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萨克斯名家《查理·巴尼特 Charlie Barnet》简介
佚名 网络查理·巴尼特 (Charlie Barnet)
从事职业:萨克斯管
艺术风格:爵士乐, 摇摆乐
所在地区:美国
人物介绍
大乐队时代排位第70位的艺人是萨克手,歌手兼乐队领队Charlie Barnet。由1940——1946年共有上榜曲12支,最为成功的三支是:
1) Where Was I 1940年7月6日登榜首2周,是Merle Oberon和George Brent主演的电影‘Till We Meet Again’中的插曲*
2) I Hear A Rhapsody
3) Pompton Turnpike!
这位百万富翁的花花公子及Charlie Barnet乐队的萨克手,歌手兼乐队领队,是爵士乐史中光彩夺目的一员。人送外号‘Mad Mab’的Barnet,结婚的次数,用你两只手的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又一说是6次)。在反种族岐视方面,他可称得上是冠军人物;在其它乐队都没敢使用黑色人种的时候,他已然一次就雇用了多名黑人歌手和乐手。可能就因为他的这种举动,在当时许多大旅馆和跳舞厅都不愿邀请他们,大型商业电台更是对他不屑一顾。
他的音乐及编排,明显地受到了Duke Ellington的影响;这可以从二战后他隐居的所在,收集了大量Duke Ellington的唱片来证明。
Charlie Barnet原名Charles Daly Barnet。1913年10月26日出生于纽约的上层社会家庭。他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去就读法律,而是成为了一名爵士音乐家,16岁时就在一艘远洋游艇上进行了首次演出。1933年,他组成了他的第一支相应重要的乐队。1934年和Red Norvo领导的全明星组合一起录制过几张唱片。
1936年,当他领导着自己的乐队在Clen Island赌场表演时,引进了后来和Glenn Miller乐队合作的著名合唱组合‘The Modernaires’。
Barnet 乐队1939年的那支经典乐曲《Cherokee》得到了社会公认,很快就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乐队之一。1941年他清了Nina Horne作为他们的随队歌手,他们在一起录制过4首歌曲。此外Kay Starr,Neil Hefti,Barnel Kessel,Buddy DeFranco,Dodo Marmarosa等艺人也在他们的乐队里待过。
1947年,Barnet乐队的风格趋向Bop。在他后期的乐队中曾拥有过Doc Severinsen,Clark Terry,Maynard Ferguson等着名艺人。但1949年,Barnet对大乐队不再感兴趣,从而解散了他的这支乐队。他定居于西海岸;时不时的还带领一支6人或7人的小乐队。他本人不愁经济来源,生活没有问题。退休后,浅尝音乐出版和开饭馆的事业。在60年代中期,曾为纽约的Basin Street East临时组织过一支大乐队以完成一个为期两周的演出。他最后一次录音是在1966年。
1991年,Charlie Barnet死于老年痴呆及肺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