夏里柯教授钢琴伴奏,在广州青年会音乐厅演出广东音乐名曲《旱天雷》、《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当时这一中西结合的演奏形式富有新意,很受观众欢迎。

  204、国内惟一的专攻板胡演奏,兼擅高、中、低音和双千斤四种板胡于一身的板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被誉为板胡三巨头之一的原前卫歌舞团板胡独奏员原野(三巨头之另二人为刘明源、张长城)。

  205、最早用二胡作品直接表现和抒发各个历史时期民族情怀的二胡演奏家——刘北茂(1903.7.10—1981.9.24)。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于1940年创作了二胡独奏曲《汉江潮》,表达了大后方人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恨和思念故乡之情。1941年秋又为抗日将士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前进操》。接着于1942年写了《漂泊者之歌》,这首二胡曲表现了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离乡背井的盲艺人流浪街头的漂泊生活及不幸遭遇。他的这些早期作品表现出了昂扬不屈、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中期二胡作品如《农民乐》、《和平民主进行曲》、《愉快之歌》、《喜悦》、《奋进曲》等以满腔激情歌颂了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新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的晚期二胡曲如《缅怀》、《迎朝晖》、《流芳曲》等更以无限的欣喜与期待迎接祖国腾飞的新时期。可以说,他的许多音乐作品,是心潮澎湃的音诗,是记录民族历史的史诗。

  206、第一位自学成才且卓有成就的著名女二胡演奏家——许讲德。许讲德是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12岁参军,1950年未满13岁时就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为战士演出,1953年开始二胡演奏,并通过勤奋刻苦自学成才。在近半个世纪的二胡演奏艺术生涯中,她先后演奏了《金珠玛米赞》、《喜唱丰收》、《三宝佛》等众多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还成功地尝试以二胡演奏各派京剧名家的代表性唱段,表演惟妙惟肖,堪称二胡演奏领域中之一绝。几十年来,她的琴声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赢得了军内外乐界的高度评价。

  207、迄今还经常登台演出的年龄最大、艺龄最长的二胡演奏家——张锐。2006年11月8日,在“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节开幕式上,86岁高龄的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锐与沈正陆、闵季骞和蒋巽风共同登台齐奏了二胡曲《良宵》。张老先生192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60多年来在二胡演奏、音乐创作、教学等各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近几年来张老先生一直频繁出现在一些重大的演出活动上,如2002年1月21日在南京举办的“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2003年9月24日“纪念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诞辰100周年”音乐会、2004年元月9日及2月25日分别在中央军委举行的迎春文艺晚会和在厦门艺术剧院隆重举行的《盛世欢歌》——“三安之夜”民族音乐会等。特别是2004年2月25日的“三安之夜”民族音乐会,张老先生先后出场四次为观众演奏了《良宵》、《思乡曲》、《光明行》及他自己作曲的《凤凰岭上祝红军》。

  208、中国京剧音乐史上的第一位教授——著名京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曹宝荣,由中国戏曲学院1998年评定。曹宝荣196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并留校任教,成为国内第一代京二胡教员。1978年该校升格成大专,她是首届大专班的班主任和京二胡教员。1996年音乐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她又担任首届本科生的京二胡教员兼合奏教员。

  209、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长福。

  210、第一位二胡专业硕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欧景星。他1987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获二胡专业硕士学位的二胡演奏家。

  211、第一个民族器乐演奏与作曲双学士学位获得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二胡演奏家严洁敏。

  212、第一个二胡女硕士研究生——刘英。1986年她被中央音乐学院保送为攻读硕士学位的二胡研究生。

  213、第一个板胡专业硕士——板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沈诚。沈诚198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刘明源教授攻读研究生,1990年成为我国第一位板胡专业硕士。

  214、第一个京剧器乐的研究生——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教师王彩云。2002年她被录取为中国戏曲学院京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填补了该领域硕士学位的空白。

  215、第一个京二胡专业的研究生——2006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南楠。

  216、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一级四胡演奏员——四胡演奏家、作曲家阿古拉,被誉为驰聘在草原上的“吉祥骏马”。

  217、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二胡演奏家——宋飞。1998年春节,宋飞随中央民族乐团在西方音乐圣地——维也纳金色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民族新年音乐会,这是中国民乐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亮相。音乐会上宋飞演奏了二胡名曲《空山鸟语》、《二泉映月》。

  218、首位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于红梅。她于2002年2月在世界最著名的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219、首位把爵士乐、摇滚乐等介绍给二胡音乐的二胡演奏家——高韶青。高韶青是当今风靡世界乐坛的二胡演奏家及作曲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其创新不只限于严肃音乐,还吸收了众多音乐风格,包括流行音乐、新生代音乐、爵士音乐、中东音乐、印度音乐、南美音乐、乡村音乐等等,使二胡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乐器。

  220、在世界各地巡演最多的二胡演奏家——马晓晖。让二胡走向世界,是马晓晖的目的。她于2004年发起“二胡与世界握手”为主题的全球巡演音乐会和讲座,向海内外展示二胡特有的细腻和激情。近3年来她的巡演遍及欧、美、亚、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两百多场,被西方一些音乐家称之为“手执二胡和世界对话的演奏家”。

  221、首位被邀在美国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二胡演奏家——傅华根。2005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受全美中国音乐协会、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美国亚洲文化学院等单位邀请,著名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傅华根分别在蒙郡波托马克社区中心、美国国会图书馆、马州洛城学校、国家民俗音乐中心、马里兰大学及加州大学等地举办系列讲座、作品赏析与表演交流活动,推广介绍中国的二胡和古琴名曲。

  222、秦派二胡风格的创建者——鲁日融。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教育生涯里,鲁日融集教学、演奏、创作、指挥于一身,编创了《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丰收道情》、《欢乐的秦川》等二胡独奏曲20余首,发表《陕西风格二胡作品的特色与演奏技法》、《鲁日融二胡艺术》等论着十余篇。他的创作以崭新的音调与浓厚的乡土情意去揭示秦地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本质,在当时的二胡界吹出了一股清新的乐风,具有独特的秦地风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秦腔、迷胡、秧歌、道情、陕北民歌等多种素材来源,为二胡秦派风格的创作开拓了更宽的道路。在教学上他竭力推广秦派二胡的秦风风格和作用,倡导教学、演奏、创作和理论研究为一体,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数十年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在民族音乐理论、二胡教学、演奏、民乐作曲、乐队指挥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他的演奏音色淳厚、潇洒明快、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现神韵。其功力扎根于传统和秦地民间音乐文化之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有着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二胡风格技艺。

  223、第一个将二胡与电声乐队、人声、外国特色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家——周维。20世纪80年代,东方歌舞团二胡独奏演员周维开始尝试将二胡与电声乐器及东南亚国家的特色乐器相结合。在1986年加拿大世纪博览会上,他用电声配乐,加四部女声合唱,演奏了新疆风味的二胡曲《牧羊女》,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地引起轰动。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创新,陆续将一些中国经典二胡曲重新编配,加入年轻人喜爱的现代元素以及国际流行的电声乐进行演奏,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224、首位“世界民族音乐奖”获得者——于红梅。1999年,于红梅独奏专辑CD《迷胡》荣获在美国举办的 “Indie Awards”“世界独立唱片大奖”之“世界民族音乐奖”。这是自这项世界瞩目的音乐大奖设立20多年以来第一位华人音乐家获此殊荣。

  225、将胡琴带入流行时尚的第一人——王晓南。王晓南堪称胡琴界的奇女子,她以站立演奏方式和结合形体表演展现于乐坛,妩媚无拘的演奏风情,细腻而又大胆的创新,加上火热精湛的飙奏技巧及个人独特的魅力,将胡琴带向国际乐坛,被誉为“开辟新世纪乐风的先锋”,当称史上将胡琴带入流行时尚的第一人。

  226、二胡“渝派”风格的独创人——重庆歌剧院院长、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光宇。他的二胡演奏风格和重庆人火辣辣的性格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并通过对二胡乐曲的不断创新来树立二胡演奏的渝派风格。刘光宇的渝派二胡代表作《蚂蚁》曾获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作曲比赛金奖,其音乐主题带有浓郁的蜀音渝韵。对于“渝派二胡”的概念,按刘光宇自己解释说:“渝派二胡一般取材于重庆本地资源,艺术风格既激情张扬又妙趣横生,艺术形象兼备山的刚性与水的柔情。”

