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乐的未来
佚名 网络你毕业后想做什么工作?”“留校,进乐团。”这是超过99% 的民乐系学生的结论,每个进大学学习民族器乐的学生,都渴望一个美好的理想。但现实是残酷的,真正能够进入乐团的学生很少,很大一部分选择做培训老师,还有一部分只能改行做其它和民乐不相干的职业。
民乐系本科毕业生工作后的平均工资只有三千,研究生也多不了很多,而培养一个民乐演奏人才需要花费几十万。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击中,当询问即将毕业和已毕业的民乐学生时,“迷茫”往往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在询问普通人中有没有听民乐习惯的时候,超过90%的是否定的,民乐这个代表着我们国家音乐传承的东西,貌似已经变成了小众的东西。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家更多喜欢的是“西方”来的东西,从流行音乐到现代音乐,貌似都比民乐有更广阔的受众群,这是值得思考的。
民乐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以我们大多数人的音乐导向来说,高频、中频、低频科学的比例搭配是适合听觉审美的,因为这种声音更接近于“自然声”,而自然声的接收是我们听觉习惯形成的基础。但民族音乐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往往集中在中、高频上,低频很少,感觉不舒服。
“新民乐”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动机,用现代理念和手段演绎音乐的新形势,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口味,为民乐找到更多的年轻观众,使大家更加珍视民族文化传统。有了民乐的“网红”,有了民乐创作理念,创新表演,发展模式。有了被大家所熟知的民乐组织,我们看到了的民乐的未来。
民乐改革要避免掉入误区。理论化的东西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仅仅是空想。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大众的审美习惯,那么改革就有可能走上邪路。有好的想法,并以实践检验,才是发展需要的出路。要开掘民族音乐新题材、新形式,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作品,吸引越来越多老百姓走进艺术殿堂,领略民族音乐时代魅力。我们每一位爱乐人应坚信,民乐一定有着美好的未来,一定会不断地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