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
佚名 网络本文作者:中央音乐学员博士研究生高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转发此文只为科普,共享,非盈利性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历史背景
手风琴在中国的出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
在公元5一7世纪的隋唐时代,中国已经与“西域”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但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发展,西洋音乐才为中国人民逐渐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也拓宽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通道。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国近代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们,广泛地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差异悬殊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开始注意到了西方社会在坚船利炮后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注意到了西方社会发达的物质生产所依托的精神文明,注意到了西洋音乐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逐渐认识到了西洋音乐对发展中国音乐甚至影响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
自此以后,在以各种身份来华的西方人中开始出现诸多内容的音乐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法国在云南修筑“滇越”铁路之时,’驻华的铁路员工就已将手风琴等西洋乐器带入我国。
尽管这些活动都属于他们“自娱”,但在客观上却也起到了在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也许有违“洋人”的初衷,但却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行”这句富于辩证哲理的老话。
在中国,真正具有社会普及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新式音乐教育,首先是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的。20世纪初的头十年,中国新音乐发韧伊始,是从日本人那里辗转学到的西洋音乐。
学堂乐歌就是当时这种影响的产物,也为中国社会传播西洋音乐的最广泛的渠道。从学堂乐歌开始,向西洋音乐学习成为中国音乐界的共识。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对西洋音乐理论的学习和介绍也日益深入,手风琴、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也传入中国,对大众音乐生活产生了实际影响,对中国音乐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清末民初,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西洋音乐的热潮中,作为西洋乐器的手风琴,也悄然传入我国。最初它仅仅作为生意人招揽顾客之用,出现于中国民间。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之初在山东聊城农村演`谢雨戏’的庙会上,看到耶稣教徒吹有簧的铜喇叭传教,卖野药的江湖术士和卖梨膏糖的人拉手风琴……。”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刚刚开始之际,手风琴也曾作为伴奏乐器用于中小学生的音乐课上。据李士钊回忆’:“在1925年前后,我初次看到山东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的学生有音乐教师用手风琴伴奏,在操场上表演黎锦晖先生所创作的《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剧。”
这说明在“五四”以后,手风琴已深入到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在群众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因为当时传入我国的手风琴“构造简陋,只供一般水兵和小市民们的玩弄,或是作为卖梨膏糖者用来招揽生意的工具,一向被人们所轻视,不能登大雅之堂。
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的脑海里对于手风琴还是有着这么一个不良印象。”正如当时我国音乐家丰子恺在《音乐的常识》一书中所介绍:“手风琴如同口琴一样,是一种不开化的、简单的、如同儿童玩具般的乐器。”’乐器本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它的地位。
(二)早期的中国手风琴教科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手风琴艺术起步之初,就己有了相关书谱的译介、编写和出版。据初步考察,最初有三本正式出版的手风琴书谱,“它们是《手风琴独习》、《手风琴教科书》和《手风琴唱歌》(后者至今还未查到实物)。
这些书谱,在内容上主要是根据日本和西方手风琴书谱的译介和改编,程度也较为简浅,但它们毕竟是中国人主动学习外国手风琴艺术的产物。
它们对于中外音乐交流的拓展、中国自身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促进作用,并为我们研究手风琴这一乐器传入中国早期的情况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这是笔者目前所见出版最早的两本手风琴教科书,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中国手风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手风琴本身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从1829年诞生至今,不过170余年。而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它在中国的历史就更短了。
尤其是对于中国手风琴理论这一领域,还未曾进行深入研究。有关于手风琴传入中国的年代,国内已发表的多数学术文论认为是在20世纪20年代,而实际上,作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期手风琴书谱,标志着至少在20世纪初,手风琴就已传入中国。
毫无疑义,上述两本书谱是重要的中国手风琴文献,对于手风琴传入中国早期的史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这两本著作,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通过日本接受西洋音乐的史实。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学堂乐歌”首先是由中国留日学生创作和推广开来的。
《手风琴独习》的作者是在日本编辑此书,书中乐谱采用的是日本当时流行的曲调,因而本书对于中国“学堂乐歌”曲调源流的考察提供了一个依据。
第三,这两本著作都对西洋基础乐理知识进行了介绍,这对于早期西洋音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
第四,在新式学堂兴办初期,唱“学堂乐歌”几乎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唯一内容,而能教授学生演奏西洋乐器的学校犹如凤毛麟角。
对于传入中国的西洋乐器,演奏书谱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享有乐器“皇后”之称、历史悠久的小提琴早在17世纪就出现在中国,而1919年以前,中国还没有小提琴方面的书谱出版。
而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曾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手风琴,至少在20世纪初,就己出版了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手风琴书谱。然而在我国大多介绍有关西洋乐器演奏的专著中,却长期没有对其真实的历史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