  227、“中国胡琴系列表演”形式的首创人——中国歌舞团陈宝君。

  228、我国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盲人二胡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甘柏林。

  229、首位二胡演奏家“优秀琴师奖”得主——卢小杰。卢小杰原任江苏省扬剧团主胡、团长等职务,是江苏的戏曲胡琴演奏大师,曾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优秀琴师奖”、“优秀展演奖”等。

  230、世界首位出版摇滚二胡专辑的二胡演奏家——台湾二胡演奏家温金龙。

  231、最先将坠胡推上独奏舞台的人——20世纪50年代,由坠胡演奏家马光陆、任一平将坠胡推上了北京的独奏舞台,自此坠胡成了音乐会舞台上经常出现的独奏乐器。经过演奏家们在形式和技巧上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坠胡的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坠胡已由原来单一的民间曲艺和戏曲伴奏变为独奏、合奏、协奏等多形式演奏,在民乐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2、开创坠胡演奏技巧新领域的人——河南青年坠胡演奏家梁献军。他改编的三弦坠胡曲《西班牙斗牛士舞曲》是较有代表性的曲子。此曲采用了许多新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伴奏乐队由电吉它、西班牙响板等西乐组成,采用一二三弦同响的三和弦的手法,这大大提高了坠胡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开创了坠胡演奏技巧的新领域。

  233、新中国第一位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原内蒙古歌舞团乐队队长桑都仍(1926-1967)。他的演奏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还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创作了许多马头琴独奏曲。在马头琴改革方面,他也勇于探索,与马头琴技师张纯华合作试制了多种型号的木面共鸣箱马头琴。

  234、首位在国家级音乐学府教授马头琴的演奏家——齐•宝力高。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造诣颇深的第一代马头琴手,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曾随内蒙古艺术团出访过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日本及东南亚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2005年他被中央音乐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国家级音乐学府聘任为教授的马头琴演奏家。

  235、二胡名家最多的省——江苏。江苏是全国惟一的“二胡之乡”。胡琴乐器历史上的名人周少梅、刘天华、阿炳(华彦钧)、徐兰沅都是江苏人。刘天华的4个最有成就的亲传弟子中有3位(储师竹、刘北茂、蒋风之)是江苏人。全国目前唯一健在的软弓京胡演奏艺人宋新田是江苏徐州铜山县人。此外还有张韶、闵季骞、王乙、项祖英、沈正陆、闵惠芬、陈耀星、朱昌耀、赵寒阳、周维、钱志和、丁鲁峰、曹元德、高扬、余蕙生、欧景星、杨易禾、邓建栋、陈军、唐峰、冯志晧、卞留念、祁坚达、王莉莉、李源源、召唤、杨瑞、袁晶晶、林感、陶凯莉、王佚文、于汉、顾怀燕、邢立元、周若瑜等二胡名家。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江苏出了约50位极有影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几乎构成近、现代中国一部完整的二胡音乐史。在国家级的音乐团体中,几乎都有江苏籍的二胡独奏演员;著名高校中的音乐系或民乐系,江苏籍的二胡教授比比皆是;在享誉中国和世界的二胡名家中,江苏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堪称全国之冠。

  三) 胡琴曲及演奏技法

  236、近百年来的第一首二胡——《虞舜熏风曲》(周少梅传谱,倪志培整理)。1911年前后,周少梅将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虞舜熏风曲》移植到二胡上演奏,并首次以换把(将胡琴的演奏扩展到第三把位)的技术来表现古朴深邃、流畅刚健的风格。周少梅的《虞舜熏风曲》中“三把头胡琴”的技法韵味对刘天华后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37、第一首由作曲家专为二胡创作的独奏曲——《病中吟》。1915年春,刘天华写出了他的处女作——二胡独奏曲《病中吟》的初稿,这是二胡这件乐器历史上的第一首由作曲家创作的独奏曲。

  238、第一首借鉴西方“ABA”带再现的曲式结构原则的二胡曲——刘天华的《病中吟》。

  239、最先使用泛音演奏的二胡曲——刘天华的《闲居吟》。作者首次在二胡上使用泛音演奏,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乐曲平添了深远清妙的意境。

  240、第一首专为一根弦而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独弦操》。1932年1月,刘天华利用二胡内弦浑厚、结实而又略显晦暗的音色特点创作此曲。全曲只用内弦演奏,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独特的演奏形式,使乐曲的伤感情调更浓,也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

  241、中华民族器乐史上最富有时代气息、最富有革命性的二胡独奏曲——刘天华的《光明行》。此曲于1931年创作,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以大三和弦分解作为旋律主音,以上下四五度交替转调手法、内外弦不同音色的对比、铿锵有力的顿弓、连顿弓的应用,以及用大段落颤弓来表现宏大壮观的场面等演奏效果,都是二胡史上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二胡演奏雄阔豪壮乐曲的新路。

  242、二胡作品中最早吸收西洋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刘天华的《独弦操》、《烛影摇红》、《光明行》。

  243、写作时间最短的二胡名曲——刘天华于1928年1月22日农历除夕之夜即兴拉弦作曲,边拉边记,一气呵成的《除夜小唱》(《良宵》)。此曲在二胡曲中堪称雅俗共赏之典范,深受大众喜爱。

  244、最为世人熟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该曲1950年的录音带到北京后,由杨荫浏记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储师竹及黎松寿拟订了指法,遂出版发行。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1959年10月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此外,还被改编为其它乐器的重奏、独奏与乐队、无伴奏合唱以及锡剧、舞蹈、芭蕾舞剧等等。所有的二胡演奏家无不把它作为必拉曲目,所有学二胡的新手无不把它作为必练曲目。国内或外国的交响乐团在选择中国的音乐作品时,《二泉映月》常成为他们的首选曲目。在国内,其流传之广已近家喻户晓的程度。近几年来由于中国民乐团体及海内外民乐家的不懈推介,二胡正逐步走向世界,《二泉映月》也越来越为全世界的人们所熟悉,几乎成为中国二胡的代名词。《二泉映月》已是国际乐坛公认的世界名曲之一,它曾在美国获得十大音乐经典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45、从移植改编而来的影响最大的二胡曲——《汉宫秋月》。《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系沈肇洲所编琵琶谱《瀛州古调》中的一段,后移植为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加工改编为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后经刘天华的嫡传弟子蒋风之多年研习揣摩,作了很大删节并进行了再创作:采用传统音乐放慢速度加花润饰的手法,大胆借鉴古琴、琵琶的吟揉、推挽等技法用于二胡演奏,小三度绰注、短促的休止和顿音的运用,虚实处理以及特性变征音的多次出现等,使之在技法和艺术上趋于完善,使乐曲的展现发生了质的变化,把封建时代宫女内心的情感活动刻划得维纱维肖,堪称一绝,得到当代人的普遍认同。二胡曲《汉宫秋月》奠定了“蒋氏流派”的基础。自建国以来,蒋风之的《汉宫秋月》即被纳入专业院校教学内容,是高年级必修曲目之一,并用于全国二胡比赛的指定参赛曲目,已成为二胡传统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作品。

  246、首只使用大幅度跳把的二胡曲——刘天华创作于 1932年的《烛影摇红》。

  247、最先采用拉弹并用演奏方法的二胡曲——《雨后春光》。1934年陈振铎在他作曲的《雨后春光》中首次运用了拉弹并用的演奏方法。

  248、最先采用颤弓加打音技法的二胡曲——《花开满园》。1943年陈振铎在他作曲的《花开满园》中首次使用颤弓加打音的技法。

  249、最先采用快弓的二胡曲——《红光》。1943年2 月陈振铎在他为快速短弓而创作的《红光》(原名《银光》)中使用了内外弦交替快速分弓及快速模进的技法。这是二胡最早运用快弓手法的曲目。

  250、首只以颤弓演奏为主的二胡独奏曲——《抽刀断水水更流》。此曲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许常惠为台湾二胡演奏家李镇东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从头至尾多以颤弓来演奏。

  251、首只特意用与传统不同音色演奏的二胡曲——何训田的二胡协奏《梦四则》。乐曲中的二胡将琴马经过特殊处理,产生一种颤抖摇晃的,与传统不同的音色效果,而且在整首作品中,二胡只作为一种音色与西洋管弦乐队配合,而没有传统的旋律线,只有节奏、音高趋势、强弱等变化,以此与乐队构成了线状和块状相结合的织体,产生出奇特的音响效果。

