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咋比你还高?
佚名 网络本文作者:辰谙
提到乐器家族里的庞然大物,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管风琴和三角钢琴,毕竟这两种乐器基本上没有谁会随身携带着去演出;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庞然大物,低音提琴,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要飞去一座比较远的城市演出,那你可能就得买两张机票。
因为,它比你还高啊。
当然,上图的这把提琴不是一般的低音提琴,而是超低音提琴。但是,一般的低音提琴的大小也不是开玩笑的。当小提琴手们提着琴箱就走的时候,低音提琴手们可能还得费尽心思研究到底怎么运走这个没有感情的大家伙。
这样一种极不“人性化”的乐器,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低音提琴(double bass),又叫贝司提琴、倍大提琴、大贝司,是现代提琴家族里体型最大,音域最低的乐器。低音提琴(不包括超低音提琴)的高度一般在180~220厘米,演奏时要将琴放在地上,站立或靠在高凳上演奏。与提琴家族的其它成员不同的是,低音提琴是四度定弦,四根弦的音分别是E、A、D、G。
虽然目前低音提琴已经是现代提琴家族正式的一员了,但事实上,低音提琴和现代提琴家族的其它成员并不同宗,而是与维奥尔琴(Viol)。维奥尔琴是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一种古提琴,分为高音维奥尔琴(Treble Viol)、次中音维奥尔琴(Tenor Viol)和低音维奥尔琴(Bass Viol)等许多类别。维奥尔琴有着平坦的背面和倾斜的侧翼,前端和吉他一样附有弦品,手从下面持弓,而不是像小提琴、中提琴或是大提琴那样在上面持弓。文艺复兴时期,维奥尔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拉弦乐器,普及程度很高,许多作曲家都为维奥尔琴写过曲子。
十六到十七世纪,意大利出现了“维奥隆尼(Violone)”这个词,专指新兴的倍低音维奥尔琴(Grande Bass Viol)。而倍低音维奥隆尼这种琴,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低音提琴的鼻祖。通过观察,我们能发现,现代提琴家族里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外形上都很相似,唯独低音提琴在琴肩部分与其它三种完全不同,低音提琴是斜向下塌的,与维奥尔琴一致,而其他三种却是圆弧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够佐证低音提琴身世的一个证据。
十八世纪,一直与维奥尔琴家族有着竞争关系的小提琴家族的乐器已经趋于成熟,然而此时家族里作为低音声部的大提琴的音域和音色并不能满足作曲家们的要求。于是,音域和音色都符合要求,但属于另一个前景堪忧的家族的倍低音维奥尔琴便被制琴师们纳入了待改造乐器的行列。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种内部结构与小提琴家族乐器基本一致而外形上保留了维奥尔琴的部分特征的乐器诞生了,这就是现代形质的低音提琴。在竞争中逐渐落败并消亡的维奥尔琴家族中,只有倍低音维奥尔琴通过投诚竞争对手的方式存活了下来。
自从低音提琴的雏形出现以来,这种乐器的应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局限在填补低音频率以巩固音乐根基这一点上,没有太多别的发挥空间。而最早的专门为低音提琴写的协奏曲,则是由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所作,包括两首低音提琴协奏曲和一首中提琴、低音提琴交响协奏曲。在他之后,也有不少作曲家为低音提琴写过曲子,只是听众的接受度都不高,有一些乐谱甚至都没能流传下来。
低音提琴虽然在古典乐中不怎么受待见,地位和中提琴差不多,但爵士乐的诞生和发展却使它开始焕发生机。在爵士乐中,低音提琴既是节奏乐器又是和声乐器。一方面,低音提琴和爵士鼓配合,构建出爵士乐基本的节奏框架;另一方面,它作为低音声部与其它声部呼应,给听众的听觉带来强烈的冲击。“Walking Bass”更是作为爵士乐中低音提琴极具特色的演奏技法而被乐迷们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低音提琴构建了爵士乐的秩序。少了低音提琴的爵士乐,是没有灵魂的。
事实上,低音提琴在今天的普及度仍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体型太大,另一方面则是音色和音域确实不太符合一般人的审美,能独奏的机会也少。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的存在绝对不是多余的。你不能想象一个古典乐团或者爵士乐团没有低音提琴会有怎样的后果。每一个低音提琴手都值得尊重,不然你去帮他们背琴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