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的来历?
佚名 网络本文作者:辰谙
对于刚学音乐的同学来说
五线谱,可能就是最大的噩梦了
五条线就能记录下一首曲子
对于作曲家来说的确很方便
但对于视谱能力还没有成熟的初学者来说
……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
正是因为有了五线谱这种科学的记谱方式
西方古典音乐才得以流传至今
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体系
才使得很多经典乐曲都散佚在历史的潮流里了
那么,五线谱是怎么来的
又是谁发明的呢?
先简单介绍下五线谱: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它是一种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方法,外语名为“Musical Notation”。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也就称为“加线”或者“加间”。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在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前,人们如果想听音乐只能去听音乐家的现场演奏。那么,音乐,这样一种会随时间消逝的艺术,怎样才能保存下来呢?
这就是乐谱出现的初衷了。乐谱这种能记录音乐的东西,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六世纪到四世纪之间的古希腊时期。那个时期,古希腊人发展出两种用字母来记谱的方式,分别以字母文字和类似字母的图形来代表音高与音值,大概能分成记载声乐旋律的声乐谱,和记载器乐旋律的器乐谱。
到了六世纪的罗马时代,罗马教会修士包厄修斯援用古希腊的这种记谱方式,以拉丁文字母 A 至 P 来代表自然音阶上的两个八度,在乐谱发展成型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后来到了九世纪,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纽姆记谱法”的记谱方式。“纽姆”这个词源自希腊语「πνεμυα」(neuma),原是点头及记号之意。因为当时的歌曲主要还是靠的口口相传,所以这种记谱法仅仅只是记录下了旋律的上行和下行等的方向,并不能像今天的五线谱一样标示出具体的音高。意思就是说它里面记录的可以是任意一个调的旋律,但你就是无从知晓这曲子到底是哪个调的。
真正出现转机,是在十世纪。当时的人们开始用四条横线表示音的高低,又把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表示音长短的符号放在四条横线里,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乐曲。这,便是现代五线谱的雏形。就这样,纽姆记谱法从最初画一条红线代表某一个音,逐渐发展到用两线、三线和四线等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明四个固定的音高。
到了十一世纪时,修士桂多·达·阿列佐开始以四线三间的谱表记载希腊的葛丽果圣歌,线与间之间代表音程上的二度,线与线或间与间则表示三度音程,为现行的五线谱奠定了基础。
不过,此时的纽姆谱还不能准确地记录乐曲的节奏。十三世纪中叶,德国科隆的一位修士开发了以不同音值的音符表达节奏模式的定量记谱法。此时的纽姆四线乐谱采用全部黑色线,只是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以表示线的绝对音高。
终于,在人们在不停的尝试和改良之中,到了十五、六世纪,欧洲的记谱法里总算是出现了小节线,这对明确一首曲子的节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慢慢地,四线谱也发展成了五线谱。五线谱能用音符在五条平行线上明确标示各乐音的音高,也能表示出音符的时值,可以说基本满足了音乐记谱的需要。这种来之不易的记谱方式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且在十八世纪开始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通用记谱方式,并延续至今。
说完了五线谱的发展历史,很多同学可能还是会说:我还是有点烦五线谱,怎样才能提高视谱能力啊?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一提,但是,提高视谱能力确实没有太多捷径可走,这里只是能给出我知道的几个小方法。
首先,记熟五线谱上所有C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中央C。
然后就是各种和弦的结构了。很多和弦不是完全建立在线上就是完全建立在间上,和弦音呢,应该比较好记。你看C和弦的C、E和G三个音就是建立在下加一线、一线、二线上的。如果你还知道高叠和弦的概念的话就更好说了。这样一直往上累加到上加一线,就是一个C13和弦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其它要做的就是熟悉十二个大调的音阶与和弦了。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尝试着去了解中古调式以及一些爵士调式,然后在五线谱上不停地做转调练习。
最后,祝你早日能视奏下面这首《死亡华尔兹》。
今天的音乐冷知识就到这了,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