  252、悲剧性最强的二胡曲——《江河水》。《江河水》原是流传东北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经原旅大歌舞团王石路等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完整的双管独奏曲。其内容来自民间传说:在旧社会,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妇,丈夫被官府抓去当苦役,不幸身亡在外地。妻子闻讯,万分悲伤,来到江边遥祭,痛极念绝而投水殉夫。霎时间江水悲鸣,天地动容……后来湖北艺术学院的黄海怀又把它移植成二胡独奏曲,在全曲的处理上着力发挥二胡的特性,弓法上抑扬顿挫的巧妙发挥,指法上揉颤吟咏的独到运用,采用民间压弦和不揉弦的平按直音,造成音色对比鲜明,其效果压抑、激愤,情感异常生动,把一个古代妇女不幸的人生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比管子的原作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该曲的移植成功,使二胡表现凄楚哀怨之情的影响更居于所有中外乐器的门类之首。

  253、最早注明要用民间揉弦演奏以及某些音符需不需要揉弦的二胡曲——黄海怀改编移植的《江河水》。黄海怀在曲谱的演奏要求注明:“1.本曲要用民间揉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 有些音符的演奏时,需不揉弦才能奏出风格来……用 —— 表示 。”在此之前,二胡所有的曲谱数据,从未有人注明要用民间揉弦演奏,也没有哪一首乐曲明确表示需不揉弦才能奏出风格来。

  254、第一首表现军事题材的二胡曲——《战马奔腾》。它是陈耀星在1976年创作的一首表现边防战士挎枪跃马英姿的二胡曲。陈耀星运用自己独创的许多二胡演奏新技法来表现紧张激烈的练兵场面和骏马嘶鸣等,把听众带入战马嘶鸣、风驰电掣、冲锋陷阵、顽强格斗的激烈情景之中,成功地表现了守卫在边疆的骑兵战士的军营生活,开创了用二胡表现军事题材的先例。

  255、第一首以“畅想曲”为名的二胡曲——刘文金1960年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

  256、第一首无伴奏二胡套曲——刘文金1997年至2002年创作完成的《种子灯焰》(又名《如来梦》二胡套曲)。全套八首,分别为1.地(醉客伏泥)、2.水(水玉姑娘)、3.火(彩衣姑娘)、 4.风(巡山少年) 、5.空(天宇少年) 、6.见(璎珞姑娘) 、7.识(夸克) 、8.如来藏(袍修罗兰) ,长达60分钟。

  257、二胡进入协奏曲时代的开始——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和创作都出现了由恢复到发展的局面,民族乐器协奏曲形式的蓬勃发展成为这时期的一个特色。初期有彭修文创作的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型民族乐队的繁荣壮大,民乐独奏家演奏技艺、以及民乐独奏乐器制作工艺的成熟,二胡曲的创作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大型作品,较有代表性作品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红梅随想》、《新婚别》等。二胡协奏曲作品使二胡的表现功能有了更大的容量和宽度,无论在题材的深度、广度,还是创作手法的丰富多彩以及演奏技巧的难度方面,都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发展,二胡音乐因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协奏曲时代。

  258、第一次采用多乐章、大乐队协奏曲形式的二胡曲——20世纪80年代刘文金创作的《长城随想》,并首开了用二胡演奏来表现中华民族的重大题材的先河。

  259、最先使用混合复拍子和变换拍子的二胡曲——段启诚创作的《苗岭早春》。

  260、第一部双合音二胡独奏曲——曹天立2005年创作的《巴林佐旗的呼唤》。它也是二胡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双合音独奏曲。在演奏此曲时,曹天立运用四度的定弦方法,创造了二胡史上与众不同的演奏技法,附一指即大拇指的运用,使演奏二胡发出了双合音的奇妙音响。

  261、最先采用坠胡的滑揉和大滑音技法的二胡曲——刘明源的《河南小曲》。它以坠胡的上下大滑音、揉滑音等技法贯穿全曲。

  262、首只由扬琴、琵琶、大阮担任伴奏的二胡曲——曾加庆创编的《赶集》,这打破了扬琴伴奏二胡的常规表演形式。

  263、第一只无伴奏二胡套曲——刘文金从1997到2002年创作定稿的二胡无伴奏套曲《种子灯焰》(又名《如来梦》)。

  264、首只将高胡、京胡、二胡、板胡四种乐器融为一体演奏的胡琴套曲——贺超波根据川剧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创作的《西蜀琴韵》。该曲用二胡、京胡、高胡、板胡连续演奏。

  265、首只移植自评弹唱段的二胡曲——20世纪90年代马晓晖改编自苏州弹词蒋调的《庵堂认母》。此曲是马晓晖个人改编、移植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她因而成为首位将评弹唱段改编成二胡作品的演奏家。

  266、第一只外国人创作的二胡曲——《杨贵妃之死》。这是20世纪30年代俄国犹太裔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据自创歌剧《杨贵妃暮景》中曲调创作的一首二胡协奏曲。

  267、最先列为全国二胡(业余)考级曲目的江南丝竹乐曲——《行街》(又名《行街四合》),属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它也是1992年10月中国二胡学会推出的《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编入的唯一一首江南丝竹乐曲。

  268、首只由一个人完成的胡琴齐奏曲——1983年广西德保县民间艺人、德保县天保壮剧团团长黄广扩在演奏马骨胡齐奏曲《罗贝摩》中,在不同时段里,他用6把马骨胡分别演奏了6次,然后在电脑上用多轨合成,制作为齐奏版。他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作品《南路壮剧音乐改革欣赏》所用乐器有马骨胡、田螺笛、木鱼、牛角胡、二胡、三弦、月琴等,从整理编曲、配器到每一种乐器的演奏和录音制作,也是黄广扩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分别演奏后再合成完成的。

  269、第一首京剧组曲——《虞美人》。由东方歌舞团作曲家吴华于1983年将梅派名剧《霸王别姬》写成京剧组曲。

  270、第一首京胡协奏曲——天津曲艺杂技团一级作曲家杨巨方创作的京胡协奏曲 《正气歌》。该曲获天津市建国35周年大庆音乐作品奖,其总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新华社及十几家省级以上报刊载文称该作品第一次使“京胡登上协奏曲主奏地位”。

  271、第一首高胡独奏曲——20世纪50年代林韵创作的《春到田间》。

  272、二胡乐曲多种弦式的开创者——刘北茂。在二胡演奏技巧上,刘北茂辛勤探索,敢于创新,独辟蹊径。他除使用刘天华先生使用的正宫调与小宫调(5-2、1-5)外,经常使用人们较少采用的6-3、2-6、3-7、4-1等弦式,而且在一曲中这些调子还不断地转换。其中A调(4-1弦)就是天华先生生前打算用来创作但未及着笔的“乙字调”的弦式。这些调子的运用开创了二胡乐曲多种弦式的先河,对后来二胡乐曲的创作与技巧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73、二胡最早的揉弦方法——颤揉(亦称“压揉”、“指揉”、“民间揉弦”等)。它是一种改变琴弦张力的揉弦方法,富有我国民族特点和地方风格,方法特殊,效果别具一格,是二胡演奏艺术中改变声音色彩所最早应用的揉弦手段。

  274、吟揉弦技法的开始——刘天华在二胡原有以改变琴弦张力的揉弦技法的基础上,把西洋小提琴以改变琴弦长短的技法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称为“吟”的新揉弦技法,此后就广泛流传开来。

  275、同音换指(轮指)技法的首次使用——在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中,首次使用了同音异指轮音奏法,并与滑音、装饰音巧妙运用,造成了一种百鸟争鸣的热烈气氛。

  276、“咔”演奏形式在二胡上的首次使用——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一种称为“咔”的演奏形式,即用乐器(多为唢呐、擂琴等)模拟人声、戏曲唱腔以及各种鸟兽的叫声。在刘天华的《空山鸟语》中用二胡模仿鸟叫并有乐谱记载,应属首创。

  277、运指“三伸一屈” 的创始人——二胡大师刘天华。这个指距关系和规律经刘天华总结后传授于第二代储师竹、蒋风之、陈振铎、刘北茂四大弟子,再由他们传授给张韶、闵季骞、刘文金、张锐、蒋巽风、毛中明等人。

