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节二胡琴码制作方法
佚名 网络本人从1969年学拉二胡起就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二胡琴码,想以此来提高二胡的声音质量(并同时开始二胡千斤、音垫的研究活动),从此乐此不疲。多年来先后大量试用过用老松节、枫木、酸枝、紫檀、榉木、茶木、松、杉、樟木、竹、骨、角、塑料等数十种材料,制作出不同式样的大小规格的二胡琴码。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效果对比,到目前为止个人认为老松节琴码其效果的综合性能值最好。
首先,将二胡的琴体的发音功能部位用拟人化方法来分工:声带是二胡的弦(发音源);喉头是琴码(弦音导振和初级共振共鸣体);口腔是琴筒(主共振共鸣体,又可说是二级共振共鸣放大体);鼻腔是琴杆、琴轸、琴托、千斤(辅助共振共鸣体,一把好琴拉奏时是全身共振共鸣,琴头、琴轸、琴托、千斤都有明显的振动感觉,有振才有音,这是物理学的简单原理,除琴筒外全琴其他部分都是重要的辅助发音体)。按此来分工,喉头及琴码的功能不可小觑,是二胡音色、音质、音量的重要影响和决定因素之一。
一、琴码的作用及功能。琴码一是具有导振作用,它承上启下将琴弦的发音传递到琴筒皮膜,在导振过程中要求能够滤去或者减少不必要的噪声和杂音等,协调高、中、低音频的传导,使之较为和谐;对部分音频具有扩大或降低减少的作用(理论上称为阻尼作用),对琴弦的原音具扬长避短的功能。二是具有初级共振共鸣放大扩散功能,琴码把音源传导至琴皮膜、琴筒进行主共振共鸣,音源的初级共振共鸣放大扩散对二胡的音质是很关键的,所以琴码是制约琴发音的重要因素。琴码像人的喉头,气流激动声带发音,然后经过喉头的调节共振共鸣,再经过口腔舌头的调节,鼻腔的辅助共鸣,才发出委婉变化的声音来。若喉头有疾或先天不足,其音质之难听可想而知。琴码又像麦克风,好者具有降噪除杂、补偿增益、高保真高灵敏度等功能,劣者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传音导体罢了。二胡音质效果达到一定程度后提高一点点都是十分不易的,就像百米短跑的十秒大关,几十年才得以突破。
二、老松节琴码特点。通过多年来的大量试验比较,本人认为老松节制作的琴码是较为理想的琴码之一,其琴码音质特点为浑厚柔美纯净圆润音量适中。折断所有制作琴马的材料,唯独老松节纤维组织呈结晶体状(新、活松节没有,俗说新节粘,活节油),老松节细如砂糖结晶般的纤维结构其导振共鸣作用的频率区域非常适合于二胡皮膜振动的发音乐器,(用于靠木质音板发音的乐器不适用,本人经过多次试验)。老松节材料因受自然环境限制,其纤维纹理、组织结构、油脂含量、油脂稳定性、结晶体状况等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松节有差异,甚至同一个松节上不同部位都存在很大差异,松节遍地有,好节难寻。根据本人经验,生长在南方高海拔山区的古松树节最好,其纤维非常细,材质密实,油脂含量高,结晶体细腻,油脂稳定性好。而从百年旧木料中取出虫子不吃未腐朽烂掉的松节为做码极品。
三、老松节琴码的制作。老松节码因为材料的独特特点,一不宜用机械制作,机械的高速摩擦使之发热变粘;二不能连做,(即一块料做多个,因为材料没有那么长那么直,只能一个个单做)。用手工锯、切、削、钻、砂、光一点都不能含糊,全凭左手三指掐住木料,右手握刀,锋利的刀刃在手指缝间游走,木料又硬又结又滑又小,手指很吃力,做琴码需要全神贯注心平气和地制作,不然稍不留神不是伤手就是作废,一般制作一个琴码需要几个小时。琴码的制作形式、大小、高低需要与琴体的最佳共振共鸣点相吻合,通常琴码制式参照“黄金分割率”的有关参数和琴的制式特点,及拉琴者个人对音色、音质、音量的爱好,要求量身定做,通常北方琴码底盘小而窄,其音高亢宏亮;南方琴码底盘呈椭圆,其音柔美浑厚。
以上就是我多年制作老松节琴码的一点体会。希望与众胡友交流切磋,共享"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