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在古代地位
佚名 网络埙、壎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壎箎。——《礼记·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2.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埙(埙)xūnㄒㄩㄣˉ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笔顺编号:1212512534
埙的历史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