  278、最早的自然跳弓——跳弓在二胡上的运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只限于人工跳弓的运用,并与顿弓含混在一起。50年代末,各地的二胡演奏家如四川的刘志渊等人受小提琴跳弓的启迪,开始在创作和演奏中摸索和使用自然跳弓。当时刘志渊已能有把握地演奏外弦的自然跳弓,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发音较粗糙,推弓撞击琴弦时弓毛已离琴筒一公分左右,并且只能用拉弓起跳。在这期间,四川二胡演奏家苏汉兴向刘志渊学会了外弦的自然跳弓。1959年苏汉兴在其处女作《喜庆》中首先使用了这种弓法,继而探索内弦跳弓的演奏方法,于1960年底攻下了段启诚的《大凉山狂想曲》中大段高难度的自然跳弓。1961年中央广播电台播放了苏汉兴演奏的《大凉山狂想曲》录音,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同行也摸索并掌握了外弦自然跳弓的初步演奏技术。

  279、无千金二胡演奏技法的首次运用——孙文明于1951年创作的《弹乐》,演奏时不用千斤,这是他受坠胡和三弦拉戏的启迪而运用在二胡演奏上的创新技法。他创作的另一首二胡独奏曲《夜静萧声》亦不用千斤。

  280、八度定弦法的首次运用——孙文明于1957年春创作的《送听》,采用d-d1八度定弦和双弦奏法,以奏出一高一低两把二胡合奏的效果,在定弦上是一创新。

  281、双马尾演奏法在二胡上的首次运用——受四胡及口琴复音奏法的启发,孙文明在他的《人静安心》及《送听》中创新地采用“双弦双马尾”的方法,奏出了八度复音伴奏的效果。

  282、弯柱法演奏的首创者——河北省艺术学校教师王曙亮1962年发明扩大二胡音域的新技法——弯柱法,使二胡的内空弦向低音处扩大了小三度音域,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它的演奏方法是:左手四个指握住琴杆,左臂尽力向下压,使琴筒贴紧腿部不致滑动;一指根部抵住琴杆向右,二、三、四指勾住琴杆向左同时施力,以形成杠杆作用强迫琴杆微微向右弯曲,来降低琴弦的张力而发出较低的音,其用力的分寸完全要凭听觉来加以控制。此外,拇指还可以用来按弦。王曙亮本人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琵琶怨》首用了这种奏法。1987年王曙亮的论文《用弯柱法扩大二胡音域的尝试》刊于《人民音乐》并于1988年载入《中国音乐年鉴》。

  283、无琴练功法的发明人——河北省艺术学校教师王曙亮于1960年发明无琴练功法,通过二十多项手操练习,提高了基本功效率。

  284、用拨弦模仿马蹄声来作衬托的首创人——黄海怀。在他1962年创作的《赛马》中,借鉴小提琴拨弦演奏技法,以伴奏乐器演奏主旋律,以右手离弓拨弦模仿马蹄声来作衬托,首创了一个著名的拨弦乐段,并创造性地将弓靠在外弦上,只进行内弦拨奏。

  285、“连顿弓”、“大击弓”、“弹轮弓”、“弹节弓”、“快速双弦抖弓”、“外拨弦”、“左手拨弦”、“右手弹轮”、“伪泛音”、“手摇弓”技法的首创人——陈耀星。他的这些独具匠心的创造发挥在当时引起了音乐界新的轰动,激起了人们发展二胡演奏技术的更大热情。

  286、“双跳”、“双抖”、“轮弓”、“四指轮”、“反正轮”技法的首创人——原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宋国生。其中“双跳弓”是他借鉴小军鼓一次击奏两音首创的推拉弓各奏两个跳弓的特殊弓法技巧;“轮弓”则是借鉴琵琶轮指效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多音与单音击跳弓交替混合运用的连续特殊技法;“双抖”即双弦抖弓,是指连续快速交替推拉内外两弦的奏法。

  287、“抠音”技法的首次运用——在陈兴华创作的《悬妙﹒懑与释》一曲中,首次运用了二胡演奏的新创技法抠音(符号为“[”。)方法是用按弦手指扣抠握力使按指音即“[”符号前一音升高分别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以到达本音。

  288、二胡“叠加S形动作运弓法”的首创——这是一种模仿鱼游蛇行动姿的运弓动作方法,简称“叠‘S’运弓法”,又叫“仿生物动姿运弓法”(简称“仿生运弓法”),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萧前勇研创。此外,萧前勇还研创了“两手反向平衡控制运弓法”和“呼吸调节运弓法”。

  289、连续同向拉弓的首次运用——段启诚的代表作《大凉山狂想曲》及《苗岭早春》等曲,首次在二胡的演奏上运用连续同向的┌┐┌┐┌┐┌┐┌┐┌┐……拉弓演奏。此外大段快速的自然跳弓,快速的内外弦拨奏,五度双弦连续演奏以及连续的tr演奏的运用,为发展二胡演奏技巧和丰富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90、胡琴双音旋律演奏法的首创——由许可首创,从而弥补了胡琴不能演奏双音和弦的空白历史。许可还是颗粒性强的快捷推拉连顿弓及清晰明亮的高把位人工泛音的首创者。

  291、“纯四度双弦快弓”、“左右手拨弹”的首创人——板胡、二胡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教授赵夺良。

  292、二胡两推一拉“抛跳弓”技法的首创者——台湾桃园市自由职业人曹天立。

  293、二胡“上下内外双拨弦”技法的首创者——曹天立。

  294、二胡“负一指双合音”技法的首创者——曹天立。

  295、二胡“痉挛颤音”技法的首创者——曹天立。

  296、二胡“立姿夹弓快速拨弦”技法的首创者——曹天立。

  297、第一个可以将二胡横在肩膀上弹奏的人——曹天立。

  298、首先将小提琴短弓快拉方法及双弓伴奏用到京胡里面的人——原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京胡圣手杨宝忠。

  299、高胡自然泛音演奏的首创人——刘天一。在刘天一演奏自己1957年创作的曲目《鱼游春水》中,他首次成功地吸收并引入了小提琴的泛音演奏技巧及潮州拉弦乐器的双催弓法,运用一弓演奏出七连音和八连音快速琶音的方法,独创了在高胡第二把位拉出透明清亮的自然原音,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春天鱼跃欢快的怡人情景。

  300、独一无二的按指技法——马头琴演奏技法中的按指非常特别:并非用指肚在琴弦上方压弦,而是用指甲的甲根从弦的侧方顶弦,这种技法在乐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301、马头琴演奏技术、技巧和演奏法的第一次统一——马头琴自古以来多是以独奏形式出现的乐器,其演奏法从未统一过。1989年8月1日,著名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在内蒙锡盟苏尼特右旗白音哈尔苏木组织了来自国内8个省区27位马头琴手的马头琴高级强化训练班。几个月后,经过规范化、群体化训练的马头琴队伍诞生了,这些演奏员的弓法、节奏、指法第一次得到了统一。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庆祝会上,他们的齐奏轰动了内蒙古。当年12月26日在北京音乐厅给中国音乐家协会作了专场汇报演出,受到音乐家、音乐院校教授及文化部的高度评价。后来,齐•宝力高还率领他组织成立的“野马”马头琴乐队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使马头琴成为世界瞩目的神奇的民族乐器。

经典的胡琴知识精选

  302、专业作曲家介入二胡音乐创作的开始——50年代以前,二胡音乐的创作者主要是从事民族乐器的演奏家,他们常常是将第一度创作(作曲)及第二度创作(表演)集一身完成的。50年代末期,一些对二胡特别有兴趣的专业作曲家开始介入二胡创作。这个转变发端于当年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的青年作曲家刘文金分别创作于1959年、1960年的两首新作:《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在乐曲构成上,将民间固有音调与西洋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分别运用复三部和多段体辍合的曲式结构,每一段强调调式、调性的对比,加入华彩炫技乐段。《三门峡畅想曲》中“快速换把”、“自然跳弓”的运用增强了二胡的技巧性,“超越了刘天华二胡曲保持了三十年的技术难度和水准”。这两首作品的出现,把二胡音乐的创作推到专业化的高度,标志着专业作曲家正式参与这门艺术创作的开始。

