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书的双腔葫芦埙:七千年禁区的突破
佚名 网络双腔葫芦埙
分上下两个腔体
全按作1时,超吹为高音6、7、超高音1
音域为标准的两个八度(不含俯吹)
鱼凫祭 . 双腔葫芦埙-王其书,苏埙,12分钟
题记
大家平时所使用的常规十孔埙音域为全按作5时,从低音5到高音2(宽音域到高音3)。实际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四川音乐学院的王其书教授已经发明了双腔葫芦埙,其音域横跨两个八度。
在一项乐器的改良上,我们的埙改良者并没有单一追求埙的宽音域,而是在拓宽音域的同时,对埙的方便演奏性,可操作性,音乐整体性进行了全面综合性的考量和试验。可以说,双腔葫芦埙是现代埙改良史上的一颗明珠。
埙的改良瓶颈
埙从无音孔发展到5音孔经历了漫长的4000年,从狩猎工具演变成一种能演奏旋律的乐器,这是一个大的飞跃。埙随着它使用性质的转变,人们己将它作为一种乐器来审视和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便发现它虽然音色极美妙,却也存在着几个明显的缺陷:
①音域太窄,仅一个八度左右;
②音量太小,无法在乐队中发挥作用。
③音律不齐,与当时的律学理论、旋相为宫的理论己不能适应。
因此,历代音乐家都在为克服埙的这些缺陷,使这件美妙乐器在乐队中充分发挥作用而绞尽脑汁。
人们普遍惯用的办法是:
①増加音孔数量,从1音孔最多加至8音孔,以解决音域和音律问题;
②改变埙的腔体形状、吹口形状和位置等,以求与多音孔相配合,增宽音域。
但是,音域一直未能突破8度,音量改进不明显,仅在音律配置上有改进。沿着古人的改革思路走下去,已走到尽头。
因为,仅靠増加音孔或扩大音孔都有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将破坏空气球振动发音方式对腔体完整的基本要求而无法振动发音(这是音域无法再扩展的要害),这将会使高音音孔过大而无法按指,无法演奏。
双腔葫芦埙的发明
——突破七千年的禁区
在保留古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双腔葫芦埙发明人王其书教授首创复合振动腔体结构,增加了谐振和共鸣,产生了超吹音,将埙的音域(从胴音算起)扩展到两个八度。同时,适当扩大音量,配齐音列,转调方便,大大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效果很好,除作独奏、重奏外,可在乐队中配套使用,受到中外音乐家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双腔葫芦埙于1992获文化部科技逬步奖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近年来,发明人在腔体设计、制作工艺、音孔音位排列方面做了关键性的改进使其在声学品质、演奏性能上有了新的突破,登上了更高一级的台阶。
王其书,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乐器研究所研究员,民乐系硕士生导师,中国埙文化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民族管乐(笛、箫、埙)教学、演奏、改良,民族乐器 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工作。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1963年获四川省首届笛子比赛第一名。历年来演奏录制出版过唱片2张,原声磁带3盒。收录乐曲20多首。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竹笛教材6册,创作新曲笛独奏曲《三峡随想曲》获四川省首届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多次出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所演奏作品——双腔葫芦埙与管弦乐队《鱼凫祭》两次在国 际、全国比赛中获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5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成为国内各级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的骨干。
长期从事民族乐器的研究和改良工作,1983年改良成功“多功能组合式17键新曲笛”获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银奖、1987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1990年发明“双腔葫芦埙”获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该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居全国领先地位。
1991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教委八五规划科研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科研项目《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参加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对比研究》、国家文物局国家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并主持建立了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埙的改良试验
王其书教授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订下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①保留传统陶埙的基本发音方式和按指特点,以保持其独特的、迷人的传统音色和传统演奏技法;
②解决超吹问题,増宽音域至两个八度(从胴音算起),以满足演奏旋律的基本需要;
③适当増大音量,以达到与其它民族乐器之间音量的平衡;
④尽量按十二平均律补齐音列,设计科学的音孔排列,增强转调功能,让埙既能作为独奏乐器, 又能具备作为常规编制乐器进入民族乐队的条件。
通过实现超吹音
来拓宽埙的音域
绝大多数吹奏乐器(埙除外)都具有超吹功能,即用同一指法,通过口形与气流的控制,可以吹奏出高八度或高十二度的音来,这是使其音域得以增宽的关键。目前东西方常用管乐器的音域,最窄者也在两个八度以上,宽者可达四个八度,埙为什么不可以想法让它也能超吹呢?要知这在一般管乐器上轻而易举的事,在埙上却成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也是一个禁区。
七千年来,古人没有想出办法,当代的专家教授也没有想出办法来,难道他们不知道解决超吹可以有效扩大音域吗?否!但是却没能做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要让埙产生超吹音近乎是幻想。
埙独特的振动发音方式
和振动原理
王其书教授研究了埙的振动发音方式和振动原理,发现它与其它管乐器虽同属吹奏乐器,但其振动发音方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它不是管状空气柱振动发音,而是团状空气球(体)振动发音,这种独特的振动发音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控制振动激发器使之产生倍频振动,即不可能产生超吹音,这是根据乐器声学作出的不可推翻的结论。
禁区的突破:
埙腔体结构的研究
王其书教授潜心的研究在冥思苦想中,闪现出一个崭新的思路:腔体振动发音方式之所以不能超吹,是因腔体空气球(团)无法分割成2个半球振动而产生倍频泛音,用两个空气球连接在一起,通过口风的控制,使两球体的振动可分可合,不就可以解决超吹问题了吗?这是长期知识积累和艰苦试验、研究、探索的升华。解决超吹问题的钥匙终于找到了,7000年的禁区突破了。
从声学理论的角度对具体方案进行构思,从造型、按指、吹孔音孔设计两腔体连接部的设计到腔壁厚度、指法排列一一认真地进行思考,新型改革埙的雏形逐渐形成。
它的基础结构是:复合振动双腔体结构。即:上、下两个梨形振动腔体,中间用一小孔(蜂腰孔)将两腔连接起来。当缓和地吹奏时(平 吹),上下两腔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腔体(单腔)振动发音,与普通的埙无异。当演奏者收紧风门,加大风压时(用超吹口形),两腔体在急气流的冲击下分成两个部分,上腔体单独振动发音产生超吹音,下腔体成为一个共鸣腔和调整音高的辅助腔体(与笛子笛尾部分作用相似)。这样就利用一个简单的结构——蜂腰孔,达到了使埙产生超吹音而扩展音域的目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7000年古埙扬眉吐气、再展风采的日子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