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伴奏乐器月琴
佚名 网络月琴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于清代中前期甚至更早的时间就被引入秦腔(京剧西皮调的源头)。《燕南小谱》记载:“西秦腔……其器……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几十年后,作为京剧重要源头的汉调已由月琴与京胡、三弦一起伴奏,“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在吸收徽剧、汉剧、昆曲和梆子等剧种音乐的基础上,京剧逐渐形成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音乐体系,京胡、月琴与三弦继续为京剧伴奏,它被后人称为京剧文场中的“三大件”。在长期的京剧伴奏的实践中,使月琴更具有了独特的演奏方法,其配置的琴弦和品位数与其他用途的月琴也有所不同。为京剧伴奏的月琴,是京剧文场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为适应京剧现代戏音乐编配的需要,京剧月琴由传统月琴的两根弦改为三根弦,采用十二平均律, 增加半音品,品数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十几个(一般为十三至十七个),音域加宽。品位和弦数的增加,使京剧月琴也可以自由转调,能够满足京剧现代戏音乐音域宽、转调多的要求。
京剧月琴与民乐月琴的弦数,弦粗与品数,音域与定弦方法 以及演奏技巧不同,京剧月琴重视右手力度和摄和点的运用, 重视与京剧演员、京剧乐队的整体配合, 民乐月琴则重视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包括吟弦、推拉弦、打音、带音、泛音等左手演奏技巧和扫、拂、双弹等右手演奏技巧。
京剧音乐有其特殊的韵律,概括起来讲,京剧音乐的特点和韵律是:独特的音乐旋律和统一、完整的音乐系统,节奏的伸缩性,特殊的强弱变化规律;伴奏与唱腔的的多种配合方式。
作为伴奏乐器,京剧月琴在伴奏过程中要把握“伴”和“辅”的定位,月琴演奏者要对演员唱腔、京胡拉法和板鼓打法等有一定了解,才能把唱腔伴奏得贴切妥当。为此,月琴演奏者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1.符合演员唱法
演员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中心,整个乐队都是为演员表演服务的。演员用嗓子唱戏,月琴伴奏者是用月琴弹戏。要想伴奏好,伴奏者也应会唱,至少要对唱腔的曲调、节奏、气口等处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与演唱者心气合一,伴奏得天衣无缝,实现乐队与演员的和谐互动。
2.符合京胡的拉法
京胡是京剧乐队的核心,是音乐旋律的主领,在乐队文场中起领和带的作用。京胡演奏者根据每个演员的唱腔特点设计拉法,形成各自的风格。所以月琴演奏者应了解京胡的方弓法和指法,根据京胡弓法的长短、急缓、顿挫、气口和指法的变化,安排月琴的弹跳与撮点。京胡属拉弦乐器,它奏出的旋律由“线”连成;月琴属弹拨乐器,它奏出的旋律由“点”连成。“点”“线”结合,才能丰富音乐的色彩。
3.符合板鼓的节律
板鼓是京剧乐队的现场指挥,板鼓所打出的轻重有别、疏密有致的鼓点在控制演出节奏上起着重要作用。月琴弹奏的撮点可比喻为“小鼓点”,撮点的运用必须与板鼓的鼓点相融,弹出的撮点不能搅乱鼓点。
月琴在京剧中的定位是“伴”和“辅”,要弹出京剧的韵味,首先要了解京剧音乐,逐渐加深对京剧唱腔和伴奏音乐的认识,综合提高欣赏和鉴别能力。其次要在熟练掌握月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注意表达京剧韵味,把京剧音乐特殊的强弱变化规律和节奏伸缩的特点艺术地表达出来。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几个行当。构成京剧唱腔行当特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旋律上的差异,不同行当的旋律,其音域、音高、音律、演唱速度不尽相同。二是唱法上的不同,老生、花脸和老旦用大嗓演唱,青衣和花旦用小嗓演唱,小生用大小嗓结合的方式法演唱。对于不同行当的伴奏,要综合考虑板式、流派、剧目和剧情等多种因素,针对特定角色,把人物的性格特定表现出来。其中为老生伴奏,弹法应干净利落、刚劲有力;为老旦伴奏,弹法应简洁遒劲;为花脸伴奏,弹法应粗犷、豪放;为小嗓伴奏,弹法要柔和、细腻、委婉。
京剧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每一流派唱腔都是由其创始人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发声方法、运腔特点等因素摸索出来的。任何流派的唱腔都离不开伴奏,在京胡琴师与演员长期合作过程中,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依托,创造出相应流派的伴奏音乐和伴奏方法,从而也逐渐形成了与流派唱腔特点相适应的流派伴奏风格。同样,月琴演奏者也要跟随演员和京胡琴师布局自己的伴奏。月琴为梅派的伴奏,要体现该流派音乐节奏规整、旋律平稳的特点,以简约大方作为伴奏特色;在程派的伴奏中,要有连绵起伏、抑扬顿挫的特点,多采用一弹一撮,加重后音的用撮规律,突出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在为张派的伴奏中,要注意音乐节奏弹性大、强弱的起伏分明、富于激情的特点,月琴伴奏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对比变化和与京胡等乐器的默契配合。