  303、自刘天华以来专业二胡音乐创作中最有贡献的作曲家——刘文金。刘文金是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和指挥家,他接连创作出在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部二胡经典作品,在国内外都具有深远影响。从1959年其处女作《豫北叙事曲》问世以来,40多年里创作和改编的民族音乐作品有120多部,其中胡琴作品有《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秋韵》、《长城随想曲》、《洪湖》、《相思》、《太行行》、《沧海赋》、《高原纺织之歌》、《骑马挎枪走天下》、《大海一样的深情》、《云海之梦》、《“梁祝”幻想》、无伴奏套曲《如来梦》、《边寨之夜》、《绣金匾》、《胜利中的怀念》、《戏彩》、《中州韵》等20余首。他创作的每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中国音乐的神韵,深刻地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豫北叙事曲》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是1949年以来唯一被选入的二胡作品。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被誉为中国当代二胡作品中的精典之作,成为海内外许多著名二胡演奏家和乐团的保留曲目,1984年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一等奖。他的《长城随想》将中国二胡音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二胡发展史上具有第二个里程碑的地位。由于他的创作成就及其影响,刘文金被称为“追求民族音乐神韵的作曲家”、“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304、小提琴作品移植为二胡曲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王国潼教授移植改编了《霍拉舞曲》,并于1962年3月在广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上演奏获得好评。此后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开始练习《霍拉舞曲》、《流浪者之歌》、《查尔达什》、《新疆之春》等移植的小提琴作品。7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陈大灿老师也移植了一些提琴曲让学生拉。1986年高韶青首先成功移植并演奏了萨拉萨蒂的超难度的小提琴曲《卡门幻想曲》。90年代以后,《无穷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移植作品陆续出版发行。演奏移植的小提琴曲,将二胡演奏艺术和表现力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305、首位为同一乐器谱写4首协奏曲的人——作曲家张晓峰。从1998年起,张晓峰以浓墨重彩的大手笔连续创作了4首反映中国历代4位女性不同命运的二胡协奏曲《丽歌行》、《杨贵妃》、《西施情》和《六月雪》,2002年在新加坡首演时引起轰动。为同一乐器谱写4首协奏曲,这在中国民族音乐界是极为罕见的。

  306、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的第一只二胡曲录音——《二泉映月》。2006年2月1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首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1950年录《二泉映月》的原声采录设备及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原声首次通过现代视听设备供人现场聆听。这次展览涵盖了中国56个民族几千年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优秀文化,并采用文字、图片、影视和多媒体等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和描述,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

  307、丝弦五重奏的首创者——丝弦五重奏是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胡登跳教授为首创建的民族室内乐新型的演奏形式,由二胡、扬琴、阮(或柳琴)、琵琶、筝五件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组成。胡登跳1986年创作的《跃龙》是这一形式中较突出的一首,同年在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厅首演。

  308、二胡与单簧管的首次同台竞技——2003年9月25日,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和青年单簧管演奏家王弢在成都市艺术中心举行“2003年故乡行•二胡与单簧管对话交响协奏音乐会”上,将二胡和单簧管两种中西乐器结合搬上舞台,这在中国属于首次。马晓晖改编了二胡曲《赛马》,将单簧管的特色与之融合,使新编的《草原赛马》别有风味。

  (四)教育、教材、著作、曲集

  309、中国近代第一所设有二胡专业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1922年10月,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整理中国民族音乐,琵琶、月琴、二胡等民乐器均开设过专业的本科与师范课程。音乐传习所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对外叫“Conservatory Music of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音乐院。刘天华被聘为该所的国乐教师,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并通过改进,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教学化。这是民乐真正纳入高等教育的开始。

  310、最早成立民族器乐系的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该院于1956年率先成立民族音乐系,并设有二胡专业。

  311、第一所二胡专修学校——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授权并支持创办的“王雪峰二胡学校” 2006年4月22日在北京成立。该校名誉校长由宋飞和北京参奥特殊艺术学院院长朱华担任,赵寒阳、李宾任艺术顾问,王雪峰为校长。

  312、第一套系统的二胡初级教材——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创作的47首二胡练习曲,它标志着二胡走上了专业教学的道路。

  313、第一本《京胡教材》——蒋莘编著,2006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京胡教材》。该书是当今同类书唯一称谓《京胡教材》的专业书,并弥补了戏曲院校在教学上有史以来无京胡专业教材的空白。

  314、最早涉及二胡演奏中艺术表现问题的专著——1982年由宋国生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胡演奏艺术》。

  315、最早从生理解剖与运动力学原理分析二胡基本理论的著作——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赵砚臣的《二胡基础训练》和宋国生的《二胡演奏艺术》。特别是《二胡演奏艺术》运用有关生理心理物理知识,科学地总结了二胡演奏技法原理和艺术表现规律,被专家誉为“最完全的二胡演奏理论”专著。

  316、出版二胡教材和专著最多的作者——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寒阳。据不完全统计,至今赵寒阳已编著出版了《二胡基础练习三百首》、《儿童学二胡电视教程》、《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二胡基础教程》、《二胡中级教程》、《二胡高级教程》、《全国二胡考级曲目示范与讲解》、《通向二胡演奏家之路》、《二胡演艺知识500问》等二胡教材和专著近40部,发表《少儿二胡教学法初探》、《二胡演奏艺术的三要素》、《音乐表演中的气功机制》、《关于二胡教学科学化的思考》、《论二胡演奏的乐感》等学术论文70余篇,演奏录制了大量的音像制品,还创作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二胡情缘》。他的一些著作弥补了国内教育教材的空白,为二胡教学和普及中国传统音乐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317、二胡历史上著书年龄最小的作者——卜晓妹。她1991年至2004年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及研究生部,已著有《二胡基础教程》、《跟苗苗姐姐学二胡》(三册)、《少儿二胡入门基础教材》等著作达100万字左右。

  318、二胡定把贯通教学法的首创人——本世纪初由陈兴华提出,简称“定把贯通法”。其基本内容是:使左手不作移动地稳定在一个把位上,专门练习这一个把位,熟练之后,把所练过的把位相互连贯起来。“在进入换把时,强调对所换到把位进行定把练习作为换把前的准备练习,即定把先行。在定把练习之后再进行所练过把位的贯通练习……”该方法可使二胡换把技术的难度降低,更易教易学。

  319、培养盲人音乐家的开创者——刘北茂。1955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刘北茂被借调到中国盲人训练班,培育了被称为当代“阿炳”的新中国第一代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成功开创了我国培养盲人音乐家的先河。

  320、最早收有二胡曲的乐谱——周少梅编于1927年12月的《乐乐集》。其中汇编了1923至1927年五个年头的部分曲谱(共89首),分别注明了重奏、合奏、曲牌、梆予、唱段、唱句、二胡曲等字样,版心落款为“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321、最早的工尺谱本二胡曲集——陈振铎于1935 年出版的《南胡曲选》。

  322、首次采用简谱的二胡教材——陈振铎于1945 年7 月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出版的《怎样习奏二胡》。

  323、新中国最早出版的二胡教材——1951年2月上海万叶书店出版的《二胡演奏法》。该书由“南胡圣手”陈振铎编著,在上海发行九版之后改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不仅介绍了他个人的作品,同时还整理了刘天华先生传授的传统曲目,在当时对丰富二胡教材、普及二胡知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4、第一部《华乐大典•二胡卷》——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二胡学会联合主编,乔建中、杨光熊为执行主编的《华乐大典•二胡卷》。

  325、第一次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材会议——196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是新中国首次全国性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二胡专业教学的学术研讨会议。

  326、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第一集二胡教材曲选——1963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民族器乐教研组编(陆修棠主编)的《二胡曲选》。

  327、全国第一套较为系统的二胡作品集——1992年10月中国二胡学会推出的《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该作品集是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许讲德和蒋巽风、王志伟等人历时7年编撰完成的,含二胡练习曲和乐曲共134首,分十个等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28、第一本京胡考级曲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组织著名戏曲音乐教育家曹宝荣、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著名青年琴师王彩云共同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的《京胡考级曲集》。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共9级,1至3级为初级程度,4至6级为中级程度,7至9级为高级程度,除作为京胡考级必备的教材外,亦可作为学习京胡演奏的系统教材使用。

  329、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二胡理论刊物——1982年陈朝儒主编、北京二胡研究会油印出版的《二胡研究》学术期刊。

