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的前世今生
佚名 网络洞箫的演奏,也许没有什么高深、繁难的技巧,它也不可能去摹拟金戈铁马甚至百鸟争喧。但是它的音色含蓄、柔婉、温厚,别具一种动人的优雅韵味,让很多爱乐者陶醉其中。
它的艺术之美是纯真的、质朴的、直击心灵的。乐曲演奏结束时,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会长留心间,会让听者“三月不知肉味”。
枉凝眉,谭炎健 - 红楼梦 洞箫音乐专辑
洞箫Dong Xiao
洞箫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乐器。别称“竖吹”、“尺八”、“竖篴”、“通洞”等。据考证,在我国汉代以前就出现并广为使用。汉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在汉代陶俑及墓室砖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乐器。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现在的洞箫常用九节紫竹制成,全长约80cm,管身开有六孔,前五背一。
洞箫发音润柔、轻细,常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的丝竹乐队,也有用来独奏的。洞箫弱奏时的余音,袅袅不绝,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把两支箫分别刻上“龙凤”图案的,被称作“龙凤箫”。
传统乐器中的
洞箫类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中洞箫类的乐器品种繁多,篴、长笛、短笛、秦始笛、尺八、箫、洞箫、楚等,都是在不同文献中记载的洞箫类乐器的名称。贾湖骨笛的出现,把这类乐器的历史源头追溯到八千年前,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且为世界音乐文化增添了光彩。
原始时期,洞箫类乐器为狩猎、宴会等目的服务。周代开始应用于宫廷雅乐。此外,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中。从汉代的一些文物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洞箫已有独奏、琴箫合奏、与管弦乐队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有些演奏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对洞箫类乐器有大量的记载。先秦时期《周礼》中的籥、篴等无背孔洞箫类乐器,汉代马融《长笛赋》中的长笛,《旧唐书》中的尺八,陈旸《乐书》中的太常笛、尺八管、竖笛、中管,《元史·礼乐志》中的箫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资料对洞箫类乐器的记载。这些乐器只是在长度、厚度、吹口形式、指孔数等形制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琴与箫
琴与箫的合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流行,从出土的雕塑和绘画中常见这种演奏形式。著名古琴演奏家査阜西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谈到,17世纪中国民间器乐采用工尺谱以后,在很多古琴谱的专集之中,出现了用工尺谱写在古琴谱旁边箫谱,称为琴箫合谱。
琴的声清,洞箫音润。琴音极富颗粒性、很剔透,犹如一颗颗珍珠,然而琴音太散,而箫音不绝如缕,好似一条条细线,正好把散落的珍珠穿起来,好似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
有很多琴人往往同时学习古琴和洞箫。如査阜西、张子盛等等。这两种乐器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箫与养生
人们喜爱箫,除了箫艺可以陶冶情操,给人美的享受。还因为演奏箫可以开发智力,使人健康长寿。箫,外观精致、声音优美。是古代文人雅士随身携带的物品。箫艺古朴典雅,演奏者也因此温文尔雅,不沾恶习,从而福寿绵长。
演奏洞箫时,要求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胸实腹。这样做,有利于人体的活血行气。
与此同时,箫音色柔和、细腻,含蓄而深远,常被用于音乐治疗。在音乐疗学中,以古典乐器演奏的严肃音乐最为理想,其中箫是经常被采用的乐器。箫音最适宜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忧郁、烦躁等疾病。
箫曲推荐
清明上河图,张维良 - 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箫笛演奏家
《清明上河图》乐曲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写意而成。洞箫曲《清明上河图》清婉悠扬,充分体现画卷的壮阔雄伟,旋律优美流畅,意境深长,听者在古典氛围中静静享受音乐的美妙。
平湖秋月,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平湖秋月》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全曲酣畅抒情,旋律秀美,流畅如歌,音调婉转,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忆故人》曲调委婉缠绵,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
如今,箫在民间器乐合奏中广泛应用。主要是弦索乐和丝竹乐,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南方的江南丝竹、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等。不过不少乐曲中洞箫的部分逐渐被笛等乐器取代,然而在福建南音等几个音乐类型中,洞箫类乐器在乐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