一般来说,为获得统一的伴奏效果,月琴与京二胡、三弦等乐器都使用京胡伴奏谱演奏。同演员唱腔相比,京胡通过改、补、衬、裹和垫等手法,在伴奏谱上加了很多音符,然而适合京胡演奏的琴谱未必完全适合月琴。月琴与京胡的配合,重要的是突出月琴声音的颗粒感,以保证月琴点状旋律与京胡线状旋律的完善搭配。月琴在伴奏中虽要跟随京胡的拉法,但不能消极被动,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从而达到与京胡珠联璧合的伴奏效果。
为适应京剧现代戏音乐编配的需要,京剧月琴由传统月琴的两根弦改为三根弦,采用十二平均律, 增加半音品,品数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十几个(一般为十三至十七个),音域加宽。品位和弦数的增加,使京剧月琴也可以自由转调,能够满足京剧现代戏音乐音域宽、转调多的要求。
京剧月琴与民乐月琴的弦数,弦粗与品数,音域与定弦方法 以及演奏技巧不同,京剧月琴重视右手力度和摄和点的运用, 重视与京剧演员、京剧乐队的整体配合, 民乐月琴则重视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包括吟弦、推拉弦、打音、带音、泛音等左手演奏技巧和扫、拂、双弹等右手演奏技巧。
京剧音乐有其特殊的韵律,概括起来讲,京剧音乐的特点和韵律是:独特的音乐旋律和统一、完整的音乐系统,节奏的伸缩性,特殊的强弱变化规律;伴奏与唱腔的的多种配合方式。
作为伴奏乐器,京剧月琴在伴奏过程中要把握“伴”和“辅”的定位,月琴演奏者要对演员唱腔、京胡拉法和板鼓打法等有一定了解,才能把唱腔伴奏得贴切妥当。为此,月琴演奏者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1.符合演员唱法
演员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中心,整个乐队都是为演员表演服务的。演员用嗓子唱戏,月琴伴奏者是用月琴弹戏。要想伴奏好,伴奏者也应会唱,至少要对唱腔的曲调、节奏、气口等处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与演唱者心气合一,伴奏得天衣无缝,实现乐队与演员的和谐互动。
2.符合京胡的拉法
京胡是京剧乐队的核心,是音乐旋律的主领,在乐队文场中起领和带的作用。京胡演奏者根据每个演员的唱腔特点设计拉法,形成各自的风格。所以月琴演奏者应了解京胡的方弓法和指法,根据京胡弓法的长短、急缓、顿挫、气口和指法的变化,安排月琴的弹跳与撮点。京胡属拉弦乐器,它奏出的旋律由“线”连成;月琴属弹拨乐器,它奏出的旋律由“点”连成。“点”“线”结合,才能丰富音乐的色彩。
3.符合板鼓的节律
板鼓是京剧乐队的现场指挥,板鼓所打出的轻重有别、疏密有致的鼓点在控制演出节奏上起着重要作用。月琴弹奏的撮点可比喻为“小鼓点”,撮点的运用必须与板鼓的鼓点相融,弹出的撮点不能搅乱鼓点。
月琴在京剧中的定位是“伴”和“辅”,要弹出京剧的韵味,首先要了解京剧音乐,逐渐加深对京剧唱腔和伴奏音乐的认识,综合提高欣赏和鉴别能力。其次要在熟练掌握月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注意表达京剧韵味,把京剧音乐特殊的强弱变化规律和节奏伸缩的特点艺术地表达出来。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几个行当。构成京剧唱腔行当特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旋律上的差异,不同行当的旋律,其音域、音高、音律、演唱速度不尽相同。二是唱法上的不同,老生、花脸和老旦用大嗓演唱,青衣和花旦用小嗓演唱,小生用大小嗓结合的方式法演唱。对于不同行当的伴奏,要综合考虑板式、流派、剧目和剧情等多种因素,针对特定角色,把人物的性格特定表现出来。其中为老生伴奏,弹法应干净利落、刚劲有力;为老旦伴奏,弹法应简洁遒劲;为花脸伴奏,弹法应粗犷、豪放;为小嗓伴奏,弹法要柔和、细腻、委婉。
京剧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每一流派唱腔都是由其创始人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发声方法、运腔特点等因素摸索出来的。任何流派的唱腔都离不开伴奏,在京胡琴师与演员长期合作过程中,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依托,创造出相应流派的伴奏音乐和伴奏方法,从而也逐渐形成了与流派唱腔特点相适应的流派伴奏风格。同样,月琴演奏者也要跟随演员和京胡琴师布局自己的伴奏。月琴为梅派的伴奏,要体现该流派音乐节奏规整、旋律平稳的特点,以简约大方作为伴奏特色;在程派的伴奏中,要有连绵起伏、抑扬顿挫的特点,多采用一弹一撮,加重后音的用撮规律,突出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在为张派的伴奏中,要注意音乐节奏弹性大、强弱的起伏分明、富于激情的特点,月琴伴奏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对比变化和与京胡等乐器的默契配合。
一般来说,为获得统一的伴奏效果,月琴与京二胡、三弦等乐器都使用京胡伴奏谱演奏。同演员唱腔相比,京胡通过改、补、衬、裹和垫等手法,在伴奏谱上加了很多音符,然而适合京胡演奏的琴谱未必完全适合月琴。月琴与京胡的配合,重要的是突出月琴声音的颗粒感,以保证月琴点状旋律与京胡线状旋律的完善搭配。月琴在伴奏中虽要跟随京胡的拉法,但不能消极被动,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从而达到与京胡珠联璧合的伴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