  330、第一本正式的二胡艺术综合性读物——《中国二胡》。该刊物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原内部学术刊物《二胡研究》更名和发展而来,成为有正式书号且“以书代刊”的公开读物,2002年12月出创刊号,出第二期后停刊。

  331、首次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阐述二胡演奏训练问题的著作——赵砚臣编著的《二胡基础训练》。该书1977年编著,第一次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阐述二胡演奏动作的训练问题,从而开始了对二胡演奏理论的研究工作。

  332、首部对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规律作多层全面揭示的著作——2005年4月1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该书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博士生赵志安。他突破传统的主要着重于京胡伴奏音乐形态研究的方法,运用民族音乐的研究方法,将视野扩展、深入到探求京胡伴奏的本质规律及其成因,首次对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规律作了多层全面的揭示。

  333、民乐一条龙教学体系的创立——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演奏长期以来是靠师徒关系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延续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建立了民族器乐系,把探索民间器乐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教师们为此不懈地奋斗了几十年,王国潼是其中贡献突出者之一。在注重民乐自身发展规律和艺术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王国潼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从附小、附中到大学互相衔接、互相影响的一条龙教学体系。他主张学生要“一专多能”——不仅要学会拉二胡,还要学会京胡、板胡、高胡、马头琴、小提琴等多种弦乐器;不仅要能独奏,还要有合奏、伴奏、重奏的能力;不仅精通演奏,还要能为这一乐器编写教材和作曲;更要有一点理论研究(研究历史、现状、音乐学、乐种学等等),以至修理乐器的本领等。

  334、系统化、科学化二胡技法理论的首创者——张韶。张韶于1981年调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在总结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南、北各种风格流派,首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二胡技法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刘天华二胡学派,对弓弦乐器的发展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5、第一套京胡教学录像带——1996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刘正辉编著的《京胡教学与欣赏》。

  336、第一套京胡专业的音像教材——1997年11月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发行的《张素英京胡教程》录像带(共5个小时)。

  337、第一部少儿二胡教科书——孙广海、李乃平合作编撰出版的《少儿二胡教程》系列有声教材。该书在全国图书评比中获音乐图书类“精品奖”。

  338、第一部民族器乐电视教学片—— 《儿童学二胡》。该片由赵寒阳、刘逸安撰稿,赵寒阳主讲,刘逸安任艺术指导,中央电视台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摄制 ,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片分26集,每集10分钟,每星期播放一集,历时半年。该片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并出版了配套的教材,1991年10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教育节目研究委员会颁发的优秀电视教育节目二等奖。

  339、新乐感理论的开创者——赵寒阳。1999年赵寒阳所著《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出版,这是一本详尽论述二胡演奏艺术的理论著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阐述了二胡演奏中的乐感问题,如乐曲结构的形象感,乐曲的线性感、律动感、时代感、地域感,演奏的气感,音乐的质感等十四个“感”,首次揭示了这个长期困惑二胡教育家和演奏者的难题,在演奏观念上给人们耳目一新的理念,并从此开创了一种乐感不是不可说、不是不可琢磨、不是不可把握的理论先河。

  340、第一部民族音乐志书——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袁炳昌、毛继增主编,1986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该书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流传和保存的包括胡琴类拉弦乐器在内的502种乐器,较全面的反映了民族音乐的乐器状况。其中对胡琴的介绍有“胡琴——大器晚成  形式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弦用马尾制作。元朝宫庭宴乐之器,渐为中国主要民族乐器之一。”

  341、新中国首部集教学、演奏、理论研究为一体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著——1996年出版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张慧元的专著《全国二胡考级作品诠释》。张慧元因此被视为当代研究刘天华二胡曲,体现立足传统音乐内涵的第一人。

  342、首部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专著——齐•宝力高的自传《马头琴与我》。这部自传集蒙、汉、日三种文字于一体,全书45万余字,2000年11月14日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本人既是这部自传的作者又是翻译。

  343、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马头琴的理论书籍——齐•宝力高编著的《马头琴演奏法》。

  344、第一篇全面论述秦派二胡艺术的论文——西安音乐学院二胡研室主任金伟发表的《秦派二胡艺术的形成发展》。该文在理论上把秦派二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填补了这项领域的空白,已被收入全国百篇二胡优秀论文精选之中,并在香港获世界学术论文金奖。

  345、发表二胡制作技术理论文章最多的作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国兴乐器”总监任建一。他1990年以前在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技术部门工作,曾在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中学任二胡制造专业教师,在二胡的发展和改革事业中做过大量研究、调试、鉴定工作。在二胡制造专业技术理论方面,他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主要有:《中国民族乐器二胡声学(共鸣)特征的研究》、《试论二胡琴筒腔体(板)的声学性质》、《剖析二胡振动发音中的力学特点和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二胡的声学构成和声学结构特点》、《二胡声学(共鸣)特征》、《关于二胡音响测试中几个问题的小结》、《二胡琴筒内腔的差异》、《六角琴筒二胡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二胡声音音量的声学现象》、《对二胡声音变化规律的探讨》、《二胡声音的主观评价和鉴赏》、《对二胡皮膜振动以及不同几何形状结构二胡特点的论述》、《采用蟒蛇皮作为二胡共振膜的原由》、《二胡皮膜工艺的意义和要点》、《专业二胡皮膜加工工艺的研究》、《二胡皮膜变化规律的探讨》、《对人造二胡皮膜的分析和个人看法》、《对二胡皮膜改革的看法》、《红木二胡与紫檀木二胡的发音差异》、《对琴的鉴赏和分析》、《二胡“狼音”的测试和解析》等数十篇。

  346、首期二胡高难曲目教学演奏研修班——2004年7月26日—7月30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胡琴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二胡高难曲目教学演奏研修班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研修班邀请了著名二胡演奏家刘长福、陈耀星、宋飞、严洁敏、邓建栋主讲,针对《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卡门主题幻想曲》、《流浪者之歌》、《水》、《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三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战马奔腾》、《陕北抒怀》的演奏进行讲授并示范演奏。

  (五)胡琴名曲的首演

  347、《空山鸟语》(刘天华曲)——1924年冬刘天华首演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师生音乐演奏会。

  348、《汉宫秋月》(,蒋风之演奏谱)——1933年蒋风之首演首录。

  349、《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1959年曾加庆在上海市音乐舞蹈汇演中首演。

  350、《赛马》(黄海怀曲)——1962年3月黄海怀在广州“羊城音乐花会”上首演。

  351、《梆子风》(项祖英编曲,黄海怀订弦法及弓、指法)——1963年5月黄海怀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参加二胡比赛首演。

  352、《江河水》(黄海怀曲)——1963年5月吴素华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参加二胡比赛首演并于同年首录。

  353、《江河水》(二胡与管弦乐队变奏曲,温德青编曲)——1990年郑华延与宁夏歌舞团管弦乐队于乌鲁木齐“西北音乐周”首演。

  354、《河南小曲》——1963年5月刘明源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参加二胡比赛首演。

  355、《郿鄠调》(迷胡调,鲁日融编曲)——鲁日融在1960年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上首演。

  356、《丰收道情》(鲁日融编曲)——鲁日融在1960年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上首演。

  357、《信天游》(鲁日融曲)——鲁日融在1960年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上首演。

  358、《秦腔主题随想曲》(鲁日融、赵震宵曲)——1963年5月鲁日融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参加二胡比赛首演。

  359、《村歌》(储望华曲)——王国潼1956年8月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首演。

  360、《豫北叙事曲》(刘文金曲)—— 1959年国庆10周年王国潼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

  361、《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曲)——1961年7月王国潼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

  362、《马头琴之歌》(夏中汤曲)——1962年3月王国潼参加广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首演。

  363、《霍拉舞曲》(王国潼移植改编)——1962年3月王国潼参加广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首演。

  364、《怀乡曲》(《台湾人民盼解放》,王国潼曲)——20世纪70年代王国潼首演。

  365、《奔驰在千里草原》(王国潼、李秀琪曲)——20世纪70年代初王国潼首演。

  366、《翻身歌》(王国潼编曲)——20世纪70年代王国潼首演。

  367、《不屈的苏武》(彭修文曲)——20世纪70年代末王国潼首演。

  368、《红梅随想曲》(民乐团版,吴厚元编曲)——20世纪70年代王国潼首演。

  369、《二胡协奏曲》(<日>服部公一曲)——1984年12月王国潼在日本大阪首演。

  370、《梦四则》(何训田曲)——王国潼1988年9月赴英国格拉斯哥参加“中国新音乐节”,与苏格兰BBC交响乐团合作首演。

  371、《音画——渔舟唱晚》(王国潼曲)——2000年王国潼在香港首演。

  372、《阳关三叠》(闵惠芬编曲)——1963年闵惠芬首演。

  373、《喜送公粮》(顾武祥、孟津津曲)——20世纪70年代闵惠芬首演。

  374、《红旗渠水绕太行》(闵惠芬、沈利群编曲)——20世纪70年代中期闵惠芬首演。

  375、《新婚别》(张晓峰、朱晓谷曲)——20世纪80年代初闵惠芬在上海首演。

  376、《长城随想》(刘文金曲)——1982年5月闵惠芬在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

  377、《洪湖人民的心愿》(洪湖主题随想曲,闵惠芬编曲)——20世纪70年代末初闵惠芬首演。

  378、《寒鸦戏水》(闵惠芬改编)——1988年5月闵惠芬在“上海之春”音乐节期间首演。

  379、《诗魂》(徐仪曲)——20世纪80年代闵惠芬首演。

  380、《川江》(杨宝智曲)——20世纪80年代末闵惠芬首演。

  381、《夜深沉》(二胡协奏曲,刘念劬编曲)——1991年5月10日闵惠芬在“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期间首演并获优秀演奏奖。

  382、《噶玛兰——幻想序曲》(刘学轩曲)——1991年4月13日闵惠芬在台湾首演。

  383、《昭君出塞》(房晓敏编曲)——1993年5月9日闵惠芬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闵惠芬二胡独奏音乐会”上首演。

  384、《春诗》(钟义良曲)——20世纪50年代中期钟义良创作并首演。

  385、《一枝花》(张式业改编)——1982年宋云在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盛会上首演。

  386、《红梅随想曲》(管弦乐版,吴厚元编曲)——上世纪80年代姜建华首演。

  387、《香》(<韩>朴范熏曲)——1994年姜建华在汉城首演。

  388、《风影》(二胡协奏曲,<日> 安生庆曲)——1986年姜建华在日本三得利音乐厅落成典礼上首演。

  389、《末代皇帝》主题曲(阪本龙一、苏聪曲)——1988年姜建华首演。

  390、《战马奔腾》(陈耀星曲)——1976年陈耀星在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中首演。

  391、《江南春色》——20世纪80年代朱昌耀创作并首演。

  392、《台湾风情组曲》——2004年12月朱昌耀在台湾首演。

  393、《阿里山情话》——2004年12月朱昌耀在台湾首演。

  394、《台湾民谣四首联奏》——2004年12月朱昌耀在台湾首演。

  395、《大浪淘沙》(宋飞移植)——1995年3月宋飞为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百年诞辰而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华风琴韵”—宋飞二胡独奏音乐会上首演。这是宋飞的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

  396、《祭﹒1937》——1998 年8 月15 日宋飞在“胡琴漫话——宋飞二胡独奏音乐会”上首演。

  397、《春野》——1998 年8 月15 日宋飞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胡琴漫话——宋飞二胡独奏音乐会”上首演。

  398、《二泉映月》(二胡与萨克斯,刘文金编曲)——上世纪90年代末宋飞首演。

  399、《竹韵》(第二二胡协奏曲,吴厚元曲)——2000年前后宋飞首演。

  400、《山林之秋》(刘学轩曲)——2002年12月宋飞首演。

  401、《种子灯焰》(《如来梦》二胡套曲,刘文金曲)——2002年宋飞首演首录。

  402、《怀念》(京胡,宋世芳曲)——2005年12月10日宋飞在长安大戏院举办的“纪念京剧音乐艺术大师汪本贞诞辰90周年音乐会”上首演。

  403、音画《清明上河图》(史志有曲)——协奏组曲《清明上河图》以18首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组成,2006年宋飞领弓二胡、坠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胡琴族系首演首录。

  404、《牧马少年》(宋国生曲)——宋飞首演。

  405、秦腔《杨贵妃》组曲(板胡与乐队,吴华曲)——1998年沈诚首演于北京剧院。

  406、《北京有个金太阳》(蒋才如曲)——上世纪60年代中期蒋才如首演。

  407、《天缘》(琵琶、二胡双协奏曲,刘锡津曲)——2004年12月4日高扬与吴玉霞(琵琶)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

  408、《第一二胡协奏曲》(青春颂歌,关乃忠曲)——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安源首演。

  409、《古道随想》(双胡协奏曲,莫凡曲)——1993年黄安源、黄晨达在澳门艺术节期间首演。

  410、《火祭》(谭盾曲)——1999年黄安源首演。

  411、《家乡的喜讯》(车健、马光陆编曲)——2005年4月29日黄安源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

  412、《广东音乐联奏》(双二胡与乐队,胡伟立编曲)——2005年4月29日黄安源、黄晨达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

  413、《月的悲吟》(胡志平曲)——1990年4月胡志平在第二届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新作品比赛中首演。

  414、《痕迹之五》(温德青曲)——1994年5月20日严洁敏在台湾首演。

  415、《白蛇传》交响组曲(吴华曲)——1992年由艾兵首演于北京民族宫剧场。

  416、《杨门女将》(交响协奏曲,吴华曲)——2002年由辛小红、辛小玲首演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417、《杨门女将》(京胡、二胡双重协奏曲,吴华曲)——2004年4月24日魏冠华(京胡)、陆云霞(二胡)在香港“中港台胡琴名家之夜”音乐会上首演。

  418、《变量》(吕黄曲)——2004年4月24日魏冠华在香港首演。

  419、《心儿醉了》(魏冠华编曲)——2006年5月5日魏冠华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魏冠华的胡琴世界” 音乐会上使用HKCO1型高胡首演。

  420、《天仙配》幻想曲(双二胡协奏曲,吴华曲)——1996年辛小红、罗俊和首演于台湾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艺厅。

  421、《八阕》(唐建平曲)——1996年5月12日于红梅在北京音乐厅首演。

  422、《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关乃忠曲)——2002年11月于红梅首演首录。

  423、《西口情韵》(关乃忠曲)——2002年12月于红梅首演首录。

  424、《京风》(莫凡曲)——姜克美于1994年澳门国际音乐节首演。

  425、《逝去的时光》(陈其钢二胡版)——2002年10月20日马向华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首演。

  426、《人间如梦Ⅲ》(石井真木曲)——2002年马向华年在日本东京首演。

  427、《敦煌古谱四首》(黄安伦曲)——1999年7月4日马向华在上海音乐厅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作世界性首演。

  428、《卧虎藏龙》(胡琴与交响乐队中乐版,谭盾曲,陈远林改编)——2003年4月4日马向华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作世界性首演。

  429、《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80年代蒋伟风在北京音乐厅首演。

  430、《第四二胡协奏曲》(A商调式幻想曲郑冰曲)——朱晓生20世纪90年代初首演。

  431、二胡协奏曲《梁祝》(何占豪编曲)——1995年邵琳参加上海之春“上海优秀民乐演奏家专场” 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演。

  432、《情根》(二胡协奏曲,郁镜贤曲)——1997年邵琳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首演并首录。

  433、《夜静箫声》(孙文明曲)——1998年邵琳在纪念孙文明作品音乐会中首演。

  434、《申韵幻想》(二胡协奏曲,郁镜贤曲)——2001年邵琳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演并首录。

  435、《西施》(胡琴协奏曲,董榕森曲)——2003年10月邵琳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首演。

  436、《第四二胡协奏曲-蝶恋花》(何占豪曲)——2003年邵琳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新人新作专场音乐会中首演。

  437、《第二音乐会练习曲》(周耀锟曲)——2002年10月周耀锟在第二次“全国二胡精英荟萃演奏会”上首演。

  438、《金珠玛米赞》(王竹林曲) ——1964年许讲德于“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首演。

  439、《子弟兵和老百姓》(晨耕、唐诃编曲,许讲德改编)——上世纪60年代许讲德首演。

  440、《家乡小曲》(又名《丰收之歌》王竹林曲,)——上世纪60年代许讲德首演。

  441、《喜唱丰收》(杨惠林、许讲德曲)——1972年许讲德首演首录

  442、《白花吟》(王竹林曲) ——1979年许讲德首演。

  443、《茉莉花》(王竹林曲) ——1981年许讲德首演。

  444、《三宝佛》(,刘天华传谱,许讲德演奏版)——1982年许讲德于“记念刘天华先生逝世50周年音乐会”首演。

  445、《渔舟欢歌》(王竹林曲) ——上世纪80年代许讲德首演。

  446、《夜思》(李遇秋曲)——许讲德首演。

  447、《欢乐的竞赛》(晨耕、唐诃曲)——许讲德首演。

  448、《寒春风曲》(阿炳曲,许讲德演奏版)——1992年许讲德于“阿炳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上首演。

  449、《西秦王爷》(陆橒曲)——2003年10月王铭裕在台湾首演并获台湾民族音乐创作奖中二胡协奏曲组冠军。

  450、《卡门幻想曲》(萨拉萨蒂曲)——1986年高韶青最先移植并演奏。

  451、《乱世情侣》(何占豪曲)——上世纪80年代马晓晖首演。

  452、《琴韵》(马晓晖曲)——1991年马晓晖首演。

  453、《贵妃情》(卢亮辉曲)——1995年上半年马晓晖在台北举行的“马晓晖二胡独奏音乐会”上首演。

  454、《飞天颂歌》(<日>石井真木曲)——1995年马晓晖在日本三得利音乐厅首演。

  455、《荒漠。暮色》(杨立青曲)——1998年10月马晓晖在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首演。

  456、《悲歌-江河水》(杨立青曲)——20世纪90年代初马晓晖首演。

  457、《庵堂认母》(马晓晖改编、移植)——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晓晖首演。

  458、《创意曲。奏鸣曲》(< 德 >巴赫曲,马晓晖移植改编)——2000年1月庆祝巴赫诞辰250周年活动时马晓晖在柏林参与为《巴赫与亚洲相遇》的唱片录制及演出首演。

  459、《卧虎藏龙》(二胡组曲,谭盾曲)——2000年马晓晖首演。

  460、《弦之炼》(马晓晖曲)——2000年马晓晖首演。

  461、《天山牧羊女》(曹元德曲,杨立青改编)——马晓晖首演。

  462、《引子,吟唱与快板》(杨立青曲)——马晓晖首演。

  463、《燕子》(苏文庆曲))——2003年8月台湾大学熏风国乐团在台北首演。

  464、《别亦难》(何占豪曲)——1990年1月21日澳门中乐团首演。

  465、《客风》(梆笛、二胡与乐队,房晓敏曲)——2003年6月21日曹玉荣在“客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新作品音乐会”上首演。

  466、《红旗渠水绕太行》(二胡与乐队,房晓敏编曲)——2006年4月30日曹玉荣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467、《黄河魂•黄土情》(王惠然曲)——2006年9月15日曹玉荣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王惠然从艺50周年作品音乐会上首演。

  468、《小花鼓》(刘北茂曲)——20世纪50年代张强首演首录。

  469、《悠悠黄土情》(郭一曲)——1993年郭一创作并首演,获得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一等奖。

  470、《莫愁女幻想曲》(何占豪曲,许可编曲)——1987许可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首次个人胡琴独奏会上首演。

  471、《幻》(阎恵昌曲) ——1987许可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首次个人胡琴独奏会上首演。

  472、《百鸟朝凤》(二胡与管弦乐队,王燕樵曲)——1990年许可首演。

  473、《风韵》(许可曲)——1991年许可首演。

  474、《天山风情》(二胡与钢琴,王建民曲)——1992年许可在日本首演。

  475、《思念》(许可曲)——1993年许可首演。

  476、《乡间喜悦》(许可曲)——1993年许可首演。

  477、《姑苏行》(王建民曲)——1995年许可在东京艺术剧场举办的“许可的二胡歌唱世界”音乐会上首演。

  478、《摇篮曲》(许可曲)——1996年许可首演。

  479、《桥》(<日>外山雄三曲)——1998年4月许可在东京Suntory 音乐厅举行的第232期名曲音乐会上首演。

  480、《胡琴组曲》(陈怡曲)——1998年4月许可在东京Suntory 音乐厅举行的第232期名曲音乐会上首演。

  481、《二胡幻想叙事曲》(王建民曲) ——1998年4月许可在日本Suntory 音乐厅首演。

  482、《杨贵妃的故事》(王建民曲)——1998年4月许可在东京Suntory 音乐厅举行的第232期名曲音乐会上首演。

  483、《二胡幻想叙事曲》(王建民作曲) ——1998年许可在日本首演。

  484、《天风爱舞和庵》(<日>松尾佑孝曲)——1998年11 月许可在日本东京爱乐管弦乐团举办的“亚洲环太平洋作曲家系列音乐会”上首演。

  485、《阿吐什的朝晨》(王燕樵曲)——2001年许可首演。

  486、《河曲》(杨勇曲)——2001年1月许可在波士顿纽英伦音乐学院举办的“丝绸之路音乐”二胡独奏音乐会上首演。

  487、《大漠敦煌》(许可曲)——2004年许可首演。

  488、《黄沙古道》(许可曲)——2004年许可首演。

  489、《西域风情》(朱毅曲)——2004年许可首演。

  490、《战马奔腾》(陈耀星曲)——20世纪70年代末陈耀星首演。

  491、《陕北抒怀》(陈耀星、杨春林曲)——1980年陈耀星首演。

  492、《影》(陈耀星曲)——1980年陈耀星首演。

  493、《椰岛风情》(陈军曲)——陈军首演。

  494、《狂野飞骏图》(陈军曲,杨春林编曲)——陈军首演。

  495、《葡萄熟了》(周维曲)——周维首演。

  496、《二泉映月》(李文平版)——2006年5月周维随中国交响乐团赴美巡演中首演。

  497、《姑苏春晓》(邓建栋曲)——1985年邓建栋在江苏省首届青少年二胡比赛中首演,同年11月获首届北京二胡邀请赛最佳演奏奖。

  498、《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建民曲)——1988年邓建栋参加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独奏、重奏)比赛在北京音乐厅首演。

  499、《丝路随想》(乔维进曲)——1988年邓建栋参加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独奏、重奏)比赛在北京音乐厅首演。

  500、《欢乐的彝家山寨》(顾春雨曲)——20世纪80年代邓建栋首演。

经典的胡琴知识精选

经典的胡琴知识精选

二胡百科

胡琴知识简述

胡琴知识简述

二胡教程

二胡基础训练必过的三关和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二胡基础训练必过的三关和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二胡入门

二胡教学视频下载 | 赵寒阳《二胡基础教程》52课时MP4视

二胡教学视频下载 | 赵寒阳《二胡基础教程》52课时MP4视

二胡下载

二胡五线谱[汉宫秋月]二胡与弦乐队

二胡五线谱[汉宫秋月]二胡与弦乐队

二胡曲谱

二胡协奏曲《洪湖水浪打浪》现场版

二胡协奏曲《洪湖水浪打浪》现场版

二胡演奏视频

二胡怎么调音才更好听?

二胡怎么调音才更好听?

二胡教程

二胡的各音程演奏你都熟练了吗?这样练习让你事半功倍

二胡的各音程演奏你都熟练了吗?这样练习让你事半功倍

二胡教程

二胡的分类详解

二胡的分类详解

二胡教程

二胡的各种指型练习图解大全

二胡的各种指型练习图解大全

二胡指法

二胡指法以及练习方法

二胡指法以及练习方法

二胡指法

二胡技巧 把音头“拽”出来

二胡技巧 把音头“拽”出来

二胡百科

二胡的前世今生

二胡的前世今生

二胡百科

二胡琴杆制作方法

二胡琴杆制作方法

二胡百科

民乐合奏《洞庭秋思》简介

民乐合奏《洞庭秋思》简介

二胡百科

二胡选购与保养小知识

二胡选购与保养小知识

二胡百科

二胡演奏长弓容易出现的偏差

二胡演奏长弓容易出现的偏差

二胡百科

老红木辩证考方法

老红木辩证考方法

二胡百科

谈中老年人学习二胡的难与易

谈中老年人学习二胡的难与易

二胡百科

二胡演奏和气功中的三要素

二胡演奏和气功中的三要素

二胡百科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